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主屏幕仍牢牢锁定着 “利维坦” 最后消失的坐标 —— 北纬 28°15′,东经 126°30′。
这片海域并非普通深海,而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菲律宾板块之下形成的 “地质裂缝带”,楔在马里亚纳海沟边缘,被地质学家称为地球表面最接近地幔的 “深渊之眼”。
冷白色的 LEd 光从屏幕溢出,映在每个人脸上,将熬红的眼白、眼下堆叠的青黑,甚至嘴角未擦的咖啡渍都照得纤毫毕现。
这里的深海环境堪称 “生命禁区”:
平均深度达 8200 米,每平方米海面下的海水压力相当于在人类指甲盖上叠放 3 辆满载的重型卡车(约 8200 吨),即便高强度钛合金在此也会被压缩 1.5% 的体积;
最深处的斐查兹海渊更是深达
米,若将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86 米)倒插入海,峰顶距离海面仍有 2185 米,那片黑暗里,阳光连百分之一都无法穿透 ——
海洋学家曾测算,深海 1000 米以下便进入 “永恒黑夜”,而这里的黑暗已持续了数亿年。
屏幕右下角的声纳信号数值正以每分钟 0.5 分贝的速度缓慢滑落:
从最初 85 分贝(堪比地铁进站时的轰鸣,站在 5 米内会感到耳膜震颤,需双手捂耳才能缓解),逐渐降至与深海背景噪声持平的 40 分贝。
要知道,正常深海环境噪声仅在 35-45 分贝之间,类似图书馆内指尖划过书页的细碎声响,遥远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这意味着 “利维坦” 如同被浓墨吞噬的白纸,连一丝声波残迹都未留下,彻底消融在那片连探照灯都无法照亮的深渊里。
舱内恒温系统将温度精准控制在 19c,但没人再觉得冷。
一股燥热从脚底顺着脊椎往上爬,像有细小的火星在血管里蹦跳,烧得太阳穴突突直跳,连呼吸都带着灼热感。
2 米长的操作台被 12 个速溶咖啡罐占得满满当当:
3 个还冒着 38c的残热,罐口凝结的褐色水珠顺着罐壁往下淌,在台面积成直径 1 厘米的小水洼,倒映着屏幕上跳动的坐标数字,又被新落下的水珠砸得支离破碎;
7 个早已凉透,罐底干结的咖啡渍在蓝色封面的《深海应急指挥手册》上洇出不规则圆斑,最大一块直径达 5 厘米,恰好覆盖了 “紧急撤离预案” 第三条细则 ——
那是陆衍之昨天凌晨三点处理异常信号时,手指发抖打翻的。当时咖啡顺着手册内页往下渗,他用纸巾反复擦拭了十分钟才止住,如今细则内容 “当深潜器失联超 4 小时且声纳无回应;
启动全员弃舱程序,优先携带核心数据硬盘撤离” 只剩边角 “撤离” 二字露在外面,像个模糊的警示符号。
只有墙角服务器的 “嗡嗡” 声保持着 60 分贝的恒定节奏 ——
这是 “海眼 - 7000” 声纳系统的散热风扇发出的声响,该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深海声纳设备,2022 年投入使用,曾在南海成功探测到 1500 米深海的古沉船残骸。
此刻,这持续的轰鸣像为这场沉默的对峙敲着永不疲倦的鼓点,每一次振动都让空气里的焦虑更稠一分,吸进肺里都觉得沉重。
“‘海龙’小队状态如何?”
陆衍之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刚拧开那只 304 不锈钢保温杯 ——
杯身刻着 “深海探测队 2023”,字体边缘被常年摩挲得有些发亮,是去年南海可燃冰探测任务后,队员们凑钱定制的。
当时机械师阿凯还开玩笑说:
“指挥官总喝凉咖啡,得用个能装热汤的,下次我给你带妈妈做的牛肉酱。”——
将 4c的凉白开倒进嘴里。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在胸腔里打了个转,激得他打了个轻颤,才勉强压下心底翻涌的焦躁。
他的右手食指仍停在控制台的红色 “救援授权” 按钮上:
这颗按钮表面有 0.3 毫米的磨损纹路,是过去 12 次应急演练中,他反复按压留下的痕迹;此刻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的区域,比平时扩大了 1 厘米,青色的血管在皮肤下隐约可见,像蜿蜒的小溪。
刚才 “利维坦” 信号消失的瞬间,他甚至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全员撤离时的物资清点清单”:
卫星电话要检查电量(至少保留 50%,确保能联系到岸上指挥中心),加密硬盘得装在防水抗压的钛合金盒里(型号 tc4,能抵御 2000 米深海压力);
应急氧气罐的压力表要在绿色区域(压力值 15-20mpa,可支持单人呼吸 4 小时),还有观测员小林总忘带的晕车药 ——
上次出海她因晕船吐了一路,这次他特意放在了上衣内侧口袋,用橡皮筋缠了两圈防止掉落。
通讯官小张立刻从灰色办公椅上弹起来,椅子腿在防静电地板上划出刺耳的 “吱呀” 声,像指甲刮过生锈的铁皮。
他手里攥着刚打印出的 A4 纸状态报告,纸张边缘被指腹捏出 3 道明显的褶皱,靠近标题的位置甚至被汗水浸得软塌塌的 ——
刚才他盯着打印机出纸口时,指节几乎要嵌进纸里,连打印机 “咔嗒咔嗒” 的出纸声都觉得刺耳,仿佛每一声都在倒计时。
“报告指挥官!‘海龙 -3’运载器(长 8.5 米、宽 3.2 米,最大下潜深度 6000 米,采用 ti-6Al-4V 钛合金耐压壳体,抗压强度达 1100mpa;
是普通钢材的 3 倍)的主推进系统、主动声纳、导航系统均处于瘫痪状态,仅备用生命维持系统和机械操控系统正常运行。”
小张咽了口唾沫,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指尖划过报告上的参数,语速不自觉地加快,
“2023 年南海可燃冰探测时,它曾下潜 5800 米采集样本,当时还带上来几只发光的磷虾 —— 阿凯说那是他见过‘最漂亮的深海小灯笼’,现在却……”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继续汇报:
“生命维持系统参数稳定:氧气浓度 19.2%(标准值 19%-21%,相当于海拔 1000 米处的氧气含量,人体呼吸时会有轻微‘轻飘感’,但无健康风险),舱内温度 21.5c,比指挥中心还高 2.5c,二氧化碳浓度 0.3%(安全阈值≤0.5%,低于常规潜艇的 0.8%),均在安全范围内。”
“队员情况呢?”
陆衍之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保温杯壁,杯身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稍微稳住了些心神。他想起出发前,龙王曾拍着胸脯说 “保证把小队安全带回来”,现在却连通讯都时断时续。
“机械师阿凯左手臂有直径 2 厘米的电击灼痕,表皮泛红区域周围有 3 毫米的红肿带,他已经用碘伏消毒 ——
医疗组通过卫星传输了伤口处理方案,建议每 2 小时涂抹一次烫伤膏,避免感染。”
小张翻到报告第二页,指尖在纸页上顿了顿,语气放轻了些,
“通讯里阿凯还说‘这点伤不影响拆机械臂’,刚才甚至哼着《水手》检查备用操控线路,声音听着挺精神。
上次南海任务,他为了修推进器,在狭窄的舱里蹲了 3 小时,出来时腿都麻了,现在还是这么硬气。”
“副队长陈默出现过 3 分钟短暂眩晕,期间心率从静息 72 次 \/ 分升至 105 次 \/ 分(接近成年人跑完 800 米后的心率,会伴随轻微胸闷),缓解后恢复至 80 次 \/ 分,无恶心呕吐症状;
队长龙王和观测员小林无明显不适。”
小张的声音逐渐平稳,
“他们用 3 块 2tb 容量的三星 pm9A1 备用固态硬盘记录数据,其中 1 块因电磁脉冲损坏,丢失了 15 秒子体初期接触视频(约 30% 数据,正好是子体第一次靠近装置的片段,小林说那几秒里子体的淡蓝光纹‘亮得像小太阳’);
剩余 2 块完好,核心内容包括 20 分钟子体行为连续视频、装置光纹动态变化记录、‘利维坦’轮廓高清影像(分辨率 4K,能看清其体表类似鳞片的纹路,纹路间隙还沾着深褐色的深海泥沙 —— 地质学家说那是海沟底部的黏土沉积物,形成于 10 万年前)。”
“命令‘舟山号’轻型护卫舰(舷号 529,054A 型导弹护卫舰,标准排水量 3900 吨,最大航速 28 节,续航力 4000 海里 \/ 18 节)全速前往目标海域,护航‘深龙 - 2000’深潜救援艇!”
陆衍之的手指重重按在授权按钮上,“咔嗒” 一声轻响,脆得像冰裂。
屏幕弹出 “指令已发送” 的绿色提示框,绿色的光在他眼底晃了晃,他盯着提示框持续 2 秒,确认信号已通过北斗卫星传出,才转向通讯器,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舟山号’2012 年服役时曾去过亚丁湾护航,当时驱离 3 艘海盗船,船舷上还留着弹痕,经验足够。”
他补充道,“救援过程中,护卫舰保持一级戒备:防空导弹系统(海红旗 - 16,射程 40 公里,可拦截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2023 年南海演习时命中率 100%)开机,直 - 9c 反潜直升机升空巡逻,h\/SJG-206 拖曳线列声纳阵列全功率扫描 ——
这套声纳由 32 组声纳单元组成,拖在船后 1000 米处,能避免船体噪音干扰,可捕捉到 50 海里内抹香鲸叫声与机械噪音的区别,连抹香鲸换气的频率(每 15 分钟一次)都能分清,绝不能漏过任何异常。”
他顿了顿,特意加重语气,每个字都像砸在钢板上:
“告诉救援艇驾驶员老王,优先转移队员,运载器能捞就捞,捞不上来就用高清相机记录受损情况 —— 绝对不能为了装备冒风险。
‘利维坦’可能像深海鲨鱼一样,对机械信号敏感,说不定会‘闻着味’杀回马枪。”
陆衍之转身走向技术区,黑色皮鞋踩在防静电地板上,发出 “嗒嗒” 声 —— 在安静的舱内,这声音像秒针在倒数,每一下都敲在人心上。
技术组长路屿和 5 名情报分析师正围着 3 块拼接的 65 英寸大屏幕,屏幕光把他们的脸照得发青,连脸上的胡茬都清晰可见。
屏幕上贴满了打印的频谱图(A3 纸,共 48 张,边角用透明胶带粘在屏幕上,有些地方胶带都翘了边)和文件片段:
第 12 张频谱图上,有一段用红笔圈出的 1.8 赫兹低频信号,红笔的痕迹有些潦草,是路屿凌晨三点圈的 ——
当时他连续工作 12 小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笔尖甚至戳破了纸角;
文件片段则是 m 国 2020 年 “深海能源计划” 草案,上面有模糊的 “海沟节点” 字样,字迹被水渍晕开,是上周情报员小李不小心把矿泉水洒在上面造成的,现在还能看到淡淡的水痕。
陆衍之停在屏幕前,目光扫过众人熬得通红的眼睛 —— 路屿的眼白上布满了血丝,像爬满了红色的细线;
小李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连打哈欠都捂着嘴怕影响别人;实习生小陈的眼镜滑到了鼻尖,却没工夫推 —— 清晰地分配任务:
“所有人注意,现在分三个方向集中资源:情报组负责梳理‘海龙’带回的数据,重点标记子体的行为节点 ——
比如它们第一次接触装置的时间(精确到秒,误差不超过 0.5 秒,小林说那一秒子体的光闪了三下,像在‘打招呼’);
扫描运载器的路径(用北纬东经坐标点逐秒标注,比如 28°15′01″N,126°30′02″E,标完后要和‘海眼 - 7000’的声纳记录对一遍,确保无偏差);
脱离时的速度变化(记录初始速度 1.2 米 \/ 秒,最终速度 3.5 米 \/ 秒,相当于人类慢跑的速度,比我们之前模拟的‘2 米 \/ 秒’快很多,可能是应急反应)。”
“还有海底装置的纹路细节,用 Solidworks 软件做 1:1 的 3d 建模还原 ——
建模时要注意纹路的凹槽深度,之前龙王提过‘手指摸上去有凹凸感,像摸在刻了花纹的石头上’,别漏了这个细节。”
陆衍之指着屏幕上的装置照片,“材料工程师小赵会配合你们,他带了便携式激光测厚仪,能精确到 0.01 毫米。”
“路屿你带技术组,把科林少校给的‘净化协议’情报和之前截获的‘利维坦’项目文件交叉比对,尤其是 m 国提到的‘能源核心’‘控制代码’‘故障预案’这三个关键词。”
他补充道,“用 python 关键词检索工具提取高频信息,阈值设为出现次数≥5 次 —— 之前发现‘能源核心’在 2021 年的文件里出现过 8 次,当时我们以为是笔误,现在看来可能是关键。
每个出现的地方都要标红,备注上下文内容,方便后续分析。”
“声纳组 24 小时盯着那个新信号 —— 我要知道它的声学特征是否稳定(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频率变化,偏差超过 0.2 赫兹立刻汇报,老周你的耳朵最灵,25 年声纳经验;
上次在南海从杂音里听出外国潜艇的螺旋桨声,这次全靠你了)、有没有移动轨迹(误差≤100 米,用声纳定位算法修正,小陈你负责计算,算完和老周对一遍);
是真实物体(比如另一个‘利维坦’)、声纳幻影(深海温度层反射造成的假象,常见于 1500-2000 米水层,去年南海任务就遇到过,当时虚惊一场),还是‘利维坦’变形产生的信号变化!”
“明白!”
众人齐声应答,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股韧劲。
手指立刻在机械键盘上敲出残影,“噼里啪啦” 的声响瞬间填满指挥中心,像暴雨打在铁皮屋顶上。
情报组的小李甚至直接把军绿色折叠床搬到了屏幕旁 ——
床板上放着一摞 5 厘米厚的 m 国海军公开报告(2019-2023 年度),封面贴着他 5 岁女儿画的小鲸鱼贴纸,鲸鱼的眼睛用红色蜡笔涂得圆圆的,格外显眼;
他怀里抱着笔记本电脑,
屏幕上打开着关键词检索软件,
键盘上还沾着饼干屑 —— 是刚才吃早餐时蹭的。
“指挥官放心,我今晚不睡觉,
保证把‘能源核心’相关的内容全标出来!”
小李揉了揉眼睛,眼底的红血丝更明显了,“上次找‘利维坦’的参数,
我连续盯了 16 小时屏幕,最后看东西都重影了,这次也一样能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