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苏念晴明显隆起的腹部上,泛着柔和的光晕。与怀第一胎时的新奇与小心翼翼不同,这一次的孕育,带着一份笃定与从容,也夹杂着更为复杂的责任与考量。
不同的心境
“妈妈,小妹妹什么时候出来陪我玩呀?”三岁的大儿子傅予安用小手轻轻摸着妈妈的肚子,奶声奶气地问。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充满了天真烂漫的期待。
苏念晴温柔地握住儿子的小手,放在自己肚皮上,感受着那里有力的胎动,笑着说:“很快了,安安就要当哥哥了,要保护小宝宝哦。”
与初为人母时那种混杂着焦虑与无限憧憬的心情不同,这一次,苏念晴显得更为沉稳。孕期的各种反应她已熟悉,营养搭配、产检流程也了然于心。她不再需要像怀予安时那样,事无巨细地查阅资料或紧张兮兮地咨询医生,周景珩和傅时深也显然放松了许多,不再如临大敌。
但这种从容背后,是更现实的挑战。她需要平衡孕期、照顾年幼的予安、以及“玥光计划”即将进入试运营的关键阶段。
事业的平衡
康复中心的内部装修和设备调试进入了最后冲刺期。苏念晴作为核心技术负责人,无法完全抽身。但这一次,她更懂得如何分配精力。
她减少了去工地的次数,更多通过视频会议和傅时深带来的实时数据了解进展。她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算法的最终优化和操作界面的用户体验审核上,确保其简洁直观,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上手。
“这里,图标可以再大一些,颜色对比度要强,考虑有些使用者可能存在视力疲劳或手部细微操作不便的情况。”她指着屏幕,对研发团队提出建议。这些细节的考量,往往源于她作为母亲和准妈妈的那份极致耐心与体察。
傅时深成了她最得力的“代言人”和“执行官”,将她的想法精准地传达给现场团队,并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她。夫妻间的默契,在二次孕育和共同事业的打磨下,愈发醇厚。
家庭的调整
傅予安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少。或许是感受到家庭关注点的微妙变化,他变得比以前更粘人,也常常模仿爸爸照顾妈妈的样子,笨拙地给苏念晴拿靠垫、递水杯。
宋雨霏和苏念杨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照顾予安和准备新生儿的用品上。整理予安幼时的衣物和玩具,别有一番感慨。“时间过得真快,感觉予安这些小衣服还是昨天的事情。”宋雨霏摩挲着一件小小的连体衣,眼中满是慈爱。
周景珩看着妹妹,偶尔会开玩笑:“看来我们‘玥光’以后还得考虑增设一个员工子女托管班,解决像你们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虽是玩笑,却也透露出他对家庭支持体系的更深思考。
传承的意味
一次家庭晚餐后,苏念晴靠着沙发休息,傅予安趴在她腿边听胎教故事,傅时深坐在一旁处理邮件,画面宁静而温馨。
苏念晴抚摸着肚子,对傅时深轻声说:“感觉这次怀孕,和怀予安时很不一样。那时候更多是好奇和兴奋,现在……除了喜悦,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一种奇妙的‘传承’意味。”
她望向正在认真听故事的予安:“我们在参与建造一个帮助他人重获新生的地方,同时,我们自己的家庭也在孕育新的生命。这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我们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予安,为了肚子里这个孩子,为了他们将来能看到一个更温暖、更有希望的世界。”
傅时深握住她的手,目光柔和:“所以我们更要努力,把‘玥光’做好,把我们的家经营好。这是我们能留给孩子们,最好的财富。”
并行不悖的希望
康复中心内部,灯火通明,工人们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崭新的设备陆续进场,等待着被赋予使命。而在周家,温暖的灯光下,是等待着新生命降临的期盼与忙碌。
苏念晴的二次孕育,如同“玥光计划”一样,都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一个代表着周家与社会责任的延伸,一个象征着血脉与家庭希望的延续。两者并行不悖,交织成一幅关于成长、爱与未来的丰富图景。所有人都相信,当康复中心正式点亮灯光,迎接第一批使用者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个小家庭迎来新成员的时刻,双重的喜悦与希望,必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