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南山脚下有个叫杨柳村的小村庄。村里有个叫阿福的年轻人,性子急躁,一点小事就能让他火冒三丈。
这年腊月二十八,眼看就要过年了,阿福的妻子秀娘忙着打扫房屋。她拿起一把旧扫帚,正要清扫墙角蜘蛛网,不料阿福刚从外面回来,一头撞上扫帚。
“大过年的,拿扫帚往我头上打,晦气!”阿福顿时火起,一把夺过扫帚,朝秀娘背上打去。
秀娘委屈得直掉眼泪:“我不是故意的啊!”
这时,门外忽然传来咳嗽声。一位白发老妪拄着拐杖站在门口:“行行好,给口热水喝吧。”
阿福正在气头上,没好气地说:“没空!找别家去!”
秀娘却擦擦眼泪,温声道:“老人家快请进,我这就给您倒水。”说着便去灶上舀了一碗热汤递给老妪。
老妪喝完汤,看了看阿福手中的扫帚,缓缓道:“后生,扫帚可不是打人的物件。它扫去尘埃,迎来洁净,是带着灵性的。在家里用扫帚打人,会惊动扫帚仙,招来不幸啊。”
阿福不以为然:“什么扫帚仙,老人家莫要胡说。”
老妪摇摇头:“你若不改这脾气,迟早要吃大亏。”说罢便起身告辞,临走前又回头叮嘱:“记住,扫帚是用来扫尘除秽的,不是伤人之物。”
秀娘送老妪到门口,转身就不见了人影,心里暗暗称奇。
过了年,阿福的脾气越发暴躁。那天集市上与人争执,回到家气还没消,看见秀娘正在扫地,竟又夺过扫帚打她。这次下手重了,秀娘哭喊着跑回娘家去了。
夜里,阿福独自躺在床上,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起身一看,屋角的扫帚自己立了起来,一下下地跳动着。
“真是见了鬼!”阿福揉揉眼睛,那扫帚又不动了。
第二天,怪事接连发生。阿福做饭时,灶里的火怎么也点不着;去打水,井绳突然断了;想睡个午觉,床上不知哪来的沙子硌得慌。屋里灰尘越积越多,怎么扫都扫不干净。
阿福只好去邻村请张半仙来看。张半仙一进门就皱起眉头:“你这屋里怨气重啊,是不是用扫帚打过人?”
阿福支支吾吾地承认了。
“坏了坏了!”张半仙连连跺脚,“扫帚仙最忌人拿它行凶。你触犯了禁忌,它这是给你撒灰呢!若不化解,家里永无宁日!”
阿福这才慌了神:“那该怎么办?”
“唯有诚心悔过,求得原谅。”张半仙道,“还要找回被你打的人,当面赔罪。”
阿福想起秀娘平日的好,后悔不已,当即赶往岳父家。
秀娘见了阿福,起初不肯原谅。阿福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娘子,我知道错了!我不该拿扫帚打你,以后定改这暴脾气!”
见丈夫诚心悔过,秀娘心软了,终于答应回家。
夫妻二人回到家中,按照张半仙的指点,准备了三炷香和一碗清水。阿福对着扫帚拜了三拜,郑重承诺再也不拿扫帚打人。
说也奇怪,自那以后,家中再没出现怪事,灰尘一扫即净,日子渐渐顺畅起来。
阿福果真改了脾气,变得温和有礼。村里人听说他的奇遇,也都记住了这个禁忌——绝不能在家里用扫帚打人。
一年后秀娘生下个大胖小子,全家其乐融融。孩子满月那天,那位白发老妪又来了,笑吟吟地送上一把新扫帚:“扫去灾厄,迎来福运。”
阿福和秀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妪就是扫帚仙的化身。他们恭敬地接过扫帚,挂在家中显眼处,时时提醒自己:家具器物皆有灵,善待它们就是善待自家福气。
从此,杨柳村多了一条代代相传的规矩:扫帚只能用来扫地,万万不能拿来打人。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提醒着人们要克制怒气,善待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