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这么金贵的东西,技术肯定也复杂,万一学不会,或者合作社派来的技术员藏一手,那可怎么办?
这不仅是张大壮的担忧,也是在场所有村长心里的一块石头。
林小燕还没开口,林冒烟已经笑眯眯地接过了话头。
“张伯伯,你放心。”
“这次的保温大棚建设,和后续的草莓、蓝莓种植,我会亲自下场进行指导!”
“我保证,会把每一个细节都手把手地教给你们!”
“而且,我们即将派驻到各个村的技术员,他们的奖金是和你们村的收成直接挂钩的。他要是敢藏私,导致你们减产,那他自己的钱包也得瘪下去。你说,他会藏私吗?”
这番话,双管齐下,瞬间打消了村长们最后的顾虑。
冒烟总社长亲自出马!
技术员的利益和大家绑在一起!
这下,他们把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只剩下冲天的干劲了。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麓山县的乡村,都陷入了一种热火朝天的建设狂潮之中。
福娃合作社的能量,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李铁柱的运输队,六辆大卡车连轴转。
他们几乎跑遍了省内所有的建材市场,一车又一车的毛竹、钢筋、塑料薄膜、保温草帘,像流水一样被运回麓山县,然后分发到二十二个种植加盟村。
福娃农业技术专修学校第一期,也在下溪村的晒谷场上,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如期开课了。
林建国、马大金、田苗,分别担任种植、养殖、水产三个班的班主任。
而林冒烟,则是当之无愧的教授。
第一堂课,就是由林冒烟亲自讲授。
那天,几十个从各村选拔出来的,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五岁的年轻学员,局促不安地坐在临时教室里。
他们看着那个穿着花棉袄,梳着羊角辫,还需要踩着小板凳才能够到黑板的小女孩,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怀疑。
他们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小萌娃,和传说中那个无所不能的“冒烟总社长”联系起来。
林冒烟也不废话,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奇怪的图形。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第一课,如何建造一个合格的冬季草莓保温大棚。”
她奶声奶气的声音,通过一个手持的小喇叭,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大家看,我们的大棚为什么要坐北朝南?为什么北墙要砌成土墙,而南面要用透明的薄膜?”
“这利用的是我们华夏国最传统的建筑智慧——采光和保温。”
她的小粉笔在黑板上飞舞,画出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图。
“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进来,我们称之为‘直接辐射’。光线被大棚里的地面和作物吸收,会转化成热量。”
“同时,北面的土墙,白天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到了晚上,它会像一个巨大的暖宝宝一样,缓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我们称之为‘蓄热体’。这一来一回,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棚内的温度。”
她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了最核心的科学原理。
台下的学员们听得是如痴如醉,眼神中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惊讶和信服。
原来,一个简单的大棚,里面竟然有这么多他们闻所未闻的道道!
“接下来,我们讲棚顶的坡度。为什么我们新式大棚的棚顶,不是一个平缓的斜坡,而是一个带有弧度的,类似抛物线的形状?”
林冒烟又画了一个对比图。
“这关系到一个物理学原理,叫光线入射角。”
“当太阳光线与薄膜表面垂直的时候,透光率是最高的。我们的地球在转,太阳的位置在变。这个弧形的设计,可以保证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太阳光线都能以接近垂直的角度,照射到棚膜上,从而让我们的草莓宝宝,享受到最充足的日光浴!”
“哇!”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声。
物理学?日光浴?
这些时髦又深奥的词,从一个小女孩嘴里说出来,对这些农村青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他们感觉,自己不是来学种地的,而是在上大学的物理课!
一堂课下来,林冒烟从大棚的结构力学,讲到土壤的团粒结构,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
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将复杂的农业科学知识,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比喻和故事,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等到下课铃声响起时,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的学员,都用一种看神仙一样的目光,看着那个从板凳上跳下来,擦了擦小手上的粉笔灰的小女孩。
他们彻底服了。
五体投地!
理论课结束后,就是实操。
林冒烟带着这群未来的技术员,亲自下到了田间地头。
她的第一个示范点,就选在了张大壮的石桥村。
石桥村的村民们听说冒烟总社长要亲自来指导,激动得跟过年一样。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丢下手里的活计,围在了村东头那片预留出来的土地上。
林冒烟穿着一双不合脚的小雨靴,在泥地里走来走去,像一个巡视领地的小野猫。
她小手一挥,指挥着人们放线、挖基槽。
“不对!停一下!”
她突然叫停了正在挖沟的几个壮汉。
“张伯伯,你来看。”她把张大壮叫了过来,指着那条挖了一半的沟。
“我们手册上写的,基槽深度是四十公分。你们现在挖了多少?最多三十公分。”
张大壮老脸一红,挠了挠头:“冒烟总社长,俺寻思着,差个十来公分,问题不大吧?”
“问题很大!”林冒烟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麓山县的冬天,地表十公分以下就会开始上冻。我们挖四十公分的基槽,是为了把大棚的根基,扎在冻土层以下!”
“这样,才能防止冬天土地冻胀,把我们的墙基给拱裂了!墙基一裂,大棚就会漏风,保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就会让我们一整个大棚的草莓,全部冻死!这个责任,谁来负?”
她的话掷地有声。
周围的村民们听得是心头一凛,再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张大壮更是羞愧难当,连忙拿起铁锹,亲自跳下沟去。
“挖!都给俺使劲往下挖!必须挖到四十公分!谁敢偷懒,俺扒了他的皮!”
在林冒烟这个“魔鬼总教官”的亲自监督下,石桥村的第一个标准化草莓大棚,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拔地而起。
当最后一层保温草帘覆盖上去时,天色已经擦黑。
林冒烟拿着一个从顾城天实验室里借来的工业温度计,走进了刚刚建成的大棚。
外面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五度。
而大棚里,一股温暖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温度计上的水银柱,稳稳地停在了“16c”的刻度上!
“成功了!棚里的温度有十六度!”
当这个数字被报出来时,外面围观的村民们,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欢呼!
他们看着这座在寒风中矗立的温暖堡垒,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温暖的大棚里,会长出红彤彤的草莓,会结出沉甸甸的财富。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这样的场景,在麓山县的二十二个种植加盟村,不断上演。
林冒烟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都跟着技术员培训班,奔波在各个村子之间。
她的专业,她的严谨,她的亲力亲为,深深地折服了每一个人。
“冒烟标准”,成了所有社员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渐渐的,麓山县冬日的田野上,出现了一道蔚为壮观的奇景。
一座座崭新的,规格统一的白色大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光秃秃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从高空俯瞰,这些整齐排列的大棚,像一排排巨大的白色琴键,在广袤的土地上,即将奏响一曲属于这个黄金年代的,财富交响乐。
眼看着大棚建设进入尾声,合作社的产能即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
林小燕的心里,却开始生出了一丝新的焦虑。
这天晚上,她找到了正在灯下,帮陈芳检查作业的林冒烟。
“冒烟,我们生产的摊子是铺开了,可是销售呢?光靠麓山和清河这两个超市,能消化得掉这么多草莓和蓝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