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位面。
晋北战场。
“轰隆隆!!!”
漫天遍野的鬼子,端着38大盖,潮水一般朝着忻口漫卷而来。
忻口,扼守着晋北晋中的交通要道,左边是巍峨高耸的云中山,右边是连绵不绝的五台山,两山夹峙如锁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血战之地。
楚云飞的358团,就守在这边关锁之地。
自从方和传回现实世界的第十天,筱冢义男就开始施行收复平城的计划。
为了能够一举拿下平城,筱冢义男一共出动了三个师团,分别是第36、37、41师团,四个旅团,分别是独立混成第3、4、9、16旅团。
再加上各地的伪军,一共整整二十五万大军。
浩浩荡荡,蜂拥而来。
第二战区长官阎老西,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没从椅子上直接掉下来。
他刚刚才从八路军手里花费了大代价买下平城,这还没有捂热,鬼子居然就如此疯狂的杀来。
一瞬间,他有种想要逃跑的感觉。
当初鬼子一个半师团,就将晋省搅得天翻地覆,连太原都丢了。
如今鬼子动用二十五万大军,华北还有两个旅团在支援。
如果硬拼,只怕他手下那十八万人就要全军覆没。
恐惧蔓延心底,他对此战没有任何把握。
不过他毕竟是第二战区长官,危急关头,他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
平城,他可能受不住,但是绝对不能不战而逃。
他刚刚买下平城的时候,就花费大代价,在国内和国际上拼命宣传,从国际上弄来了大批的支援,尤其是毛熊的支持,让他获得了大量的军火。
如果此刻弃城而逃,不仅常凯申会追究他的罪责,就连毛熊都不会放过他,以后甚至会彻底断绝跟他的往来,那他就会陷入被动。
“必须要打一场!”
阎老西迅速调整了过来,开始了排兵布阵。
他先是给八路军打了电话,命令八路军,不惜一切代价,阻拦太原派兵北上,最好能仰攻太原。
围魏救赵,让筱冢义男无法全力进攻平城。
随后,阎老西又给卫立煌通了电报,请求他立刻从中条山带兵北上,支援平城。
得到两人的支持之后,阎老西将最精锐的第 6、第 7 两个集团军,共计八万人,放到了北面,准备伏击从北平赶来的第十旅团。
至于剩下的第九,第十集团军,则全部放到了南边,阻击鬼子的进攻。
双方一交火,就直接进入白热化,刺刀见红。
此战是筱冢义男的翻身仗,如果不能按时收复平城,那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他的死命令下,鬼子们如同疯狗一样,悍不畏死,拼命进攻。
阎老西同样下了死命令,让南方的两个集团军,无论如何都不能放鬼子北上。
双方在忻口再一次爆发血战。
上一次是太原之战,鬼子进攻,阎老西防守,结果忻口在坚守一个月后,阎老西被偷家,不得不撤退。
这一次是平城之战,同样是鬼子进攻,阎老西防守。
双方又在忻口死磕,短短半个月时间,敌我双方已经死伤接近六万人。
晋绥军死四万,鬼子死两万。
两方都已经伤筋动骨,可没有一方选择撤退,每天仍旧是红着眼拼命厮杀。
忻口已经尸堆如山,遍地鲜血,滹沱河也为之色变,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吸引了中外所有的目光。
每天忻口的战报,都让国人忍不住揪心,晋绥军的伤亡太过惨重,几乎是鬼子的两倍。
再这样打下去,要不了七天,在忻口坚守的十万大军就会死绝。
与之相比,平城的北方战场,同样惨烈。
阎老西错误的研判了鬼子的兵力,那不是一个旅团,而是整整一个师团,而且还是鬼子赫赫有名的第36师团。
这是鬼子的甲种师团,总兵力两万五千人,辖2个旅团、4个步兵联队及炮兵、骑兵、工兵等联队。
阎老西命令第六第七集团军去围攻鬼子,结果反而跟鬼子僵持在了外长城口。
晋绥军不敢撤退,阎老西害怕他这一撤,军心就会溃散,到时候争相踩踏,加上鬼子的追击,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顷刻间就会死绝。
鬼子则是仗着凶猛的火力,反而对兵力占据优势的晋绥军发起猛攻,晋绥军们咬牙死撑。
无论是北线还是南线,都打的极其艰难。
阎老西现在每天愁的头发都白了一半,此战事关晋绥军生死,不能有半点马虎。
他感觉自己现在每天都像走钢丝一样,一步行差踏错,就是万丈深渊。
为了能够打破这种僵局,阎老西疯了一样,每天给八路军总指挥,还有常凯申打电话催促他们尽快出兵。
八路军这边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几乎已经到了危在旦夕之时,他们也不再等待方和返回,开始大规模出动,破坏鬼子的运输线。
总指挥甚至派遣李云龙的新一旅,主动前去进攻太原,目的就是让筱冢义男退兵。
但是筱冢义男这个老鬼子早有准备,在李云龙这边刚刚出动南下,就碰上了鬼子的第16旅团,双方在忻州以南碰面。
第16旅团如同疯狗一样,死死咬住新一旅不放,李云龙几次想要摆脱,却屡屡都第16旅团。
李云龙彻底发狠,返身和第16旅团血拼。
双方在忻州以南,太原以北,打的昏天黑地,足足三天,未能分出胜负。
八路军总指挥命令其他各部队四处出击,可筱冢义男在重要关口都不有重兵,八路军只能在夜间破袭,骚扰鬼子,希望筱冢义男害怕,调回第37、41师团,和第3、4旅团。
但是筱冢义男铁了心做王八,不管八路军如何骚扰,他就死咬着牙硬抗,只为了让北面战场撕开晋绥军的防线。
八路军和晋绥军各部都陷入了苦战,迟迟无法取得战果。
而忻口方面的败退,却近在咫尺。
就在这最危急的时刻,方和终于回到了褐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