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三年六月廿二,盛夏的阳光洒满双时共享田,稻浪翻滚着金色的波涛,玉米苗已长到半人高,田埂边新搭建的 “承诺实践墙” 上,贴满了履约成果的照片与记录 ,今天是 “双时空童守履约成果验收暨跨时技能交流赛” 的日子,六十余名新老小小守护者要通过实地检验、技能比拼,验收春启以来的履约成果,更要在交流中碰撞出双时技能融合的新火花。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共享田中央的验收台前核对数据。他的礼服袖口别着 “验收裁判长” 徽章,手里拿着的《履约成果验收手册》上,详细记录着各项指标的预期值与实测值:“稻鸭共生区的稻苗株高预期 80 厘米,实测 85 厘米;玉米套种区的土地利用率预期提升 30%,实测提升 35%;改进后的工具手套使用率达 100%,学员反馈满意度 98%,” 他对着身边的裁判组说,“验收不仅要看数据,更要听学员和居民的反馈,要让成果真正经得起检验,让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阿蕊这时正带着验收组查看 “承诺实践墙”。墙上最新贴的照片里,有天启学员学种玉米的认真模样,有新学员测试新手套的开心笑脸,还有双时物资 “绿色通道” 首次开通时的热闹场景。“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次履约行动,” 阿蕊指着一张玉米丰收的预览图,对裁判组说,“这是我们上周拍的,玉米长势比预期好,下个月就能采收,到时候要按承诺,通过绿色通道送给天启的渔村,让他们尝尝宣德玉米的味道。”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也跟着验收组,拿着自己的实践笔记核对数据。小辰翻开记录赶海教学的笔记,兴奋地说:“天启的阿溪姐教我们辨认了五种海鲜,还教我们怎么用潮汐表判断赶海时间,现在我能准确说出每天的最佳赶海时段了!” 小妍则展示着新手套的测试报告:“我们测试了十次,新手套的耐磨度比旧手套提高了两倍,魔术贴也没出现松脱的情况,李爷爷看到报告,还夸我们记录得详细呢!”
辰时三刻,验收仪式正式开始。随着阿海一声令下,验收组分成五队,分别对 “稻鸭共生区”“玉米套种区”“工具改进区”“物资调度区”“技能教学区” 进行实地检验。在 “稻鸭共生区”,裁判组蹲下身,用尺子测量稻苗的株高,又查看鸭子的生长状况 ,雏鸭已长到半大,脚环完好无损,稻田里看不到虫害痕迹。“稻苗长势良好,鸭子健康,生态效益达标,” 裁判组组长在验收表上写下结论,“建议下一步优化鸭子的喂食时间,与稻苗的生长周期更匹配。”
“玉米套种区” 的验收也在同步进行。阿海和天启的小导师阿溪一起,查看玉米与旱稻的套种密度:“每亩套种玉米 200 株,旱稻 300 株,既不影响彼此的光合作用,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个密度很合理,” 阿海对着身边的学员们说,“天启的海稻区也可以试试这种套种模式,比如海稻套种海带,既能增加产量,又能改善土壤环境。” 阿溪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还不忘补充:“我们回去就做试验,成功了就按承诺,把海稻海带套种的技术分享给宣德。”
午后,跨时技能交流赛拉开帷幕。比赛分为 “生态种植”“工具创新”“物资调度” 三个项目,双时空的学员们自由组队,比拼技能融合的成果。在 “生态种植” 项目中,宣德学员教天启学员辨认旱稻的病虫害,天启学员则教宣德学员用海带渣做有机肥料;“工具创新” 项目里,双方学员合作,在改进后的工具手套基础上,又增加了反光条,方便夜间作业;“物资调度” 项目最是紧张,学员们要根据双时共享田的突发需求,快速调度物资 ,宣德这边突然需要天启的海盐防治蚜虫,天启那边急需宣德的艾草制作防虫剂,调度组的学员们沉着应对,通过绿色通道,半小时内就完成了物资互通。
小辰和阿溪组成的 “跨时调度队” 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当接到宣德急需海盐的指令时,小辰立刻查看调度表,确认天启的海盐储备充足,又通过共鸣镜与天启储备库沟通,协调物资传送;阿溪则同步记录调度流程,确保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从接到指令到物资送达,用时 28 分钟,准确率 100%,” 裁判组宣布结果时,小辰兴奋地和阿溪击掌,“我们做到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我们都能快速应对。”
傍晚时分,验收与比赛的结果正式公布 ,所有履约项目均达标,跨时技能交流赛评选出 “最佳融合团队”“最佳创新个人”“最佳调度组” 等多个奖项。阿海和阿溪一起,为获奖团队颁发 “履约成果徽章”,徽章比普通徽章多了一圈齿轮与稻穗交织的图案,象征 “技能融合与成果落地”。“这次验收和比赛,不仅检验了我们的履约成果,更让我们看到了双时技能融合的潜力,” 阿海对着双时空的学员们说,“从承诺到实践,从实践到成果,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双时守护的坚实脚印。”
颁奖仪式后,双时空协调会在传习院召开。学员们围坐在一起,总结本次验收与比赛的经验,制定下一阶段的履约计划:“秋天要举办‘双时丰收交流节’,展示套种成果;冬天要优化暖冬物资的定制方案,结合双时居民的需求;明年春天要启动‘双时技能培训计划’,让更多人学会跨时技能。” 新学员小妍还提议:“我们可以把这次比赛的优秀技能,整理成《双时技能融合手册》,放进传世阁,让后来的学员也能学习。”
阿海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当场安排学员们整理资料。“履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阿海说,“我们要把‘承诺 — 实践 — 验收 — 优化’变成一个循环,让双时守护不断进步,让双向情谊不断深化。”
离开传习院时,夕阳的余晖洒在 “承诺实践墙” 上,金色的光芒映着墙上的照片与记录,格外温暖。新老学员们拉着彼此的手,哼着《双时和鸣曲》,手里捧着获奖证书与新制定的履约计划,脚步轻快地往回走。阿海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学员们也在兴奋地讨论,有的还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获奖徽章。
“明年夏天,我们要把履约成果推向更远,”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不仅要在双时共享田推广套种技术,还要把工具创新的成果分享给其他守护者;不仅要举办跨时技能交流赛,还要邀请双时空的老守护者当评委,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成长。”
阿蕊点点头,手里摩挲着 “履约成果徽章”,徽章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带着成果的喜悦与未来的期待。“还要把这次的验收报告和比赛成果,补充到《双时守护履约报告》里,” 她说,“让传世阁里的每一份资料,都能见证双时守护的进步,都能传递‘诺必行,行必果’的精神。”
晚风拂过共享田,稻浪与玉米叶的 “沙沙” 声交织在一起,像在为成果欢呼,也像在为新的履约计划鼓劲。阿海知道,这场验收与交流赛,不是结束,而是 “童守双向守护” 的新深化 ,当履约成果经得起检验,当双时技能实现深度融合,当新老学员共同规划未来,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一代又一代孩童的 “诺” 与 “行” 中,走向更广阔、更坚实、更温暖的未来,让枫山与蓝海的情谊,永远在盛夏的成果里、交流的欢歌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