深冬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皇宫朱红色的高墙。就在一个天色阴沉、万物肃杀的黎明,沉重的宫钟如同悲鸣,接连敲响,传遍了整个京城——皇帝,驾崩了。
举国哀恸,缟素遍地。持续了数月悬而未决的继承问题,终于到了必须揭晓的时刻。在皇室宗亲、内阁重臣、勋贵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先帝身边最受信任的内侍监,于乾元殿先帝灵前,用颤抖而清晰的声音,宣读了那份关乎帝国未来命运的遗诏。
遗诏前半部分,循例概述了先帝一生的功绩与对江山社稷的期望,言辞恳切,令人动容。而当宣读到最后,关于皇位继承的关键部分时,整个大殿静得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皇二子元稷,仁孝温良,克谨持身,深肖朕躬,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以承祖宗之业,抚驭万方……”
二皇子!最终的人选是二皇子元稷!
这一结果,让殿内众人神色各异。支持二皇子的清流文臣们,虽极力保持肃穆,但眼底难免掠过一丝如释重负的欣喜。而以大皇子为首的一干勋贵武将,则面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大皇子本人更是身体微晃,拳头紧握,指节发白,显然对此结果极不甘心,却又在宗法与重臣环伺下,不敢公然发作。
然而,遗诏的内容并未就此结束。内侍监深吸一口气,继续用那特有的尖细嗓音念出了后面更为石破天惊的一段:
“……然,国家新革,百端待举。农桑之兴,关乎国本;海贸之通,利在千秋;制度之立,泽被万民。朕深知此皆艰难之事,非守成之君所能尽善。特命皇女初颜,晋封镇国大长公主,领天晟农桑院总裁事,劝农司总领大臣,辅佐新君,于农桑、工商、钱谷、格物及海外通商诸事宜,有专断之权,六部相关衙署,皆需协同办理,新君亦需常咨以国策,重其建言。望尔君臣一心,克承朕志,共保我天晟江山永固,盛世长存!”
“轰!”
这后半段遗诏,如同九天惊雷,在庄严肃穆的灵堂上炸响!所有人都被这前所未有的安排震惊得目瞪口呆!
晋封镇国大长公主已是殊荣,但更关键的是后面那实质性的授权——“领农桑院总裁事、劝农司总领大臣”,这等于将帝国如今最具活力、也最为核心的革新领域,完全交给了初颜!更骇人听闻的是“有专断之权”、“六部协同”、“新君常咨以国策”!这几乎是在新君之外,又设立了一个拥有巨大且独立权力的“摄政”角色,其权柄之重,范围之专,在本朝乃至前朝历史上都闻所未闻!
大皇子一系的官员几乎要按捺不住,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愤慨。就连支持二皇子的一些较为保守的文臣,也面面相觑,觉得先帝此举未免太过……惊世骇俗,有违“后宫不得干政”、“权柄当归一统”的祖训。
初颜本人,身着素服,跪在宗亲女眷的前列,此刻也是心潮澎湃,难以自抑。她虽料到父皇可能会对她有所安排,以保全革新事业,却万万没有想到,会是如此决绝而强有力的托付!这沉甸甸的遗诏,是父皇对她毫无保留的信任,也是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置于烈火之上炙烤!
新君元稷,在初闻遗诏时,脸上也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愕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恭敬地叩首,声音带着哽咽:“儿臣……谨遵父皇遗诏!必与皇姐同心同德,共扶社稷!”他的表态,暂时压下了灵堂上可能爆发的争议。
先帝的灵柩在庄重的仪式中缓缓移往陵寝,但遗诏引发的巨大波澜,却刚刚开始扩散。初颜公主,不,现在是镇国大长公主初颜,成为了整个帝国目光汇聚的焦点。她手中那前所未有的权柄,既是先帝赐予的护身符和尚方宝剑,也是无数明枪暗箭将要瞄准的靶心。
大皇子一党绝不会甘心失败,必然会想方设法挑拨她与新君的关系,攻击她“权倾朝野”、“牝鸡司晨”。而那些原本就对新政不满的保守势力,也会将这遗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甚至新君元稷,此刻虽表态支持,但长期居于一人之下,手握如此重权,未来君臣之间能否始终和睦,亦是未知之数。
回到已更名为“镇国公主府”的原劝农司衙署,初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立于先帝亲笔所题“劝农兴邦”的匾额之下,心中百感交集。她没有丝毫获得权力的喜悦,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父皇将帝国的未来,将改革的火种,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交到了她的手中,她绝不能辜负!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面临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推广或政策博弈,而是更为凶险、更为复杂的权力制衡与政治斗争。她必须更加小心,更加智慧,既要利用这遗诏赋予的权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未竟的事业,又要巧妙地维系与新君的关系,安抚各方势力,确保帝国的平稳过渡。
遗诏如雷,已定乾坤。但这定下的,并非一个安稳的结局,而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开端。镇国大长公主初颜的传奇,由此翻开了更加波澜壮阔,也注定更加艰难的一页。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但她已别无选择,唯有披荆斩棘,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