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刚放亮,李晓东就推着三轮车来到于莉家的小院。院子里已经收拾妥当,几个鼓鼓囊囊的包袱堆在门口,于父拄着新拐杖来回踱步,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于母坐在炕沿上,正小心翼翼地把一叠旧衣物放进包袱里,于海棠则默默地检查着有没有落下东西,只有于莉,看到李晓东进来,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含着两汪清泉。
“李大哥,你来了。”于莉迎上来,手里还拿着块抹布,正在擦拭一个掉漆的木箱,“都收拾得差不多了,没多少东西,不麻烦。”
李晓东笑着摆摆手:“客气啥,我来就是帮忙的。”他弯腰扛起最重的那个包袱,里面装着于家的被褥和几件旧家什,“王叔,阿姨,海棠,咱们走吧,早点搬过去,也好早点开火做饭。”
于父点点头,感慨道:“真是托了小李同志的福,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院子。”于母抹了抹眼角,咳嗽着说:“是啊,以前想都不敢想……”
于海棠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拎起一个包袱,跟在后面。阳光透过胡同的缝隙照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行人踩着薄雪,朝着新的住处走去,脚步轻快,仿佛连空气里都带着几分雀跃。
到了四合院门口,李晓东推开那扇重新上了漆的木门,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里干干净净,墙角的积雪已经扫到了一边,露出青石板铺就的地面,正房和厢房的门都敞开着,里面亮堂堂的,新换的玻璃在阳光下闪着光。
“快进来看看。”李晓东招呼着,把包袱搬进正房。于莉一家走进屋,眼睛都看直了——雪白的墙壁,崭新的炕席,叠得整整齐齐的红棉被,炕桌上摆着暖水瓶和搪瓷缸,墙角的煤炉烧得正旺,屋里暖融融的,和他们之前住的破屋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这都是给我们准备的?”于母摸着柔软的棉被,声音都有些发颤。
“是啊,阿姨。”李晓东笑着说,“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了,缺啥少啥就跟我说。”他指着炕边的小柜子,“这里面是新做的棉衣棉裤,给叔和阿姨各备了一套,海棠和莉儿的,回头让莉儿自己做,她的手艺好。”
于莉打开柜子,里面果然放着几套崭新的棉衣,棉花厚实,针脚细密,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李大哥,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
“说啥呢。”李晓东打断她,“邻里邻居的,就该互相帮衬。走,我带你们看看别的屋子。”
他领着于家人参观,西厢分给了于莉,东厢分给了于海棠,两个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炕上铺着新褥子,窗台上摆着绿萝,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厨房更是让于母喜出望外——一口新铁锅擦得锃亮,灶台上摆着新买的锅碗瓢盆,储物间里米面粮油一应俱全,墙角还堆着李晓东从空间里拿出来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
“这井也能用,水可甜了。”李晓东指着院里的井,“以后打水不用再跑老远了。”
于父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这宽敞明亮的四合院,眼圈红红的,对着李晓东深深鞠了一躬:“小李同志,大恩不言谢,以后有啥活儿,你尽管吩咐,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
“叔,您可别这么说。”李晓东赶紧扶住他,“快坐下歇会儿,我去买点菜,中午咱们好好热闹热闹,就算是给你们暖房了。”
“别破费了,李大哥。”于莉急忙说,“家里有菜,我这就去做。”
“那怎么行,乔迁之喜,必须得好好庆祝庆祝。”李晓东笑着往外走,“你们先安顿着,我去去就回。”
他刚走到胡同口,就看到娄晓娥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一个布包。“听说于家今天搬过来,我过来看看。”娄晓娥把布包递给李晓东,“里面是两副新碗筷和一个砂锅,给他们添点东西。”
“你有心了。”李晓东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进去坐坐?”
娄晓娥摇摇头:“不了,我还有事。告诉于家,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邻里之间不用客气。”她说完,转身就走,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洒脱。
李晓东笑了笑,拿着布包往供销社走去。买了一条鱼,两斤排骨,还有些新鲜的蔬菜,又割了块肉,准备包饺子。回到四合院时,于莉已经在厨房忙活起来,于海棠则帮着于母整理东西,于父坐在院里的石凳上,看着这崭新的一切,脸上是满满的幸福。
“莉儿,别忙了,中午咱们包饺子。”李晓东把菜放进厨房,“我来和面,你调馅儿。”
“哎。”于莉应着,脸上笑开了花,麻利地系上围裙,开始摘菜、剁馅儿。于海棠走进来,默默地拿起扫帚,把厨房的地面又扫了一遍,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的感激却藏不住。
很快,面和好了,馅儿也调好了,李晓东和于莉一起包饺子,于海棠在旁边帮忙擀皮。于莉的手很巧,包的饺子个个饱满,像小元宝似的,李晓东包的则有些歪歪扭扭,惹得于莉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海棠看着他那笨拙的样子,嘴角也微微勾起,露出一抹难得的笑意。
“李大哥,你这饺子包得跟小元宝似的,就是有点‘胖’。”于莉打趣道,眼睛弯成了月牙。
李晓东挠挠头,笑道:“能吃就行,管它好看不好看。”
厨房里暖意融融,煤炉上的水“咕嘟咕嘟”地开着,饺子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混着煤炉里松木燃烧的清香,让人心里踏实又温暖。于父和于母坐在正房里,听着厨房里的欢声笑语,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于母拉着于父的手,轻声说:“老头子,咱们这是苦尽甘来了啊……”
中午时分,饺子煮好了,热气腾腾地端上桌,还有炖好的排骨和红烧鱼,摆了满满一桌子。于父拿出李晓东带来的一瓶酒,非要给李晓东倒上:“小李同志,今天说啥也得喝两杯,庆祝咱们乔迁之喜!”
李晓东没推辞,端起酒杯:“叔,阿姨,莉儿,海棠,恭喜你们乔迁新居,以后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借你吉言!”于父高兴地和他碰了碰杯,一饮而尽。于莉给李晓东夹了个饺子,轻声说:“李大哥,快尝尝,看合不合口味。”于海棠也默默地给于父于母夹了菜,眼神柔和了许多。
饭桌上,于父说起以前的苦日子,眼圈泛红,说着说着又笑了起来,不停地念叨着李晓东的好。于母则拉着于莉的手,小声说:“莉儿啊,你可得好好记着小李同志的恩情……”
李晓东笑着说:“叔,阿姨,别说这些了,以后都是邻居,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对了,叔,我托人给你找了个在街道工厂看大门的活儿,不重,就是看看门,登记登记来往的人,一个月能挣二十块,你看行不?”
于父眼睛一亮,激动地说:“行!咋不行!我这腿好得差不多了,正想找点活儿干呢,谢谢你啊小李同志!”
“还有阿姨,”李晓东又说,“我认识个老中医,专治咳嗽的,回头我带您去看看,保证能好。”
于母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给李晓东夹菜。于莉看着李晓东,眼神里满是倾慕,嘴角的梨涡浅浅的,藏着说不尽的情意。于海棠虽然没说话,但看向李晓东的眼神里,也少了往日的疏离,多了几分认可和暖意。
【叮!于莉感受家庭温暖与主角付出,情感深度固化,爱慕值提升至92\/100(心意昭然)。】
【叮!于海棠见证主角对家人的周全照顾,情感壁垒进一步瓦解,爱慕值提升至78\/100(心生依赖)。】
吃完饭,于莉收拾碗筷,于海棠主动去洗碗,于父则拉着李晓东在院里晒太阳,聊着街道工厂的事,于母坐在一旁,脸上是久违的安稳笑容。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和碗筷碰撞的轻响,却让人觉得无比温馨。
李晓东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满满的都是踏实。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不算什么,但对于莉一家来说,却是照亮生活的光。或许,这就是他留在这个年代的意义——用自己的力量,让身边的人过得好一点,让这寒冬里多一些暖意,多一些欢笑。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四合院,给红砖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李晓东起身告辞,于莉送他到门口,手里拿着一双新纳的布鞋。
“李大哥,这个你拿着,是我连夜做的,穿着舒服。”于莉把布鞋递给他,声音细细的,带着几分羞涩,“以后……常来家里坐坐。”
李晓东接过布鞋,入手厚实,针脚细密,心里暖烘烘的:“好,我会常来的。你也早点休息,别累着。”
看着于莉站在门口,目送他离开,身影在夕阳下拉得长长的,李晓东忽然觉得,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温暖。而他知道,这份温暖,会一直延续下去,伴随着于家的新生,伴随着身边每一个人的笑脸,在时光里,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