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格物新器,千里镜成
时值深秋,京师的天空却格外澄澈,仿佛一块无垠的蓝宝石,预示着某种祥瑞。
西苑,皇家格物院深处的一间精工作坊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空气中弥漫着研磨膏的微腥气、金属的冷冽以及一种名为“期待”的焦灼。崇祯皇帝朱由检负手而立,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工作台上一堆晶莹的透镜和细长的黄铜筒身。徐光启、宋应星侍立一旁,皆是屏息凝神,额角甚至渗出细密的汗珠,仿佛在等待一场关乎国运的审判。
工作台前,一位头发花白、眼神却异常专注的老工匠,正用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如磐石的手,进行最后的组装。他的动作极其轻柔,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孩,将一片精心研磨的凸透镜与一片凹透镜,借助薄如蝉翼的黄铜垫片,小心翼翼地置入雕琢有螺旋纹路的镜筒内,缓缓旋紧。
“陛下,徐大人,宋院长……”老工匠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颤抖,“成了……请您御览。”
他双手将这支长约两尺、通体泛着柔和黄铜光泽的奇异圆筒,呈递上来。那筒身上已被宋应星命人刻上了四个遒劲的小字:“崇真望远”。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内那几乎要破膛而出的激动。他等这一刻太久了!自他暗中将望远镜的原理图(甚至精确到了透镜曲率的大致公式)交给宋应星,已过去将近一年。期间经历了玻璃配方调整、熔炼工艺改良、研磨技术突破等无数难关,耗费钱粮无数,甚至引来朝中些许非议。温体仁的门生就曾暗讽格物院“穷奢极欲,尽做些窥探幽冥的无用奇技”。
今日,便是验证所有投入是否值得的时刻!
他接过这沉甸甸的“千里镜”,触手一片冰凉,金属的质感与历史的重量交织在一起。他没有立即举起,而是先环视了一眼紧张得快要窒息的徐、宋二人,以及那位几乎虚脱的老工匠,忽然朗声一笑,试图缓和这过分紧绷的气氛:“诸卿何必如此紧张?纵是此镜不成,无非再耗些时日银钱。我大明如今,还耗得起这‘无用之功’!”
他话语中的笃定与豪气,稍稍驱散了现场的压抑。徐光启勉强笑了笑,声音却依旧发干:“陛下励精图治,高瞻远瞩,臣等只是……只是唯恐有负圣望。”
“望不望的,用它一看便知。”朱由检不再多言,依着前世记忆和物理知识,熟练地将目镜一端对准眼睛,另一端的物镜则缓缓朝向窗外,对准了远处西苑琼华岛上那座白塔的塔尖。
他调整着焦距,镜筒细微地伸缩。
下一刻,即使他早有心理准备,即使他深知光学原理,即使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的心脏依旧猛地一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视野骤然拉近!
不再是模糊的轮廓,不再是遥远的景致。白塔上历经风雨侵蚀的砖石纹路、塔檐下悬挂的惊鸟铃甚至铃铛上的锈迹,都清晰地、霸道地、几乎扑面而来地撞入他的眼帘!仿佛那不是远在数里之外的建筑,而是近在咫尺的模型。
“好!好!好一个‘千里镜’!”朱由检猛地放下望远镜,连赞三声,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那是一种源于知识的力量得到验证的狂喜,是一种战略利器终于诞生的振奋!“何止千里?此乃洞察秋毫,明见万里之神器!”
他这突如其来的激动,让徐光启和宋应星先是吓了一跳,随即巨大的喜悦如同潮水般将他们淹没。
“陛下,让臣……让臣也看看!”徐光启再也顾不得君臣礼仪,声音发颤地请求。这位饱学大儒,此刻像个渴望新玩具的孩子。
朱由检大笑着将望远镜递过去。
徐光启手忙脚乱地接过,学着皇帝的样子举目望去。只看了一眼,他便如遭雷击,整个人僵在原地,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这……这……匪夷所思,真是匪夷所思啊!《墨经》所载小孔成像,西域所言透视之学,竟能达至如此境界?!若早有此物,观星测历,何须夜夜仰断脖颈?”
他沉迷在那清晰的远景中,久久不愿放下。
宋应星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却又不敢催促。直到徐光启长叹一声,恍恍惚惚地放下镜筒,他才迫不及待地抢了过来。
这位实践派大家的表现更为直接,他只看了一眼,便猛地一拍大腿,痛得自己龇牙咧嘴,却兴奋地大叫:“成了!真的成了!陛下,您真是……真是天授奇才!此物若用于勘察水利、观测山形地势、检视机械细微之处,效用无穷啊!”
朱由检看着两位失态的重臣,心中畅快无比,笑道:“元辅,长庚,尔等可知此物最大用处在于何处?”
不待二人回答,他语气骤然转沉,目光锐利如刀,掷地有声:“在于军国大事!在于边疆烽火!”
他取回望远镜,手指摩挲着冰凉的镜身,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穿透力:“将此镜架于山海关城头,建虏骑兵还在数十里外扬起的烟尘,我军便能提前洞察!将其用于水师战船,敌舰帆影未现,我炮已测其距!将领持此于阵前,敌营布置、兵力多寡、甚至主将旗号,皆可一览无余!料敌先机,决胜千里,岂是空谈?”
他每说一句,徐光启和宋应星的眼睛就更亮一分,呼吸也更急促一分。他们瞬间明白了皇帝为何如此重视这“奇技淫巧”。这小小的镜筒,在军事上的价值,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陛下圣明!臣等愚钝,竟未第一时间想到此节!”徐光启躬身叹服,心潮澎湃。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应用场景。
“立即封锁消息!此镜制作之法,列为格物院最高机密,参与工匠一律重赏,但需签订死契,严禁外泄!”朱由检当即下令,语气不容置疑,“长庚,你亲自负责,挑选最可靠的工匠,成立独立工坊,全力赶制!第一批,先造五十具!要快,更要保证质量!”
“臣领旨!”宋应星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声应命。他知道,自己手中握着的,是能改变战争模式的国之重器。
“其中三十具,以最快速度秘密送往孙元化孙爱卿处,装备辽东前线各主要墩台、哨堡及将领!”朱由检踱步到窗前,望向东北方向,目光似乎已穿透重重宫墙,看到了那片黑云压城的热土,“告诉孙卿,给朕死死盯住辽河平原,皇太极的任何动向,朕都要第一时间知晓!”
“另外十具,即刻拨付给李若琏的锦衣卫,用于侦缉、监察,或许有奇效。”他思路清晰,分配得当,“剩余十具,留在京师大内和兵部职方司,以备不时之需。”
安排完毕,朱由检心情大好,看着工作台上那些失败的透镜残次品,笑道:“看来之前那些‘无用之功’,并非全然无用。至少为朕磨出了一批手艺精湛的工匠!传朕旨意,重赏今日所有参与研制的工匠,尤其是这位老师傅!”
那位老工匠闻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激动得老泪纵横,只会不住地磕头:“谢陛下隆恩!谢陛下隆恩!小人……小人只是尽了本分……”
“你的本分,于国有大功!”朱由检亲手将他扶起,“下去领赏吧。日后用心做事,朕不吝封赏!”
老工匠千恩万谢地退下了。作坊内,只剩下心潮难平的三君臣。
徐光启抚摸着那具开创历史的千里镜,忽然感慨道:“陛下,此物名曰‘千里镜’,虽贴切,然稍显俚俗。方才臣见镜身上刻有‘崇真望远’四字,大气磅礴,不如便以此为名?”
“崇真望远……”朱由检细细品味着这个名字,既嵌入了自己的年号,又寓意着眺望远方,追求真理,甚合他意。“好!便依元辅所言,此物正式定名为‘崇真望远镜’!愿我大明,借此神器,洞悉寰宇,永靖边陲!”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蔚蓝的天空,语气变得深邃而悠远:“元辅,长庚,你们说……若是将这望远镜对准月亮,会看到什么?对准那些星辰呢?它们是否也是一个个巨大的火球,或者……是一个个我们未曾想象的世界?”
这个超越时代数百年的大胆发问,让徐光启和宋应星再次愣在当场,瞳孔中倒映着皇帝的身影,只觉得陛下所思所想,早已飞越了凡尘俗世,直抵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深空。
一种对于未知的敬畏,以及对于这位“物理皇帝”更深沉的崇拜,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而此刻,一匹快马正带着“崇真望远镜”的图纸和皇帝的密令,从西苑疾驰而出,奔向皇家兵工厂下属新设立的精密仪器坊。用不了多久,一支支闪烁着金属寒光的镜筒,便将如同利剑般,刺破迷雾,为这个正在艰难复兴的帝国,装上洞察未来的“眼睛”。
辽东的风,似乎也因此带上了一丝不同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