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的修表摊支在绳金塔景区入口旁的老樟树下,樟树叶筛下的光斑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背上,和那枚磨得发亮的黄铜放大镜叠在一起。这摊儿摆了四十年,从他还是“小胡”的时候起,就守着这座始建于唐天佑年间的古塔,看晨钟暮鼓里的南昌城慢慢长高。
“胡师傅,帮看看这块表。”穿碎花裙的姑娘递来块精致的机械表,表链上还挂着小小的滕王阁钥匙扣。老胡眯起眼,放大镜下的齿轮还在倔强地转动,只是摆轮有些歪斜。他从铁皮盒里掏出镊子,指尖稳得像钉在桌上的铁钉:“姑娘是外地来旅游的吧?听这口音不像本地的。”
姑娘笑起来,眼角弯成月牙:“对呀,从上海来的,专门来南昌吃瓦罐汤。昨天在系马桩喝了肉饼汤,今天打算爬完绳金塔去吃炒粉。”老胡点点头,镊子夹着细小的零件精准嵌入:“要吃炒粉得去巷子里找,那种藏在居民楼下的老店,猪油香能飘半条街。”
说话间,塔上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老胡抬头望了望塔身,斑驳的砖墙上还留着岁月的痕迹,塔檐下的彩绘虽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他想起小时候,父亲牵着他的手来绳金塔赶庙会,糖画师傅的转盘转得飞快,麦芽糖拉出的金丝在阳光下闪着光,还有卖梨膏糖的小贩,吆喝声裹着甜香飘得老远。
“师傅,您这手艺真好,比我在上海找的老师傅还细致。”姑娘的声音把老胡拉回现实。他把修好的表递回去,表盘上的指针已经重新迈开稳健的步子:“老手艺了,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喽。”姑娘接过表,顺手拍了张老樟树下的修表摊,说要发朋友圈,让朋友们看看南昌的老味道。
傍晚时分,老胡收了摊,背着工具箱往家走。路过孺子亭公园,暮色里的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几位老人在湖边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和公园里的古亭相映成趣。他拐进旁边的小巷,巷口的瓦罐汤店正冒着热气,老板见了他就笑着招呼:“胡师傅,还是老样子?”
“对,来碗鸡蛋肉饼汤,再要份炒粉。”老胡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往来的行人。巷子里的墙面上画着南昌的老故事,有八一起义时的热血场景,也有赣江上的渔船往来。他想起年轻时,这里还是土路,下雨时满是泥泞,如今都铺成了平整的青石板,两旁的老房子也翻新了,却依旧保留着青瓦白墙的韵味。
汤端上来了,瓦罐里的汤冒着热气,撒上一把葱花,鲜香扑鼻。老胡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从舌尖暖到心底。这味道,和他小时候母亲熬的汤一模一样,带着南昌人特有的质朴与温暖。炒粉也端上来了,米粉筋道,配上豆芽、青菜和肉末,咸香适中,每一口都是家乡的滋味。
吃完饭,老胡沿着赣江散步。江风吹拂着脸颊,带着水汽的清新。江面上,滕王阁的轮廓在夜色中格外清晰,灯火勾勒出飞檐翘角的优美线条。远处的摩天轮缓缓转动,霓虹闪烁,和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像是南昌城的过去与现在在对话。
他想起四十年前,自己刚开始摆摊修表的时候,赣江上还没有这么多桥,人们过江全靠轮渡。如今,八一大桥、南昌大桥横跨江面,车水马龙,一派繁华。但不变的是南昌人的生活节奏,依旧是慢悠悠的,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从容。
走到绳金塔附近,夜市已经热闹起来。小贩们的吆喝声、游客的笑声、美食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南昌夜生活画卷。老胡看到几个年轻人在拍短视频,镜头对着塔下的老店铺,嘴里说着“南昌真的太有味道了”。他笑了笑,觉得这座城市就像他修过的那些老表,虽然历经岁月,却依旧充满生机。
回到家,老胡打开抽屉,里面放着一叠老照片。有他年轻时在修表摊前的留影,有父亲带他赶庙会的照片,还有南昌城旧貌的影像。他拿起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绳金塔周围还是低矮的房屋,如今早已高楼林立。但不管城市怎么变,绳金塔依旧矗立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南昌的变迁与成长。
老胡摩挲着照片,心里泛起一阵温暖。他知道,自己的一生,就像这,一圈圈记录着南昌的故事,也记录着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深情。而这座城市,也用它独有的包容与温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南昌人,让他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窗外,绳金塔上的铜铃又一次被风拂响,清脆的声音在夜色中回荡,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老胡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他还会坐在老樟树下,守着他的修表摊,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