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一年十二月十五,寒冬的雪粒子簌簌落在双时守护阁的青瓦上,却没挡住 “童守传习院” 里的暖意。四十余名小小守护者围着长桌,正忙着打包 “定制版暖冬包”——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暖冬包不再是统一规格,而是根据双时空特殊群体的需求精心准备:给独居老人的包里里多了防滑棉鞋和便携暖手炉,给残疾工匠的包里放了特制的工具手套和加热坐垫,给天启渔村的孩子们则准备了防水棉靴和绘图本,每个包裹上还系着红绳,挂着一张手写的 “守护联系卡”,上面印着小守护者的名字和时空共鸣镜的紧急联络码。
辰时刚过,阿海就背着一个鼓鼓的布包走进传习院。他穿着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领口沾了点雪沫,布包里装着昨晚和阿蕊一起整理的 “暖冬关怀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位受助者的需求:“张奶奶有风湿,需要加绒护膝;李爷爷是木匠,左手不便,要送带魔术贴的手套;天启的阿溪妹妹喜欢画画,绘图本要选厚纸的……” 他把清单放在桌上,对着围过来的小守护者们说:“今年的暖冬行动要‘精准关怀’,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负责的家庭情况,不仅要送暖冬包,还要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给老人检查炭火盆,给工匠修工具,知道吗?”
“知道啦!” 小守护者们齐声回应,阿帆立刻举起手:“阿海哥,我负责张奶奶家,我还带了爷爷教我做的艾草护膝,比买的更暖和,奶奶肯定喜欢!”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蓝布缝的护膝,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 “暖” 字,是他花了三个晚上绣好的。
阿蕊这时也抱着一摞笔记本走进来,笔记本封面印着 “童守守护故事集” 的字样。“除了送暖冬包,我们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 —— 记录老守护者的故事,” 她把笔记本分发给小守护者们,“每个小组走访时,要问清楚老守护者们当年的守护经历,比如初代共鸣镜是怎么搭建的,最早的共享田是怎么开垦的,把这些故事记下来,整理成《童守守护故事集》,以后教给新学员。”
小宇接过笔记本,立刻翻开第一页:“我要去采访天启的渔民长老,他肯定知道很多海边守护的故事,比如当年台风天抢救渔船的事,我爷爷跟我讲过好多次!”
辰时三刻,暖冬行动正式出发。小守护者们分成八组,每组推着一辆装着暖冬包的小推车,车把手上挂着红灯笼,在雪地里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阿海带的组负责城西的独居老人区,刚走到张奶奶家巷口,就看到老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
“奶奶!我们来啦!” 阿海率先跑过去,接过张奶奶手里的布包,里面是奶奶连夜做的棉鞋,“您怎么站在雪地里等我们呀?天这么冷,冻坏了可怎么办。”
张奶奶拉着阿海的手,笑得皱纹都挤在了一起:“知道你们今天来,我早就睡不着了,给你们做了双棉鞋,冬天穿暖和。” 她转头看到阿帆,立刻把他拉到身边:“帆丫头,上次你送的艾草水治好了我的关节痛,这次又带了什么好东西呀?”
阿帆立刻从暖冬包里掏出艾草护膝,小心翼翼地给张奶奶戴上:“奶奶,这是我爷爷教我做的艾草护膝,您试试合不合身,以后冬天就不会冷了。我们还带了新的炭火盆,帮您把旧的换了,旧的风门有点松,不安全。”
说着,小守护者们就忙活起来:有的帮张奶奶换炭火盆,有的检查窗户的防风措施,阿海则拿出笔记本,坐在奶奶身边,认真地问:“奶奶,您还记得当年初代守护者搭建共鸣镜的事吗?能给我们讲讲吗?”
张奶奶坐在暖炉旁,捧着阿海递来的姜茶,慢慢回忆起来:“那时候我才十几岁,双时空刚连通,遇到一场特大暴雨,初代守护者们冒着雨,用木头和海柳搭建共鸣镜的架子,有的人手被钉子划破了,有的人冻得直发抖,却没一个人退缩……” 阿海一边听,一边快速记录,偶尔还会追问细节,笔记本上很快就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与此同时,阿蕊带的组正在城郊的李爷爷家走访。李爷爷是位老木匠,左手在当年抢救共享田农具时受了伤,如今握工具不太方便。阿蕊从暖冬包里拿出特制的魔术贴手套,帮李爷爷戴上:“爷爷,这手套是我们根据您的手型做的,魔术贴可以调节松紧,您试试握锤子方便吗?”
李爷爷戴上手套,试着握了握身边的锤子,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太方便了!比我以前的手套好用多了,谢谢你们这些好孩子。” 阿蕊趁机拿出笔记本:“爷爷,您能给我们讲讲当年抢救农具的事吗?我们想把它写进故事集里,让更多人知道。”
李爷爷放下锤子,眼神变得悠远:“那是十年前的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共享田的农具棚被压塌了,里面有刚修好的二十多把镰刀和五台脱粒机。我们十几个老工匠冒着雪,用手一点一点把农具挖出来,有的人手冻得发紫,却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农具……” 阿蕊认真地记录着,时不时用笔画下当时的场景,笔记本上很快就出现了一幅简易的 “雪中救农具” 图。
午后,暖冬包配送和故事记录基本完成。小守护者们陆续回到传习院,围坐在暖炉旁,分享自己的收获。阿海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的记录说:“张奶奶讲的初代守护者搭共鸣镜的故事太感人了,我还画了当时的场景,以后可以放进故事集里,让新学员们看看当年的守护者有多勇敢。”
阿帆也举起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贴着一张他和张奶奶的合影:“我给奶奶拍了照片,还让她在故事后面签了名,这样故事就更真实了!奶奶还说,以后我们遇到不懂的守护故事,随时可以去问她。”
阿蕊看着大家的笔记本,笑着说:“现在我们有了老守护者的故事,接下来要把这些故事整理成册,还要配上我们画的插图,做成一本彩色的《童守守护故事集》。明年春天传习班开班时,我们就把故事集发给新学员,让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双时空的守护历史。”
小宇立刻提议:“我们还可以把故事录成音频,放在时空共鸣镜里,天启的新学员也能听到,这样双时空的孩子都能了解守护故事!”
傍晚时分,小守护者们开始整理《童守守护故事集》的初稿。传习院的长桌上铺满了笔记本和画纸,有的小守护者负责打字记录,有的负责绘制插图,有的负责校对文字,暖炉里的炭火 “噼啪” 作响,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阿海负责整理 “初代守护篇”,他把张奶奶讲的搭共鸣镜故事和其他老守护者讲的开垦共享田故事放在一起,还在旁边画了一张 “双时守护时间轴”,标注出重要的守护事件。
阿蕊则负责 “技能传承篇”,她把李爷爷讲的抢救农具故事和其他老工匠讲的工具改进故事整理出来,还配上了不同年代农具的对比图,从初代的简易镰刀到现在的多功能工具,一目了然。小宇负责 “双时互助篇”,他把天启渔民长老讲的台风天互救故事和宣德老人们讲的物资互助故事放在一起,还贴上了双时空居民互相帮助的照片。
夜幕降临,《童守守护故事集》的初稿终于完成。小守护者们捧着厚厚的初稿,脸上满是自豪。阿海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双时守护,薪火相传;童守接力,温暖永远。” 他对着大家说:“这是我们共同完成的第一本故事集,以后每年我们都要更新,加入新的守护故事,让它成为双时空最珍贵的守护记忆。”
离开传习院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雪地上,像铺了一层银。小守护者们拉着彼此的手,哼着《双时和鸣曲》,手里捧着刚完成的故事集初稿,脚步轻快地往回走。阿海看着身边的阿蕊和小宇,心里满是感慨 —— 从春种传习到夏耘考核,从秋收宴庆到暖冬行动,小守护者们不仅用行动传递温暖,更用文字记录守护记忆,让双时空的守护精神有了更坚实的传承载体。
“明年冬天,我们要把暖冬行动扩展到双时空更多地方,还要邀请新学员一起参与故事记录,” 阿海说,“我们还要把《童守守护故事集》做成绘本,送给双时空的幼儿园,让更小的孩子也能了解守护故事,从小种下守护的种子。”
阿蕊点点头,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传习院也亮着灯,小宇的小伙伴们正忙着整理收集到的海边守护故事,笔记本上画满了渔船和海浪的图案。“还要和天启的传习班一起,举办‘双时守护故事分享会’,让老守护者和小守护者们一起讲故事,” 阿蕊说,“这样不仅能让故事更生动,还能让双时空的守护情谊越来越深,让守护的精神永远流传。”
晚风拂过传习院,带来暖炉的炭火香和孩子们的笑声。阿海知道,这场暖冬行动和故事集编撰,不是结束,而是 “童守传习” 的新维度 —— 当小守护者们从 “温暖传递者” 变成 “记忆记录者”,从 “技能传承者” 变成 “精神守护者”,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一代又一代孩童的手中,沉淀下更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枫山与蓝海的情谊,永远在冬日的温暖里、故事的传承中,代代相依,岁岁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