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的青石乡,生机盎然,种薯田绿意正浓,可乡党委会议室里,气氛却如暴风雨前般凝重。辛普劳考察团队离开后,正式邮件传来合作意向,却附带严苛条件:青石乡需自主建设一座小型薯条厂,独立运营满一年,且产品合格率达90%以上,双方才启动合资建厂后续流程。
“这简直是给咱们出了道大难题!”赵书记把邮件打印件重重搁在桌上,手指点着“自主运营一年”,眉头拧成个“川”字,“建个薯条厂起码得200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钱从哪来?而且咱们之前没搞过薯条加工,技术、管理一窍不通,要是干砸了,之前的心血可就全白费了!”
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焦虑弥漫:“咱乡财政本就不宽裕,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贷款也不是容易事儿。”“技术难题咋解决?万一产品质量不过关,拿什么跟辛普劳交代?”
李泽岚紧握着笔,指节泛白,目光却透着坚定,落在邮件“合格率90%”上:“大家先别急,辛普劳这么要求,是在考验咱们的产业实力和决心。但换个角度想,要是咱们能自己建厂、运营达标,往后合作就有更多话语权,不用处处仰仗他们。”
他清了清嗓子,条理清晰地分析起来:“资金方面,我打算明天就去县里,找谷书记申请产业扶持资金,再和银行对接,争取低息贷款;技术上,汤姆之前给了基础资料,还答应远程指导,咱们再派人去山东薯条厂学习取经;设备采购,先选性价比高的小型设备,把技术和流程摸熟,后续再升级。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这一年把薯条厂运营好,合作就稳了。”
当天下午,李泽岚怀揣着精心准备的《小型薯条厂建设可行性报告》奔赴县城。谷书记接过报告,仔细翻阅,眉头越皱越紧:“2000万的投入,一年试运营,风险可不小。你有多大把握让产品合格率达标?”
“谷书记,我有十足的信心!”李泽岚腰杆挺得笔直,语气铿锵有力,“其一,咱们有得天独厚的种薯优势,青石乡的脱毒种薯淀粉含量在18%-20%,完全符合薯条加工标准,原料品质过硬;其二,辛普劳会提供远程技术支持,汤姆承诺每周和咱们技术人员开视频会;其三,我打听到县食品厂有几位退休老技师,经验丰富,把他们请来指导设备操作和工艺把控,技术落地就有保障了。”
谷书记沉思片刻,最终点头应允:“行!县委支持你!县农委先拨200万启动资金,银行那边我去协调,争取给你拿到低息贷款。但你记住,这钱是给老乡们谋福利的,一分一毫都得花在刀刃上,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有了县委支持,李泽岚马不停蹄召集“青石薯源”核心团队,与辛普劳开启线上谈判。视频会议里,马克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身后是辛普劳现代化的薯条加工车间,设备有序运转,工人忙碌而专注。
“李乡长,自主建薯条厂是辛普劳的合作底线。”马克神情严肃,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必须确认,青石乡有能力把控加工环节的品质,毕竟未来合资厂的产品要进军国际市场,品质容不得一丝瑕疵。”
李泽岚迅速调出《小型薯条厂建设方案》,对着屏幕详细讲解:“马克先生,我们计划建一座占地10亩的小型薯条厂,配备先进的蒸汽去皮机、高精度切片机、高效速冻设备等基础加工设备,总投资预计2000万。资金来源为政府扶持200万,银行贷款1300万,剩余部分通过引入本地企业投资和乡集体自筹解决。技术上,我们会选派8名技术骨干去山东的成熟薯条厂培训2个月,全面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邀请辛普劳的技术员远程指导,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技术交流。运营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薯条加工标准手册》,从原料筛选、加工流程到包装入库,每一步都有严格规范。”
说着,他熟练地调出青石乡的种薯检测报告:“您看,咱们的种薯品质完全契合薯条加工需求,每年能稳定供应优质原料;而且我们已与延安、西安的5家快餐品牌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运营后每月至少能销售15吨薯条,确保工厂有稳定的现金流。”
苏晴也在视频中补充道:“马克先生,我上个月去山东实地考察过,了解到小型薯条厂的运营难点主要集中在去皮和速冻环节。青石乡已与山东知名设备厂家建立合作,他们会派资深工程师上门安装调试设备,并提供2年的免费设备维护服务,解决技术落地的后顾之忧。”
汤姆在一旁点头,插话说:“李乡长,我看过你们挑选的技术人员简历,其中5人有组培中心的检测经验,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只要培训到位、标准严格落实,一年后合格率达到90%不是问题。我可以向公司申请,免费提供最新版的《薯条加工技术手册》,每月派技术专家跟你们开三次视频会,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看着李泽岚展示的方案、种薯数据和市场合作意向,又听了汤姆的专业表态,神色缓和了些:“李乡长,你们的准备远超我的预期,让我看到了十足的诚意和实力。这样,辛普劳可以承诺:如果青石乡的薯条厂一年内产品合格率达标,我们会全额承担合资厂的设备升级费用,还会将青石乡的种薯纳入辛普劳的全球原料采购体系,让青石马铃薯走向世界。”
“那运营过程中,要是遇到棘手的技术难题,辛普劳能派技术员实地指导吗?”李泽岚抓住关键问题,紧追不舍,远程指导虽有帮助,但现场教学在设备调试和工艺优化时更为关键。
马克与身边团队低声商讨片刻,最终点头答应:“我们可以派2名资深技术员,在薯条厂投产前驻场15天,协助调试设备、系统培训工人;运营期间,若遇到重大技术问题,技术员会在36小时内赶到青石乡。”
谈判持续了整整4个小时,双方最终达成共识:青石乡在2010年8月底前建成小型薯条厂并顺利投产,独立运营至2011年8月,若产品合格率达标,辛普劳于2011年9月启动合资建厂流程,全额承担设备升级费用,并将青石乡种薯纳入全球采购体系;若未达标,双方再协商是否延长试运营期或调整合作方案。
视频会议结束,会议室里的紧张氛围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激动与兴奋。小马兴奋地跳起来:“李乡长,咱们真谈成了!只要把薯条厂运营好,就能和辛普劳合资建厂,到时候青石乡的马铃薯可就真的要走向世界了!”
“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建厂、运营,才是真正的硬仗。”李泽岚收起方案,眼中满是干劲,“老周负责联系设备厂家,下周就去山东实地考察设备,对比性价比和售后服务;小马负责招聘工人,优先考虑种薯种植户,让老乡们深度参与产业链;陈教授负责制定严苛的原料筛选标准,确保只有最优质的种薯才能进入加工环节。咱们分工明确、齐心协力,一定要把薯条厂建好、运营好!”
当天晚上,李泽岚来到王大爷家。王大爷听说要建薯条厂,还能去厂里上班,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的皱纹都透着喜悦:“李乡长,我儿子一直在外地打工,要是薯条厂招人,我马上让他回来!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可比在外头强多了!”
李泽岚笑着说:“王大爷,到时候不仅您儿子能回来,还会有很多老乡在家门口就业。等薯条厂运营好了,和辛普劳合资建厂,咱们青石乡就会有更多产业,老乡们的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离开王大爷家,李泽岚漫步在乡间小路,月光如水,洒在种薯田上,薯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变革欢呼。他掏出手机,给马克发了条短信:“感谢辛普劳的信任,青石乡全体干部群众一定会全力以赴,把薯条厂运营好,不辜负您的期待。”
没过多久,马克回了短信,还附上一张辛普劳薯条厂灯火通明的夜景图:“期待一年后看到青石乡薯条厂的优异成绩,更期待与你们携手,将青石马铃薯推向全球市场。”
李泽岚看着短信,心中满是憧憬。他深知,建设薯条厂的道路上,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如重重山峦,但只要团队众志成城、踏实奋进,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跨不过的坎。而这座承载着全乡希望的小型薯条厂,不仅是辛普劳的“考验石”,更是青石乡马铃薯产业腾飞的“跳板”——只要稳稳跨过,就能迎来更为广阔、辉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