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上午,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少年时光》片场,儿童剧拍摄正陷入停滞。16岁的赵金麦穿着蓝白校服,站在片场角落,眼眶泛红——刚才拍摄“课堂发言”戏份时,副导演张强因她“台词不够生动”,当着全剧组的面摔了剧本:“赵金麦,你到底会不会演戏?这么简单的台词都念不好,难怪只能演小配角!”
场记李娜悄悄递上纸巾:“金麦,别往心里去,张导最近压力大,说话冲了点。”
金麦接过纸巾,却没擦眼泪,反而握紧拳头,走到张强面前:“张导,我觉得不是台词的问题——这个角色是转学生,第一次发言应该带着紧张和期待,不是您说的‘活泼开朗’,如果按您的要求演,会不符合人物逻辑。”
这番话让片场瞬间安静,张强愣了愣,随即恼羞成怒:“你一个新人还敢教我拍戏?今天这戏要是拍不完,你承担得起责任吗?”
就在这时,片场入口传来汽车鸣笛声——高浪与刘一菲走下车,身后跟着表演老师陈红。高浪刚参加完《丝路情缘》的特效团队会议,特意绕路来考察金麦的拍摄情况,没想到正好撞见这一幕。
“张导,拍戏讲究‘因材施教’,不是靠发脾气就能出好作品的。”高浪走到两人中间,目光落在金麦泛红的眼眶上,却没立刻安慰,反而转向张强,“《少年时光》是公司重点布局的儿童成长剧,目标是对标《小欢喜》的口碑,你要是连‘尊重演员’都做不到,这个项目我看你也别导了。”
张强脸色瞬间惨白——他知道高浪的资本实力,别说换导演,就算让整个剧组停工都易如反掌。他赶紧道歉:“高总,我错了,我不该对金麦发脾气,我现在就调整拍摄方案。”
刘一菲走到金麦身边,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语气温和:“金麦刚才的分析很对——人物逻辑是表演的根基,你能注意到这一点,说明你比很多成年演员都用心。”她转向陈红,“陈老师,你带金麦去休息室,先帮她梳理一下角色,我们和张导沟通拍摄细节。”
金麦看着刘一菲温柔的眼神,又看了看高浪坚定的背影,心里的委屈渐渐消散——这是她签约浪潮娱乐后,第一次感受到“被重视”的滋味,不再是之前那个只能默默承受欺负的小演员。
休息室里,陈红拿出《少年时光》剧本,翻到“课堂发言”戏份:“金麦,你说说看,这个转学生为什么会紧张?除了‘新环境适应’,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我觉得她是怕自己的‘农村口音’被同学笑话。”金麦立刻回答,“剧本里提到她从小在老家长大,刚转学来北京,所以说话会带点方言腔——她不是不想发言,是怕发言后被嘲笑,所以才会紧张到忘词。”
陈红眼睛一亮:“这个细节抓得很准!那你觉得,怎么通过表演展现这种‘紧张’?是发抖,还是沉默?”
“我想通过‘小动作’展现——比如捏衣角、手指抠课本,还有说话时声音逐渐变小,最后突然停住,然后深吸一口气,用方言说一句‘俺想试试’,这样既真实,又能突出人物的‘勇敢’。”金麦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动作,眼神里满是自信。
刘一菲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她想起半年前第一次见金麦时,这个女孩连跟人对视都会脸红,如今却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表演想法,成长速度远超预期。她拿出手机,给高浪发了条消息:“金麦的表演天赋比我们想象中更突出,建议调整培养计划,增加‘角色分析’‘剧本解读’课程,不只是基础表演训练。”
高浪秒回:“同意,你帮我联系中戏附中的张教授,让他给金麦定制专属课程,费用从公司‘新人培养基金’里出——另外,把《少年时光》的‘最佳新人’申报名额留给金麦,帮她争取行业认可。”
刘一菲看着消息,心里轻轻一动——高浪对金麦的“特殊关照”,不仅是“艺人梯队建设”,更藏着一丝“弥补心理”:他当年没能及时保护被欺负的金麦,如今想通过资源倾斜,让她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而这份“细腻”,正是她一直以来默默欣赏的品质。
下午拍摄重启,金麦按照与陈红梳理的方案,完成了“课堂发言”戏份。当她用带着方言的声音说出“俺想试试”时,监视器后的高浪忍不住点头——镜头里,金麦的眼睛里闪烁着“紧张与勇敢交织”的光芒,完全不像一个新人演员。
“卡!完美!”张强激动地站起来,“金麦,你刚才的表演太真实了,比我预期的好太多!”
金麦看向高浪与刘一菲,两人同时对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让她心里暖暖的。拍摄间隙,高浪走到她身边,递上一杯热牛奶:“刚才表现很好,有没有想过,以后尝试更有挑战性的角色?比如成长类电影里的‘问题少女’,或者年代剧里的‘少年主角’。”
金麦眼睛一亮:“我想试试《少年派》那样的角色!林妙妙从叛逆到成熟的转变,很有层次感,我想通过表演展现‘青春期的挣扎’。”
“这个想法很好,”高浪笑着说,“我已经让编剧部在筹备一部成长类电影《逆光奔跑》,讲述农村女孩靠跑步逆袭的故事,主角年龄和你相仿,我打算让你试镜女主角——不过这部电影对‘情感爆发力’要求很高,比如‘父亲去世’‘比赛失利’的戏份,需要你提前做准备。”
这是高浪为金麦量身定制的“破圈资源”——避开竞争激烈的儿童剧市场,直接切入电影领域,用“现实主义题材”为她奠定“实力派新人”的基调。刘一菲补充道:“《逆光奔跑》会邀请王小帅导演执导,他很会挖掘新人演员的潜力,你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在电影圈的发展会更顺利。”
金麦握紧牛奶杯,认真地说:“高总,菲姐,我一定会好好准备,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她知道,这份机会不是凭空来的——是高浪的资本支持,是刘一菲的情感引导,更是自己半年来的努力,才让她从“受气小配角”,变成了“电影女主角候选人”。
当天傍晚,高浪、刘一菲带着金麦去吃火锅,庆祝她拍摄顺利。饭桌上,金麦兴奋地讲述自己对《逆光奔跑》主角的理解,高浪耐心倾听,偶尔提出建议;刘一则悄悄给金麦夹菜,提醒她“别吃太辣,明天还要上表演课”。
“菲姐,你以前是不是也演过成长类角色呀?”金麦突然问,“我看您在《仙剑奇侠传》里,从‘灵儿’到‘赵灵儿’的成长,特别打动我。”
刘一菲愣了愣,随即笑着回答:“我当年演灵儿的时候,比你大不了几岁,也会紧张到忘词——其实表演没有捷径,只要你用心感受角色,就能演好每一个角色。”她看向高浪,眼神里带着一丝怀念——当年拍摄《仙剑奇侠传》时,高浪还不是如今的资本大佬,却已经会用“角色分析”帮她缓解紧张,这份“初心”,从未改变。
吃完火锅,高浪送刘一菲和金麦回家。车子先到金麦家小区门口,金麦下车前,突然抱住刘一菲:“菲姐,谢谢您这段时间的照顾,要是没有您,我可能早就放弃演戏了。”
刘一菲回抱她,轻声说:“不用谢,你这么有天赋,放弃太可惜了——以后遇到困难,随时给我打电话,别一个人扛着。”
金麦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进小区。车子继续行驶,车厢里陷入沉默。刘一菲看着窗外的夜景,突然说:“金麦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那时候我刚进演艺圈,也总被导演骂‘不会演戏’,是我妈妈一直鼓励我,才让我坚持下来。”
高浪转头看向她,发现她的眼底带着一丝脆弱——这是刘一菲第一次在他面前提起自己的“童年经历”,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项目统筹,而是一个有过迷茫与委屈的普通人。
“你现在已经是很多新人的‘榜样’了,”高浪轻声说,“金麦能遇到你,很幸运。”
刘一菲笑了笑,没有说话,却悄悄调整了坐姿,让自己离高浪更近了一点——她知道,自己对金麦的“ maternal care”,本质是对“未完成童年”的补偿,而高浪对金麦的“责任担当”,则让她更加确定,这个男人值得她默默守护。
车子停在刘一菲家楼下,她下车前,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高浪:“这是我整理的《逆光奔跑》角色分析要点,里面有我对‘农村女孩’的理解,或许能帮金麦更好地准备试镜。”
高浪接过笔记本,指尖触到她的指尖,感受到一丝微凉的温度。他看着笔记本封面上“金麦专属”的字样,心里满是暖意——刘一菲总是这样,把所有关心都藏在“工作细节”里,不张扬,却足够真诚。
“谢谢你,一菲。”高浪认真地说,“金麦能有你这样的‘引路人’,比任何资源都重要。”
刘一菲脸颊微红,快速转身走进楼道:“别客气,这是我作为‘艺人总监’的工作。”她刻意用“工作”掩盖真实情绪,却没注意到,自己转身时,嘴角还带着未散去的微笑。
当天晚上,金麦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不仅得到了张导的认可,还拿到了《逆光奔跑》的试镜机会。谢谢高总给我机会,谢谢菲姐帮我梳理角色,我一定会努力,成为像菲姐一样优秀的演员!”
她把日记本放在床头,旁边是刘一菲送她的《表演圣经》,扉页上写着:“演员的核心是‘真诚’,用真心感受角色,用角色打动观众——刘一菲赠。”
同一时间,高浪翻看刘一菲整理的《逆光奔跑》角色分析笔记,发现里面不仅有对角色的解读,还有“金麦表演优势”“需要改进的细节”等标注,甚至连“情绪爆发戏的呼吸技巧”都写得清清楚楚。他拿出手机,给刘一菲发了条消息:“笔记看得很仔细,谢谢你为金麦这么用心。”
刘一菲秒回:“金麦是个好苗子,值得用心培养——对了,《逆光奔跑》的试镜定在下周,我已经帮金麦预约了陈红老师的一对一辅导,确保她能发挥出最好状态。”
高浪看着消息,突然意识到——刘一菲对金麦的“用心”,早已超出“工作范畴”,更像一种“情感寄托”:她把自己当年没能得到的“引导与保护”,全部倾注在金麦身上,而这份“隐性情感”,也让她与高浪的关系,在“资本合作”之外,多了一层“精神共鸣”。
夜色渐深,北京的灯光璀璨。赵金麦的成长蜕变,不仅是高浪“艺人矩阵建设”的成功案例,更是刘一菲情感流动的载体——在这个被资本主导的娱乐帝国里,金麦的纯真与努力,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成年人世界里“利益之外”的温暖与真诚。而这束微光,也将推动高浪与刘一菲的情感,向更深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