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赵锐)的恢复过程,是所有人中最安静,也最内敛的。左肩的贯穿伤留下了永久性的损伤,即使以最先进的技术修复,也无法完全恢复以往的稳定性和力量。更微妙的是,过度透支的灵能感知,似乎在他敏锐的视觉神经上蒙上了一层极淡的、永久的“薄雾”,使得绝对精准的肉眼观测变得不再可靠。
这对一个依赖超远距离狙击的射手而言,几乎是致命的打击。换作旁人,或许会陷入消沉或绝望。但鹰眼没有。他只是更沉默了。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据点的最高处——一个新建的、拥有全向强化玻璃穹顶的观测塔。这里视野开阔,能俯瞰整个管制区的外围,甚至能隐约望见远方连绵的山脉。
他不再总是端着那把陪伴他多年的狙击枪。更多的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放空,仿佛在“看”着一些肉眼无法捕捉的东西。
他在重新学习“观察”。
当视觉受限,他便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其他感知上。耳朵捕捉着风中最细微的声响——飞鸟振翅的频率、枯叶滚动的轨迹、乃至极远处车辆引擎的微弱轰鸣。皮肤感受着空气湿度、温度、气压的细微变化。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尝试调动那受损后变得有些“迟钝”的灵能感知,不再追求以往那种雷达般的精确扫描,而是将其如同蛛网般轻柔地铺开,去“感受”环境中能量的流动、生命的脉动、以及……那些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极其隐晦的“异样”。
这个过程缓慢而痛苦,如同在迷雾中摸索。但他有着狙击手最大的特质——耐心。
余辉察觉到了他的变化,没有多问,只是让键盘(李斯)将据点周边数百公里内的环境监测数据、卫星云图、甚至民用航空线路信息,都接入了观测塔的控制台。这些冰冷的数据,成了鹰眼重新校准自身感知的“标尺”。
青囊也为他调配了特殊的药液,用于浸泡和按摩双眼及太阳穴,旨在温养受损的神经,而非激进地恢复。
一天傍晚,夕阳将云层染成血色。鹰眼如同往常一样坐在观测塔中,灵能感知如同潮水般缓缓向外蔓延。突然,他的指尖微微一动。
在距离据点极远的一片看似平常的山谷上空,他的灵能感知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转瞬即逝的“凝滞感”。就像平静湖面被一滴几乎看不见的雨滴触碰,荡开的涟漪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肉眼望去,那里什么都没有,卫星图像也显示一切正常。
但他相信自己的感觉。那种“凝滞感”,与他最终之战前,感知到空间被篡改时的前兆,有几分相似,虽然微弱了千百倍。
他没有立刻报告,而是持续监控了那个区域整整一夜,记录下每一次细微的能量波动。第二天,他将整理好的数据发给了余辉和键盘。
“可疑能量波动,坐标已标记。强度极低,性质未知,可能与微弱空间扰动有关。建议纳入长期监控列表。”他的报告一如既往的简洁。
键盘调用所有资源进行复核,最终一无所获。直到他根据鹰眼提供的精确时间点,将卫星拍摄的该区域所有光谱波段图像进行超精度叠加分析后,才在红外波段发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分辨的、短暂存在的低温点——这与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或人类活动都不相符。
“鹰眼,你这‘感觉’比仪器还灵啊!”键盘忍不住惊叹。
余辉看着数据,眼神凝重。这证实了鹰眼的发现,也意味着,即使“熵”组织被摧毁,这个世界依旧并不“干净”,仍有未知的隐患潜藏在角落。
这次事件,标志着鹰眼的“观察点”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依赖于光学瞄准镜,而是将自身化作了一个更加敏锐、更加多维的“生物传感器”。他的视野,从物理层面提升到了能量与规则的层面,虽然模糊,却更加深远。
他或许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进行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超远程精准狙杀。但他却能比任何人更早地发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危机,为团队赢得宝贵的预警时间。
更高,在于感知维度的提升。
更远,在于预警距离的延伸。
鹰眼依旧沉默地坐在观测塔中,但所有人都知道,团队的眼睛,已经以一种新的、更加强大的方式,重新睁开了。他守护的范围,比以前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