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把视频看了好几遍,回忆着当年老师说的,“张岱以清新淡雅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就觉得心里难受到不行。
这首诗越品越雅,越读越悲……
不行了,吴宇赶紧划走。
他不喜欢看历史视频,就是因为他觉得古代百姓太苦了,比大户人家的奴隶还没有人权。
想着汉人跪了大清那么多年,现在还有那么多人站不起来,吴宇也是无语。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天下雄主!】
“谁?秦始皇?”
这是所有朝代的皇帝不由自主发出的疑问。
凭什么?
他一个千古暴君,被后世捧上神坛就算了,现在更是拿他当最顶点的标杆。
跟他在一个地位,是什么荣幸的事吗?
各个朝代的皇帝,自觉自己做得比秦始皇好多了,什么叫暴秦,又不是胡亥接手大秦后才有的名声。
暴秦可是秦始皇的标签!
所有人都不服,但他们无可奈何。
只能看看,唯一一位能比肩秦始皇的皇帝,到底是谁?
这其中,最感兴趣的就是刘邦。
他停下了手上所有的动作,之前饶有兴趣的看大明的覆灭,现在却肃然起敬的瞧着天幕的解说。
他要看看,是谁能跟政哥站在同一个高度。
没有见过秦始皇的人,只觉得他是个暴君,只有见过他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大丈夫当如是也”。
各个时期的汉武帝刘彻,同样也专注的抬头看天幕,他也想知道,到底是谁能跟暴秦站在同一个高度。
唯一最淡定的,就是秦始皇本人了。
君不见李斯和扶苏已经激动到无以复加,两人恨不得出去喊上几声,以表达自己对秦始皇的敬意。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废分封、立郡县、设官职、推法度、车同轨、书同文等都是正确的。
而辅佐秦始皇的李斯,也将名垂千古。
扶苏则是为自己的阿父骄傲,阿父背负的那些骂名,都将一一洗去。
他的阿父是秦始皇,不是暴君……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天下雄主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前所未有的尊严
给了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是真的狠啊,对匈奴发动了四十多年的战争。
汉武帝就是硬气,不服就打,打一辈子都要把匈奴打趴下。
寇可往,我亦可往!
打出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大汉、汉字、汉语、汉族……】
天幕寥寥几句话就将这位帝王所做的贡献勾勒出来,这不世之功,足以功标青史。
“大汉,是我的大汉……”
刘邦抚掌大笑,比当初天幕夸他还高兴,原来汉族就是由他创立的大汉而来……
吕雉挪开视线,内心无限翻腾,这大汉朝的皇帝……
她隐隐有感,这不是刘盈的后代,所以,她生的儿子,比不上刘邦跟其他女人的种……
“说得好,寇可往,我亦可往!”
刘彻跟霍去病两人拍手叫好,霍去病眼睛咕噜一转,直接说道:“陛下,这天幕说的是您吧,除了您,我可想不到谁能配得上天幕如此夸赞……”
卫青拿着酒杯的手一滞,双眼微微睁大,天幕才刚刚说几句话,他们都认为很可能是刘彻,可,没揭露具体的信息,谁也不敢说这么确定的话。
要是后面不是,那尴尬的不就是刘彻了吗?
“哈哈哈,朕就喜欢去病有话直说的性子……”
刘彻很开心,他也认为天幕说的是他,除了他,谁还敢跟匈奴刚上四十多年?
不说国力,就打仗的将士,也支撑不起啊!
他能打,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手下有卫青和霍去病,再不济他也还有其他名将,如何当不起这夸赞。
晚年时期的刘彻,那穿透一切的目光直直盯着天幕,原来,自己晚年发昏都能被捧到如此高度。
再一想秦始皇,刘彻笑笑,这后世的皇帝做得也太差劲了。
除了那什么大明的明太祖和永乐大帝,居然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嗯,好像还有个李世民。
嗯???
匈奴是被他打残了,不是绝种了,那个什么大清就是外族入侵中原,所以,后面的皇帝,怎么回事?
晚年刘彻的想法早已偏出了十万八千里,青年时期的刘彻却一心只想打匈奴,这个荣誉就该属于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啊,这个皇帝打了四十多年的仗啊?”
“汉武帝打匈奴,就是好皇帝。”
“是我们的皇帝吗?那我们得过四十多年的苦日子啊!”
“老天爷啊,我又想皇帝打赢仗,又怕打仗,我不想儿子被征兵,也不想饿肚子啊……”
……
汉武帝时期的百姓对打仗一事已经麻木了,一年一年又一年,他们的国家一直在打仗。
其他朝代的百姓纷纷赞同汉武帝打仗,他们想要过安稳的日子,他们知道,打仗不好,可是皇帝不打仗,百姓就能过得好吗?
宋朝百姓对此感受最深,除了部分群体过着富足的生活,底层农民和佃户则普遍承受沉重的税负和剥削,生活困苦。
一句话总结就是,皇帝打不打仗,底层百姓过得都苦。
皇帝要赔钱的百姓更苦,赋税比其他朝代高6倍不止。
秦始皇的视线一直停留在那句发动了四十多年战争上,所以,为什么汉武帝打这么多年,都没把大汉打崩,而他的大秦……
扶苏跟李斯等臣子也非常认真的看着天幕,手上不停的抄写上面的信息。
是的,在他们不断的努力下,粗糙的纸张已经被造出来了,秦始皇召集了墨家后人进咸阳宫研究天幕所说的发明,务必要把天幕出现的东西一一造出来。
在他们知道大秦在秦始皇死后被推翻的时候,他们就一心想办法稳住大秦,胡亥被物理消灭了,大秦的危机却还在。
他们这些臣子,可没有想过换个朝代,那什么大汉天团就已经有足够多的功臣了,他们可不是大明那些党争,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不是谁都愿意从心腹重臣,又去基层做起的,享受过了权力的滋味,又如何放得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