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杂货铺” 门口的积分兑换台上,竹编篮里的鸡蛋个个圆润饱满,蛋壳泛着淡淡的粉白色光泽,是沈建国昨天凌晨骑着自行车,从二十里外的乡下养鸡场直接拉回来的 —— 比从县城批发市场进货每斤便宜两毛,还新鲜得能闻到淡淡的鸡粪味。
沈浩坐在兑换台后的小竹凳上,手里攥着块刻着 “1” 的实木积分牌。这牌子是父亲特意找木工王师傅做的,用的是结实的松木,边缘被砂纸打磨得光滑细腻,不会硌手,正面还用红漆描了个小小的太阳图案,跟铺子招牌上的标志一模一样。他指尖反复摩挲着积分牌上的太阳纹路,小眼睛却没离开街对面 “便民杂货铺” 的方向,心里悄悄犯起了嘀咕:今早跟着父亲来铺子时,明明看到刘老三的铺子门口也摆了张掉漆的木桌,上面放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盒盖上用马克笔歪歪扭扭写着 “积分” 两个字。刘老三肯定是在学自家搞积分活动,要是他也学着重金换鸡蛋,妈肯定又要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了 —— 上次隔壁搞 “电子表降价五毛”,妈就愁得把算盘珠子拨到后半夜。
“小浩,帮妈把酱油递过来!” 李秀莲的声音从铺子里面传来,带着点忙碌的急促。沈浩立刻把心里的担忧压下去,小手紧紧攥着积分牌往柜台跑,路过货架时还不忘用胳膊肘顶了顶歪掉的肥皂盒 —— 这是他每天的 “任务”,把货架上的东西摆整齐,方便顾客拿取。他踮着脚从调料区取下一瓶琥珀色的酱油,瓶身上还贴着他画的小标签,上面用蜡笔写着 “酱油” 两个歪扭的字。
“慢点跑,别摔着!” 李秀莲连忙伸手扶了他一把,手里还拿着给顾客装洗衣粉的纸袋。那顾客是住在胡同里的张阿姨,看着沈浩机灵的样子,忍不住笑着说:“这孩子真能干,比我家五岁的娃还懂事!我家那小子,现在还只会抱着糖罐子哭呢。”
“可不是嘛!” 李秀莲一边给洗衣粉封口,一边笑,语气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积分换鸡蛋的法子都是他想的,现在每天来换鸡蛋的人都排着队呢!前儿个李奶奶为了凑积分,特意多买了袋面粉,说‘家里正好要蒸馒头,凑够积分换鸡蛋,一举两得’。”
正说着,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张婶拎着个空菜篮子走了进来,菜篮子把手处还缠着圈旧布条,是怕拎着硌手。她手里攥着串用红绳串起来的积分牌,走路时哗啦啦响,像串小铃铛。“秀莲,我来换鸡蛋!” 张婶把积分牌往柜台上一放,弯腰数了数,“正好二十块,能换一斤鸡蛋吧?我特意把家里的洗衣粉、肥皂都凑着今天买,就等换你家这新鲜鸡蛋呢!”
沈浩立刻凑过去,小手指着积分牌一个一个数:“一、二…… 二十!” 数完后,他又指了指门口的鸡蛋篮,嘴里清晰地喊着 “换、蛋”。他看着李秀莲从篮子里拿出十二颗鸡蛋 —— 乡下的土鸡蛋个头小,一斤正好十二颗,用草绳小心翼翼地捆成一兜,递到张婶手里,心里悄悄松了口气:还好张婶没去隔壁,鸡蛋是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吃的,比刘老三可能搞的 “换火柴”“换梳子” 实在多了。
“您拿好,刚从乡下拉回来的,还热乎着呢!” 李秀莲叮嘱道,“回家赶紧放阴凉处,别晒着,能放五六天新鲜的。”
张婶接过鸡蛋,掂量了掂量,转头瞥了眼街对面,撇着嘴说:“隔壁昨天也搞积分了,我早上路过瞅了眼,说换火柴,我家火柴都堆了半抽屉,谁要啊!还是你家这鸡蛋实在,能当饭吃。以后买东西,我就认准你家了,就算多走两步路也值!” 她说着,又在铺子里转了转,目光落在货架上的肥皂上,“再给我来袋洗衣粉,凑够十块,还能积一分,等下次再来买袋酱油,又能凑一分,慢慢攒着换鸡蛋。”
沈浩刚把新做的积分牌递给张婶,就见 “便民杂货铺” 的老板刘老三踩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过来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塑料袋,装着两颗蔫蔫的白菜,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蓝布包,不知道装着啥。他停在沈家铺子门口,脚撑在地上,眼睛像扫描仪似的扫过积分台和鸡蛋篮,最后落在沈建国身上,皮笑肉不笑地开口:“建国,你家这积分玩得挺花啊,把街坊都拉你这儿来了。我也学着搞了搞,不过我这兑换品,可比你家这鸡蛋金贵多了。”
沈建国正弯腰搬着风扇箱出来,风扇箱上还贴着深圳王老板寄来的货运标签。他闻言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语气平和:“刘哥这是来交流经验?你家换啥金贵东西,给咱开开眼?”
刘老三得意地拍了拍车后座的蓝布包,伸手从里面掏出一把塑料梳子 —— 梳子是透明的,梳齿上还沾着点毛絮,一看就是批发来的便宜货。“刚从县城小商品市场批的塑料梳子,五毛钱一把呢!” 刘老三把梳子举得高高的,像是在展示什么宝贝,“顾客攒十五分就能换一把,比你家鸡蛋实用多了!女孩子梳头、老人家梳白发,都用得上!”
沈浩趴在柜台边,悄悄打量着那把梳子。他之前在供销社见过同款,进价才一毛五,卖五毛钱已经赚了三倍多,而且这种梳子梳齿软,用不了几天就会断,根本不耐用。他突然拉了拉沈建国的衣角,小手指着自家货架上的肥皂 —— 肥皂是上海产的,块大厚实,一块能用上一个月,又指了指鸡蛋篮,嘴里喊着 “皂 + 蛋”,还伸手比了个 “十五” 的手势。
李秀莲立刻明白过来,笑着对刘老三说:“刘哥这梳子是不错,不过咱刚搞了组合兑换,十五分能换半斤鸡蛋加一块肥皂。鸡蛋是刚需,早上煮鸡蛋、中午炒鸡蛋,顿顿离不了;肥皂家家户户都要用,洗衣服、洗袜子,比梳子实用多了。顾客要是不想换组合,也能单换 —— 十分换半斤鸡蛋,二十分换一块肥皂,选着灵活。”
刘老三脸上的笑容僵了僵,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梳子边缘,又不甘心地说:“我这梳子年轻人喜欢!再说我家电子表比你家便宜一毛,总有顾客来我这儿买!前儿个还有个小伙子,本来要在你家买,被我拉过去了,你忘了?”
沈浩立刻从柜台下拿出块带日历的电子表,是昨天刚到的新款。他举着电子表跑到刘老三面前,指着表盘上的日历显示,清晰地喊着 “新、好”。沈建国也跟着补充:“刘哥,我家这是深圳新款带日历的,能显示年月日,进价就比老款贵三毛,卖三十五真没赚多少。你那老款是去年的货,没日历功能,便宜一毛也正常,顾客要是想要新款,肯定还是会来我这儿。”
刘老三被噎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狠狠瞪了眼沈浩,又看了看周围看热闹的街坊,嘴里嘟囔着 “你们等着”,骑着自行车悻悻地走了。沈浩看着他的背影,小眉头轻轻皱了皱 —— 他知道刘老三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晚上就会去县城进货,想搞出比 “积分换鸡蛋” 更吸引人的活动。
中午时分,太阳渐渐热了起来,铺子里的顾客却没少。沈浩正帮着给一位拄着拐杖的李奶奶装酱油,突然瞥见刘老三的儿子刘小军偷偷溜到积分台旁。刘小军比沈浩大两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台面上的鸡蛋,趁没人注意,伸手就要去拿。
“不、动!” 沈浩立刻跑过去,张开双臂挡在鸡蛋篮前,小脸上满是认真。刘小军被他吓了一跳,缩回手,撇着嘴说:“我爸说你家鸡蛋是用坏了的,放不住,我就是看看是不是真的!你别小气!”
“你这孩子咋说话呢!” 李秀莲听到动静,连忙走过来,从篮子里拿出一颗鸡蛋递给刘小军,“你看这鸡蛋多新鲜,蛋壳都透着亮,轻轻晃一下,里面没声音,要是坏了的鸡蛋,晃着会有水流声。你爸要是不信,让他自己来看看,咱做生意讲究诚信,可不会卖坏鸡蛋。”
刘小军接过鸡蛋,放在耳边晃了晃,又闻了闻,没发现啥问题,只好红着脸把鸡蛋递回来,灰溜溜地跑回自家铺子。沈浩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有点无奈:刘老三肯定是急疯了,才让儿子来捣乱,可这样只会让街坊更反感。他回到兑换台,拿起蜡笔在硬纸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对比图 —— 左边画着一兜鸡蛋和一块肥皂,旁边写着 “实用、每天用”;右边画着一把梳子,旁边写着 “不常用、易坏”。等会儿要是有顾客问起,就能直观地看出自家兑换品的优势。
下午两点多,太阳最毒的时候,铺子里来了位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的男人,看着像是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他手里拿着张卷边的报纸,走进来后先是四处打量,最后目光落在了货架上的风扇上。“同志,这风扇多少钱一台?是摇头的吗?” 男人开口问道,声音很温和。
“三十五块一台,深圳最新款的摇头风扇,还带定时功能!” 沈建国连忙迎上去,伸手按下风扇开关,风扇叶片转了起来,凉风瞬间吹散开,“您看,这定时能调一到两小时,夏天晚上睡觉吹着,到点自动停,不怕着凉。”
男人点点头,伸手摸了摸风扇外壳,满意地说:“正好单位宿舍缺台风扇,我看这台就不错。对了,你们这儿的积分活动,买风扇能积分吗?”
“能!买风扇三十五块,能积三分!” 李秀莲笑着说,“攒够五十分还能换台小型风扇,放床头吹正合适。”
沈浩正帮着拿风扇的说明书,突然听见门口传来刘老三的声音:“同志,别在这儿买!我家风扇比他家便宜两块,还送梳子!” 刘老三不知道什么时候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台旧款风扇,风尘仆仆的,像是刚从铺子里搬来的。
那男人愣了愣,目光在两台风扇之间转了转。刘老三连忙把自己的风扇推到前面:“我这台才三十三块,比他家便宜两块,还送一把五毛钱的梳子,多划算!你要是买,现在就能给你搬去宿舍!”
沈建国没生气,反而笑着说:“刘哥,你家这风扇是老款的吧?我家这是新款摇头带定时的,深圳直发,进价就比老款贵三块,卖三十五真没赚多少。你那老款没定时功能,夏天睡觉吹着,得半夜起来关,不方便。而且你这风扇的电线都有点老化了,用着也不安全。”
沈浩立刻跑过去,按下自家风扇的定时按钮,指着表盘上的数字说:“定、时!” 风扇转了三分钟后,果然自动停了下来。那男人眼睛一亮:“还是定时的实用,我晚上睡觉沉,要是忘了关风扇,第二天准感冒。就买这款带定时的!”
刘老三气得脸通红,手指着沈浩,声音都有点发颤:“都是你这小屁孩捣鬼!要是没你,这生意就是我的!”
“刘哥,你咋跟孩子一般见识?” 李秀莲立刻护在沈浩身前,语气也沉了下来,“做生意讲究公平竞争,你要是真有好货、好活动,顾客自然会去你家。可你不能靠贬低别人、让孩子捣乱来抢生意啊,传出去街坊们怎么看?”
周围看热闹的街坊也跟着附和:“就是啊,刘老三,你这就不地道了!”“人家沈家靠实在留顾客,你要是学不来,就别瞎捣乱!”
刘老三被说得满脸通红,站在原地,手攥着风扇电线,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能狠狠瞪了眼沈浩,抱着自己的风扇灰溜溜地走了。沈浩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没有丝毫幸灾乐祸,反而觉得有点可惜:要是刘老三能把心思放在 “进好货、做实在活动” 上,而不是想着怎么抢客、捣乱,他的铺子也不会这么冷清。
傍晚收摊时,夕阳把铺子里的货架染成了金红色,连空气里都带着点温暖的味道。沈建国把账本摊在柜台上,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响,声音里满是喜悦:“今天卖了五台风扇,纯利一百块,加上洗衣粉、肥皂、电子表这些,总共赚了四百块!比昨天多赚了五十块!我刚才路过刘老三的铺子,听他媳妇说,今天只卖了一台老款风扇,还跟顾客吵了架,说‘顾客不识货,放着便宜的不买,偏买贵的’。”
他放下算盘,伸手摸了摸沈浩的头,语气里满是感慨:“今天多亏小浩机灵,刘老三两次来抢生意,都是你帮着化解的。要是没你,说不定真让他抢走顾客了。”
李秀莲端上刚做好的晚饭,是沈浩爱吃的鸡蛋羹和炒青菜,她给沈浩碗里夹了块鸡蛋羹:“以后刘老三肯定还会来捣乱,咱得提前想好应对的法子。我想着,明天让你爸去县城看看,进点年轻人喜欢的墨镜和头花,夏天快到了,墨镜能挡太阳,头花女孩子喜欢,再把这些加进兑换品里,让刘老三根本没法比。”
沈浩用力点头,小嘴里嚼着鸡蛋羹,心里已经有了更详细的计划:明天要跟父亲说,墨镜要选黑色和茶色两种,茶色的适合开车戴,黑色的年轻人戴时髦;头花要选碎花和纯色的,碎花的适合小姑娘,纯色的适合年纪大的阿姨。兑换规则也得改改,比如 “三十积分换墨镜一副”“十五积分换头花两个”,这样既能吸引年轻人,又能留住老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