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亮带来的外送需求,让余晚星暂时将人工成本的顾虑搁置一旁。但她很清楚,拓展外送业务的前提,是现有运营体系足够稳固。如今,进货、记账、出餐三大核心制度已落地推行近一个月,是时候检验成效,看看这些制度是否真正筑牢了小吃铺的运营根基。
清晨卯时,小吃铺准时开门,第一批顾客如往常般涌入。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后厨和前堂,少了几分忙乱,多了几分井然有序。刘嫂按“香漏”计时,正将一批猪肉包下锅蒸制,蒸汽顺着蒸笼缝隙缓缓溢出,香气弥漫了整个后厨;阿强则在打包区快速整理着油纸和麻绳,每一份物料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牛婶在前堂笑着迎接顾客,熟练地引导着点餐秩序;许明则拿着账本,一边记录订单,一边留意着各环节的进度。
最先显现成效的是进货制度。早上食材送达时,牛婶、刘嫂、阿强按照分工,分别对蔬菜、肉类、面粉进行验收。王婶送来的蔬菜里,有几颗青菜叶片微微发黄,牛婶按照验收标准当场挑出,王婶二话不说就从菜筐里补足了新鲜青菜;李记肉铺送来的猪肉,色泽鲜红、肉质紧实,完全符合约定的标准,刘嫂在验收清单上认真签字确认。许明汇总验收情况后,笑着对余晚星说:“娘,自从完善了进货制度,这一个月来,食材供应及时率达到了100%,验收不合格的情况也从之前的每周3次降到了每月1次,再也没出现过食材断供的问题。”
紧接着是记账制度的成效。中午休息时,许明拿出一周的“单品利润分析表”,向余晚星汇报:“娘,这周芝麻糖饼的销量比上周增加了30%,利润率达到了65%,成为咱们店里利润率最高的单品;桂花红薯糯米糕经过配方优化,食材成本降低了10%,利润率也提升到了50%。更重要的是,账目差错率从之前的每周2次,降到了现在的0,每一笔收支都清清楚楚。”余晚星看着表格上清晰的数据,心里很是欣慰:“明儿,这精细记账真是帮了大忙,以后咱们调整品类、控制成本,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最让顾客感受明显的,是出餐制度带来的变化。辰时高峰,店里一下子涌进了三十多位顾客,有要堂食的,有要打包的,还有几位着急赶路的货郎。按照“订单分流”机制,牛婶主动询问着急的顾客,引导他们优先打包;许明快速传递订单,协调后厨生产;刘嫂按“香漏”计时,精准控制着每一批小吃的制作时长;阿强则以“半炷香打包20份”的速度,快速封装着餐品。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所有顾客都拿到了自己点的小吃,没有一位抱怨等待。一位常来的货郎笑着说:“最近你们家出餐越来越快了,我再也不用担心赶不上车了!”
制度落地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效率和成本上,还反映在顾客满意度的提升上。余晚星让许明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这一个月来,顾客的投诉率从之前的每周5次降到了每月2次,而好评率则从70%提升到了90%。不少顾客在吃完后,都会主动夸赞小吃的口感稳定、服务贴心,甚至有几位县城的顾客,专门来店里感谢余晚星,说现在来买小吃,再也不用等太久了。
团队内部的变化也十分明显。之前,大家干活多是凭经验,遇到问题容易互相推诿;现在,有了明确的制度和分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遇到问题也能按照流程快速解决。中午休息时,大家不再是各自休息,而是会主动交流工作中的问题,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刘嫂笑着说:“现在有了制度,干活心里有底,也更有干劲了!”阿强也附和道:“是啊,效率提高了,大家也没那么累了!”
看着眼前这一切,余晚星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三大核心制度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小吃铺之前面临的食材断供、账目混乱、出餐缓慢等问题,还让小吃铺的运营进入了规范化、高效化的轨道,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就在这时,牛婶突然对余晚星说:“晚星妹子,我娘家村里有几个乡亲,听说咱们小吃铺待遇好、工作氛围也好,想过来帮忙,你看咱们还需要人吗?”余晚星心里一动,她知道,随着小吃铺的发展,或许真的需要增加人手,但如何在增加人手的同时,保证制度的执行和团队的稳定,成了她需要解决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