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上京的纷扰,周易带着王重阳、林朝英以及紫儿,一路向南而行。
途中,周易凭借其通天手段,轻易便打听到文正阳离开云雾山庄后,并未远游,而是选择了道教圣地终南山作为隐居之所。这位老友一生清高,最终选择与此山清幽之气相伴,倒也符合他的性子。于是,四人便改道,朝着终南山方向行去。
一路之上,山川秀美,但历经战火,难免见到疮痍。紫儿仁心仁术,见到伤病百姓仍会出手救治,“紫药仙子”的名声在民间流传的更加广泛。
而更多的闲暇时间,周易则在与王重阳的交流中度过。
起初,王重阳对这位神秘莫测、被金国皇帝尊为“帝师”的高人还心存几分敬畏与拘谨。但很快,他就被周易那深不见底的学识、尤其是对道家至理那近乎本源般的深刻理解所彻底吸引折服。
周易也很快发现,文正阳的这位弟子,确实非同凡响。其天赋之高,悟性之强,心性之纯粹,乃是他这百多年来所见之人中,极为罕有的。细细数来,或许唯有当年那位观万卷道藏而自创《九阴真经》的黄裳,能在悟性上与之一较高下。即便是文正阳本人,在纯粹的修道天赋上,似乎也比其弟子稍逊半筹。
此子仿佛天生就是为道而生,对《道德经》、《周易参同契》等道家经典的的理解,常常能直指核心,发前人未发之妙想。尤其是他正在摸索创造的《先天功》,其理念——重返先天,炼化元气,激发人体最本源的生命潜能——更是让周易都产生了几分兴趣。
一时兴起,周易便也多与他交流了一些关于“气”、“神”、“虚”、“道”的理解。他并未具体指点王重阳的功法,而是从更高、更本源的层面,阐述天地规律、阴阳变化、性命双修之妙理。
这些话语,对于苦苦探索前路、完善《先天功》的王重阳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
许多他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关窍,许多功法运行中滞涩难通之处,在周易那看似随意、却直指大道的点拨下,竟纷纷豁然开朗!
他常常听着听着,便陷入沉思,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眉飞色舞,周身气息也随之起伏波动,时而如溪流潺潺,时而如潮汐涌动,那先天纯阳之气愈发精纯凝练。
林朝英在一旁看着,美眸中异彩连连。她深知师兄心高气傲,于武学道法一途自有其骄傲,何曾见过他对一人如此心悦诚服、如饥似渴?同时,她也默默将周易的一些话语记在心中,与自身所学相互印证,亦是获益匪浅。
这一日,行至一处山明水秀之地,王重阳听完周易一段关于“虚极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阐述后,再次陷入沉思。
良久,他周身气息忽然内敛至极点,仿佛化为了一块顽石,但内在却有一股蓬勃的、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力量在悄然萌发、壮大、循环不息!
他猛地睁开双眼,眼中神光湛然,仿佛有紫气氤氲,对着周易深深一揖到地,声音激动而带着无比的感激:
“多谢前辈指点迷津!晚辈…晚辈明白了!先天之境,非是向外索求,而是向内探寻,唤醒那一点自母胎带来的先天祖炁,使之如星火燎原,循环往复,自成天地!以往诸多滞碍,如今尽去矣!”
他感觉,自己创立的《先天功》,在这短短数日的交流点拨下,竟变得前所未有的圆融通透!功法运转再无涩感,体内先天真气活泼泼圆融融,增长的速度与质量远超以往!距离真正的大成之境,似乎只剩下水磨工夫和时间积累了!
周易看着他身上那愈发纯净浩瀚的先天道韵,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赏:“不错。能于此道上自行开辟一路,你之才情,确实远胜常人。望你持之以恒,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得到周易如此评价,王重阳更是激动不已,同时也更加谦逊。
紫儿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她能感觉到公子对这位王重阳的欣赏。林朝英则看着师兄欣喜的模样,嘴角也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一行人继续向着终南山进发。有了路上的这番论道点拨,王重阳不仅武功大进,心境也更上一层楼,对即将见到恩师文正阳,也有了更多关于大道的感悟可以分享。
而周易也履行了对老友的承诺,将他的两位得意弟子,安然无恙、甚至因祸得福般地,带回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