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冬。秣陵与江陵。
周瑜带着与诸葛亮商定的盟约以及月英赠与的药方、功法返回了秣陵。面对孙权及江东众臣,他如实汇报了江陵之行的结果,并极力主张接受诸葛亮的条件,强调联盟稳固的重要性。
“诸葛亮、黄月英非池中之物,其治下江陵,政通人和,军容严整,强取南郡已不可能。不如收其钱粮,惠及我军,同时借贸易之利,充实府库。待其与曹操争斗,消耗实力,我再伺机而动,方为上策。”周瑜在军议上,冷静地分析。
张昭等文臣对巨额钱粮颇为动心,认为此乃实惠;而以吕蒙为代表的部分少壮派将领,则对未能取得南郡实地耿耿于怀,但见周瑜态度坚决,且理由充分,也只得暂时按下不满。
孙权权衡再三,最终采纳了周瑜的建议。联盟得以维持,大量的钱粮物资从荆州运往江东,暂时缓解了江东的财政压力,也使得孙权力排众议,同意了周瑜提出的“暂缓对荆州用兵,先稳固内部,开拓山越,训练水师”的战略。
然而,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周瑜回到秣陵后,虽然按照月英的方子服药,练习导引术,气疾有所缓解,但军政事务的繁巨,以及与荆州潜在竞争带来的压力,依旧时时煎熬着他。他常常独自一人于都督府后院抚琴,琴声时而激昂,时而幽咽,透露出主人内心的不平静。鲁肃偶尔前来探视,见状也只能暗自叹息。
与此同时,江陵的月英与诸葛亮,却并未因暂时安抚住江东而松懈。
军事上,赵云统领的“羽林骑”已扩充至三千,皆是凉、并良马,骑射精良,来去如风。他按照月英提供的部分现代骑兵训练理念,强调小队配合、长途奔袭与战场机动,战斗力远超寻常骑兵。
“白毦卫”在诸葛亮的亲自督导下,兵力达到五千,装备了更加精良的铠甲与长兵,阵型演练变幻莫测,尤其擅长山地防御与结阵推进。魏延因其勇猛和独特的战术思维,被破格提拔为“白毦卫”副统领,协助诸葛亮管理这支重步兵。
最神秘的“神机营”依旧由月英直掌,规模控制在千人,忠诚度与保密性为首要。他们除了继续改进火药配方、试验“没良心炮”和火箭的实战应用外,开始涉猎更为复杂的信号传递、地形勘测与简易工程搭建,俨然一支原始的特种部队雏形。
内政上,徐庶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将江陵乃至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蒙学堂”已初见成效,第一批识字的少年中,已有人开始协助官府文书工作。由月英提出思路、工匠实现的改良农具、水车在荆南各地推广,粮食产量预计将有所提升。
外交与情报,法正返回成都后,与张松里应外合,不断在刘璋耳边吹风,夸大张鲁的威胁和曹操再次南下的可能性, 抬高诸葛亮、月英的声望。同时,“金鳞”商队在益州的活动更加频繁,不仅贸易,更暗中结交中下层军官与地方豪强,绘制更为精细的蜀道地图,为未来的入川行动做着最扎实的准备。
月英还做了一件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事。她利用“诺亚方舟”中的医学知识,结合这个时代的条件,编写了一本《防疫急救概要》,内容包括伤口清洁缝合、常见疫病预防、草药辨识等,配以简图,在军队和“惠民堂”系统中推广学习。这虽不能起死回生,却无疑能大大降低非战斗减员和平民死亡率。
冬日的江陵,虽寒风凛冽,却处处洋溢着生机。校场上喊杀震天,工坊里炉火不熄,田间地头仍有农人忙碌,学堂中传出朗朗书声。
府衙书房内,炭盆烧得正旺。月英与诸葛亮对坐,中间摊开着法正最新送来的益州情报。
“刘璋已正式任命张松为益州别驾,法正为军议校尉,其内部倾向于我方者渐增。”诸葛亮指着情报上的几个名字,“李严态度暧昧,孟达似可争取。唯一可虑者,乃是巴郡太守严颜,老而弥辣,对刘璋忠心耿耿,恐难说服。”
月英沉吟道:“严颜将军,忠义之人,不可强求,亦不可轻视。若将来入川,需设法绕过巴郡,或能以情义动之,迫其保持中立。”她顿了顿,看向窗外纷飞的雪花,“时机将至。待来年春暖,长江水涨,便是我们西进之时。”
诸葛亮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因长期绘图、操作器械而生的薄茧,心中满是怜惜与骄傲。“夫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亮,幸甚。”
月英回握他,嫣然一笑:“夫妻一体,何分彼此。这乱世,我们一同来平。”
窗外,雪落无声,覆盖了旧年的痕迹,也孕育着新岁的希望。江陵这个年轻的势力,如同蛰伏的巨龙,在寒冬中积蓄着力量,只待春雷炸响,便要一飞冲天。而改变周瑜命运的种子已然播下,未来的江东与荆州,又将上演怎样的合纵连横?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