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十二月十二,寒冬的雪粒子簌簌落在双时守护阁储备库的屋檐上,却挡不住院子里的热闹 ,二十余名小小守护者围着长桌,正忙着打包 “童守暖冬包”。桌上堆满了共享田新收的精米、腌制的腊鱼腊肉,还有孩子们亲手缝制的棉手套、绘制的暖冬贺卡,每一份包裹都被系上红绳,透着浓浓的暖意。
“阿溪,棉手套要叠整齐再放进包里,贺卡记得塞在最上面,爷爷奶奶一打开就能看到,” 阿蕊坐在桌首,手里拿着一张画着枫山雪景的贺卡,耐心指导天启来的小伙伴,“去年我们给张奶奶送暖冬包时,她看到我画的笑脸卡,高兴得给我们煮了糖水,今年咱们要让更多爷爷奶奶开心。”
阿溪点点头,手指笨拙却认真地叠着棉手套:“我在贺卡上写了‘愿您冬天不冷’,是阿海哥哥教我写的双时文字,这样宣德的爷爷奶奶也能看懂。” 不远处,阿海正帮着搬腊鱼,他特意挑了几条最大的放进包里:“李爷爷说过,腊鱼蒸着吃最香,这些都是我们夏耘时守护的稻子养出来的鱼,肯定好吃!”
辰时三刻,暖冬包打包完毕,小小守护者们分成四组,推着装满包裹的小推车出发。车把手上挂着的红灯笼在雪地里格外显眼,车轮碾过积雪,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像一条通往温暖的小路。青珩和阿珠分别跟着两组,远远跟在后面,只在孩子们需要时才上前帮忙 ,今年的暖冬行动,要让孩子们独立完成。
阿海一组负责城西的独居老人区。来到张奶奶家时,老人正坐在窗边缝补旧棉鞋,窗户缝里漏进的寒风把她的头发吹得乱飞。阿海放下暖冬包,第一时间跑到窗边,伸手摸了摸窗框:“奶奶,我们来帮您检查窗户和炭火盆,去年您说炭火盆风门有点松,今年我们带了新的铜钉,能修得牢牢的。”
阿溪和另一名小伙伴则打开暖冬包,把米、腊鱼,摆进米缸和橱柜,还特意把贺卡放在餐桌中央。张奶奶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眼眶慢慢红了:“好孩子,去年是你们帮我堵窗户,今年又来修炭火盆,比自家晚辈还贴心。” 阿海一边用铜钉固定风门,一边笑着说:“我们是小小守护者呀,守护爷爷奶奶,就是守护双时空的温暖。”
与此同时,阿蕊一组正在城郊的李爷爷家忙碌。李爷爷的土灶烟囱有点堵,阿蕊记得青珩教过的方法,让小伙伴们拿来长竹竿,裹上布条,小心地伸进烟囱疏通:“爷爷您别担心,我们轻轻捅,不会弄坏烟囱的。” 不一会儿,烟灰簌簌落下,烟囱疏通了,阿蕊又帮着检查了炭火盆的防火垫,确认没问题才放心。
午后,暖冬包配送完毕,孩子们又跟着新守者们学做 “双时暖心粥”。用宣德的小米、天启的海带,再加入切碎的腊丁,煮得软烂香甜,分装在保温桶里,送给街头清扫积雪的工匠和守在时空共鸣镜旁的值守者。阿海端着一碗粥,送给正在扫雪的王师傅:“师傅,您喝碗粥暖暖身子,这是我们自己煮的,里面有腊丁,可香了!”
王师傅接过粥,感动得连连道谢:“你们这些孩子,真是懂事,喝了这碗粥,再冷的天也不觉得冻了。” 阿蕊站在一旁,笑着说:“师傅您辛苦啦,您守护街道的干净,我们守护您的温暖,这样双时空才会越来越好。”
傍晚时分,暖冬行动结束,小小守护者们围坐在储备库的火炉旁,分享今天的经历。阿海捧着温热的粥碗,说自己学会了用铜钉修炭火盆,还知道了爷爷奶奶冬天最担心的是 “冷” 和 “不安全”;阿溪则说,送粥给王师傅时,师傅夸她是 “合格的小守护者”,她觉得比吃了糖还甜。
青珩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拿出准备好的 “童守暖冬勋章”, 勋章上刻着雪花和爱心的图案,代表着 “用温暖守护寒冬”。她依次给孩子们戴上,轻声说:“今天你们不仅送了暖冬包,还解决了爷爷奶奶的实际问题,更懂得了‘互相守护’的意义。这枚勋章,是对你们的肯定,也是对你们的期待。”
离开储备库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雪地上,像铺了一层银。小小守护者们拉着彼此的手,哼着在研学营学的《双时和鸣曲》片段,声音虽稚嫩,却透着坚定。阿海突然停下脚步,对阿蕊说:“明年春天,我们要教新加入的小伙伴种蔬菜,夏天带他们学夏耘,秋天一起秋收,冬天继续送暖,让双时空的每个季节都有我们的守护!”
阿蕊用力点头,望向远处的时空共鸣镜 ,镜中天启的小伙伴们也在挥手告别,勋章在月光下闪着光。青珩跟在孩子们身后,心里满是暖意。她知道,这场童守暖冬行动,不是一次简单的送温暖,而是守护精神的 “接力传递”, 当这些孩子带着今天的收获,继续在每个季节践行守护承诺时,双时空的枫山与蓝海,终将永远温暖,永远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