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在跟知青办的工作人员办完报到手续,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刚站稳,就见桌子前陆陆续续涌来其他知青。有人背着鼓囊囊的帆布包,有人拎着捆得紧实的网兜,脸上都带着几分初到陌生地方的局促。
负责分配的办事员坐在旧木桌后,面前摊着一叠资料。知青们按顺序排着队,报上名字后,办事员就会手指在资料上划过,准确念出每个人要去的生产队,一切都按提前安排好的流程走,半点不拖沓。
陈娇留意到,跟自己分到同一队的知青格外多。她默默数了数,男男女女加起来足有十一个——六个男知青,五个女知青。
几个知青正茫然的四处看着,就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走了过来,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布褂子,肩膀宽得能把门框遮去大半,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扫过来时,总让人忍不住心里一紧。
这就是之前在看到陈娇后放话“女知青多了我不要”的沈队长。此刻见队里男知青比女知青还多一个,沈队长倒是没法再挑理,可他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嘴角抿成一条直线,那副明显不称心的模样,谁都看得出来。
一群知青围着沈队长,没人敢先开口说话。尤其是几个年纪小的女知青,偷偷抬眼瞅了瞅他那凶神恶煞的长相,又赶紧低下头,连大气都不敢喘,整个场面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屋檐的声音。
等最后一个知青小跑着过来报完道,沈队长才终于开口,声音洪亮得像敲钟:“人都齐了就好。我叫沈为福,是木甫一队的生产队长,我们一队还有个名字,叫茶树村。”
他抬手看了看天上的日头,正午的太阳正毒,晒得地面都泛着热气。“这会儿快到晌午了,你们一路过来肯定没吃饭。等下先去填饱肚子,要买东西也趁这功夫买齐。”说着,他伸手指了指身后,“看见没?那边是食堂,吃饭就去那儿。”
又转头指向东边,指尖落在河对岸两个并排的青砖瓦房上:“那俩是供销社和邮局,要扯布、买针线,或者想给家里寄信,都去那边办。下午三点,你们在水电站门口集合。”
他顿了顿,又指了个显眼的红砖墙建筑,“就在那栋写着‘龙镇水电站’的房子,门口台阶下等着,我带你们回村。记住了,别迟到!晚点还得爬山,赶不上就自己摸黑走了。”
陈娇悄悄在心里算了算时间——她瞅了眼空间里显示的时钟,现在差不多十二点,离三点集合还有三个小时,足够她做不少事了。
旁边几个知青正凑在一起商量,说要先去食堂吃饭,可陈娇在车上提心吊胆,这会儿实在没什么胃口,心里更惦记着空间里那些临期票据,还是决定先去供销社。
她把背上那个巨大的粗布包裹调整了一下,两根粗布带子勒得肩膀有点疼,她又往里面塞了块软布垫着,确认背稳当了,才转身往供销社的方向走。
这会儿正是饭点,供销社里没什么人。柜台后的玻璃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商品,一个穿着蓝色制服的售货员正坐在里面,捧着个铝制饭盒吃饭,米粒沾在嘴角也没顾上擦。
听见推门的动静,她只抬眼瞟了陈娇一下,嘴里嚼着饭,含糊不清地说道:“要啥自己先看着,等我把这口饭吃完,再给你拿。”
陈娇没应声,顺着柜台慢慢看过去。这供销社比她想象中规整,后面的货架上,每样商品下面都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2.0”“1.3”“0.55”这样的数字。她对比了几样眼熟的东西,很快反应过来——这是价格标签,像“0.55”就代表五毛五分,倒比她预想中清楚多了。
她把货架上的商品挨个儿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在心里盘算:自己刚到农村,盐、糖、酱油这些调料肯定得备齐,晚上点灯需要煤油,胶鞋和手套也是干活少不了的……
她默默算着需要花多少钱,又对照着空间里的临期票据,把该买的东西都在心里列了个清单,然后就安安静静地站在旁边,等着售货员吃完饭。
大概是从没见过这么省心的顾客,售货员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她三口两口把剩下的饭扒进嘴里,又端起旁边的搪瓷缸喝了两口热水,赶紧收起饭盒,擦了擦嘴站起来:“好了好了,你要买些什么?”
“同志,麻烦您给我拿一斤红糖、一斤白糖,还有两斤盐。”陈娇语速平稳地说道,“另外还要酱油和醋——对了,有煤油吗?还有煤油灯,你这儿卖吗?”
“煤油有,煤油灯也有!”售货员点点头,指了指柜台角落,“都是我们自己用墨水瓶做的,不占地方还亮堂,一毛钱一个,你要吗?”
“要的,谢谢你。”陈娇接着说,“再拿一块肥皂,一条烟,大白兔奶糖要一斤,麻糖也来一斤。”
她又扫了眼货架下层,看见挂着的手套和胶鞋,补充道:“还要两双手套,要那种耐磨的;两双胶鞋,我穿三十六码的。哦对了,还有草帽,也要一顶——这个草帽不要票吧?”
算下来要买的东西着实不少,尤其是酱油、醋和煤油这些液体,还得自己带容器。陈娇早有准备,趁售货员转身拿东西的功夫,悄悄从空间里取出三个塑料饮料瓶——这是之前韩泽给她的,她特意留着没扔,撕掉外面的标签,就是一个个密封性极好的瓶子,不仅轻便,还不怕摔碎。
她把瓶子递过去:“同志,麻烦您用这些瓶子装酱油、醋和煤油。”售货员接过瓶子,掂量了两下,眼里露出点惊讶。这种塑料瓶她还是头回见,捏着软乎乎的,拧紧盖子后晃了晃,果然一滴都不漏。
等她给陈娇装完液体,又看见货架上的菜籽油,陈娇想了想,又拿出两个瓶子:“再麻烦你打两斤菜籽油,谢谢。”
见陈娇买了这么多东西,售货员也明白遇上了“大客户”,态度比刚才热络了不少,不仅主动帮她把东西归置好,还特意多给她装了两颗麻糖。她拿着那几个塑料瓶翻来覆去地看,越看越喜欢:“你这瓶子可真方便,装了油也不洒,还不怕摔,比玻璃瓶子好用多了。”
店里这会儿没别的顾客,售货员凑近了些,声音压低了点,带着点试探问道:“你是从大城市来的知青吧?你们城里是不是都用这种瓶子啊?你这儿还有多的吗?”
陈娇眨了眨眼睛,心里有点好笑——果然跟小说里写的一样,跟售货员处好关系,总能有意外收获。她点点头:“嗯,我这儿还剩两个,你问这个是有什么事吗?”
一听还有多余的,售货员眼睛亮了:“那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瓶子给我?我这儿有批瑕疵品,你要是不嫌弃,我便宜点卖给你,怎么样?”
“当然可以。”陈娇立刻答应下来。跟着售货员去后面的库房时,陈娇心里还忍不住想:来了来了,经典的“瑕疵品”桥段果然没让人失望。
库房里堆着些包装有点破损的东西,售货员从角落里翻出三样——一个开水瓶,就是瓶身上蹭掉了一小块漆,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一个搪瓷盆,边缘有一道浅浅的划痕,盛水一点不影响;还有一把菜刀,刀背上缺了个小口,可刀刃磨得锃亮,一点不耽误切菜。
“这些都是瑕疵品,按理说都是内部消化的,我给你算是特殊照顾了。”售货员一边说一边算账,“开水瓶本来十二块,现在算你十块不要票;搪瓷盆五块二,算你四块八;菜刀三块五,算你三块。加起来十七块八,你看行不?”
用两个塑料瓶换这么三样实用的东西,还能省不少钱,陈娇自然满意得很:“太谢谢你了,这价格很合适。”
付完钱,陈娇拿出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布袋子,把买的东西一股脑装进去——红糖、白糖用油纸包着,奶糖和麻糖装在小纸袋里,再加上肥皂、烟、草帽和那几样瑕疵品,满满当当装了一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