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洪门地界,队伍乘坐着宗门提供的巨型飞舟,穿云破雾,向着流云武院的方向疾驰。飞舟之上布置了简单的聚灵阵法和防护结界,算是给弟子们一个相对安稳的休整环境。
大多数弟子经历了紧张的交流会和幽暗密林的历练,此刻放松下来,或三五成群交流心得,或回到舱室打坐调息。而陈霄,则选择了舟尾一处相对僻静的角落,盘膝坐下,准备充分利用这段归途时间,彻底消化此次洪门之行的庞大收获。
飞舟之外,云海翻腾,下方山河壮丽,景色飞速后退。但陈霄的心神,早已沉入体内,进入了深层次的入定状态。
首先,是修为的巩固。此次幽暗密林生死之战,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潜能,加上之后服用的种种珍贵丹药,尤其是吴长老所赠的蕴神丹,药力磅礴而温和,不仅滋养神魂,对灵力增长亦有裨益。他感觉自己的丹田气海比之前扩大了近乎一倍,液态的灵力更加粘稠精纯,奔腾流转间,隐隐发出江河涌动之声。先天初期巅峰的境界已然彻底稳固,甚至触摸到了那层通往先天中期的薄薄壁垒。他有预感,只需一个合适的契机,突破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引导灵力在经脉中一遍遍运转周天,打磨淬炼,使根基更加牢不可破。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越是扎实,未来才能走得越远。这是他从《洞玄杂录》和无数次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其次,也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神魂显形境界的巩固与探索。
识海之中,那柄由神魂之力凝聚而成的“剑形”虚影,比之初成时清晰凝实了许多。意念微动,便能感到一股锋锐无匹、却又无形无质的力量蕴含其中。这便是显形境的神魂之力,已然具备了初步干涉现实的能力。
他回忆起与铁甲地龙兽战斗的最后一刻,那千钧一发之际施展出的“神识化剑”。当时情急之下,几乎是本能而为,消耗巨大,且手法粗糙。如今静下心来,结合孙长老所赠的《蕴灵秘要》残卷,他开始细细体悟和复盘。
《蕴灵秘要》中强调,神魂之力的运用,关键在于“凝”与“控”。凝,是将其高度压缩,赋予其“质性”;控,是精细操控,如臂使指。
陈霄尝试着,不再追求那种一蹴而就的猛烈攻击,而是小心翼翼地分出一缕细如发丝的神魂之力,按照残卷中一种名为“神念丝”的基础法门,缓缓探出体外。
起初,这缕神念丝离开识海后便迅速涣散,难以维持。但他并不气馁,一次次尝试,不断调整凝练度和输出方式。渐渐地,那缕神念丝变得稳定下来,如同一条无形的触角,缓缓向四周延伸。
一尺、两尺、一丈……
神念丝所过之处,周围的景象以一种奇特的“内视”方式,清晰地反馈回他的脑海。不仅是物体的轮廓,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空气中灵气的微弱流动,飞舟结界能量的运行轨迹,以及不远处其他弟子身上散发出的强弱不一的气息波动。
这种感知,远比肉眼观察和普通的神识扫描更加细腻、深入!仿佛多了一个洞察入微的“第三只眼”。
“这便是神魂显形后的妙用吗?”陈霄心中喜悦。这还只是最初级的运用,若能将神念丝修炼到极致,或许真能如《蕴灵秘要》中提及的那般,做到“神念如丝,洞察秋毫”,甚至无声无息地侵入他人识海探查但是此法甚是凶险,残卷中仅有警示,未载法门。
他收回神念丝,又开始尝试另一种运用,神识屏障。将神魂之力在识海外围形成一层无形的护壁。这层护壁对于物理攻击无效,但对于直接针对神魂的攻击、幻术、魅惑等精神层面的影响,却有着极强的防御作用。
他初步凝练出一层薄薄的神识屏障,虽然防御力还很弱,但这意味着他从此对精神攻击有了一定的抵抗能力,不再是毫无防备。
至于“神识化剑”这等攻击法门,他并未轻易尝试。此术消耗巨大,且一个控制不好,反伤自身神魂。他决定将其作为压箱底的杀手锏,非生死关头不动用,平日则以修炼“神念丝”和“神识屏障”为主,稳步提升神魂的凝练度和操控精度。
在修炼间隙,他也会翻阅那本古籍残卷,虽然很多地方晦涩难懂,但每每结合自身实践,总能有所感悟。他对神魂之道的理解,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加深。
时间在修炼中飞速流逝。归途仿佛成了一段珍贵的闭关之旅。当飞舟前方出现流云武院熟悉的群山轮廓时,陈霄缓缓睁开了双眼。
眸中神光内敛,气息沉静如水,但仔细感知,却能发现其体内蕴含的磅礴灵力和识海中那柄愈发清晰的魂力之剑。
洪门之行,圆满结束。他的修为已臻先天初期巅峰,神魂显形境界彻底巩固,并初步掌握了数种神魂运用技巧,更收获了友谊、尊重和宝贵的修炼典籍。
飞舟缓缓降落在武院广场上,熟悉的景象映入眼帘。陈霄深吸一口熟悉的空气,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回家了。而新的征程,也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