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刚褪去寒意,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却弥漫着一股比寒冬更甚的低气压。长条会议桌的尽头,发行部总监将一份排片计划表推到高浪面前,纸张划过桌面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遇见》定档4月18号,首周排片率7.3%。”总监的语气平铺直叙,听不出情绪,“这个档期竞争不算激烈,有几部好莱坞大片已经下映了,主要对手是光线的青春片和华谊的喜剧。”
高浪的手指落在“7.3%”那个数字上,指尖微微发凉。他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全国一万两千块银幕里,只有不到九百块会给《遇见》留位置,而且大多是早场或午夜场这种冷门时段。
“张总监,”他抬起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我们之前谈好的是重点发行,这个排片率是不是太低了?”
“高导,这已经是我们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张总监叹了口气,翻开另一份报表,“你看,同期上映的《校园往事》有流量明星加持,预售已经破了千万;《笑星闯江湖》是成熟喜剧团队的作品,院线经理更愿意给排片。你们的《遇见》...恕我直言,没有卖点。”
“没有卖点?”高浪皱紧眉头,“我们有刘一菲,有陈默,故事本身也...”
“刘一菲这两年的票房号召力一直在下滑。”张总监打断他,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她上一部电影票房刚过五千万,院线对她信心不足。至于陈默老师,他的受众是文艺片爱好者,撑不起大盘。”
高浪沉默了。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实话。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部没有爆炸场面、没有狗血剧情、甚至连吻戏都没有的文艺片,确实像个异类。
“而且你们的宣传预算只有两千万,根本不够打。”张总监继续说道,“光线为了《校园往事》砸了五千万做路演,华谊买了十几个综艺的植入广告。我们能给《遇见》争取到7.3%的排片,已经是看在李局的面子上了。”
提到李建国,高浪的心里更不是滋味。那位一直看好《遇见》的老领导,上个月刚退休,现在的中影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愿意扶持新人新作的地方了。
走出中影大楼时,春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高浪却觉得比寒冬还要冷。他掏出手机想给张涛打个电话,却发现屏幕上有十几个未接来电,全是刘一菲的经纪人。
回拨过去,对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不耐烦:“高导,你可算回电话了。《遇见》的排片出来了?我听说是7%?这怎么回事啊!我们家一菲多久没演电影了,就给这么点排片?”
“王姐,这是发行方的决定...”
“我不管是谁的决定!”王姐的声音陡然拔高,“我们当初接这部戏,就是看在李局说会重点推的份上。现在排片这么低,票房能好到哪里去?一菲的复出之作要是扑了,谁负责?”
高浪握着手机的手指关节泛白,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圈内的现实——演员的价值往往和作品的票房直接挂钩,一部扑街的电影,足以毁掉一个演员的上升期。
“高导,我直说了吧。”王姐的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我们已经联系了几家时尚杂志,想在电影上映前给一菲做几个专访。但前提是,你们得想办法把排片提上去,至少要到15%。不然...这些资源我们可能就要推掉了。”
挂了电话,高浪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突然觉得一阵无力。他可以在片场对投资方硬气,可以在剪辑室里坚持自己的想法,却在冰冷的市场规则面前束手无策。
回到剪辑室时,张涛正对着电脑屏幕唉声叹气。见高浪进来,他赶紧把一份舆情分析报告递过去:“浪哥,你看这个。豆瓣上已经有《遇见》的条目了,下面全是唱衰的评论。”
高浪低头看去,屏幕上的评论刺眼得很:
“刘一菲?她不是早就糊了吗?还演电影?”
“小成本文艺片,一看就是洗钱的吧。”
“导演是谁?听都没听过,估计又是哪个资本的关系户。”
最扎眼的是一条被顶到前排的评论:“预测票房三千万封顶,不能再多了。”
“这些人连预告片都没看过,就在这瞎逼逼。”张涛气得想砸键盘,“我去跟他们吵!”
“别去了。”高浪按住他,声音有些沙哑,“现在争论这些没有意义。”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拍摄时刘一菲冻得通红的鼻尖,想起陈默为了演好老周反复琢磨台词的样子,想起整个剧组在雪夜里呵着白气坚持拍摄的场景...难道这些努力,最终只能换来一个“三千万封顶”的预测?
“浪哥,要不我们去找找院线经理谈谈?”张涛小心翼翼地提议,“我表舅在万达院线做区域经理,说不定能...”
“没用的。”高浪摇摇头,“院线看的是数据,是预售,是明星号召力。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
就在这时,陈默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个保温桶。见两人脸色不对,他放下桶问道:“怎么了?排片出来了?”
高浪点点头,把排片表递给他。陈默看完,眉头也皱了起来:“7.3%?这也太欺负人了。”
“这就是市场规律。”高浪苦笑,“没人愿意为一部没有流量的文艺片冒险。”
“可我们的电影明明比那些烂片好一百倍。”张涛忍不住喊道,“那些靠流量明星撑起来的烂片,凭什么能拿到30%的排片?”
“因为市场需要它们。”陈默叹了口气,“观众进电影院,大多是想放松一下,谁愿意花钱看一部慢悠悠讲故事的电影?”
房间里陷入沉默,只有电脑主机嗡嗡的运转声。过了好一会儿,陈默突然说:“我认识几个影评人,都是真正懂电影的那种。要不要请他们提前看个片?也许他们能帮着写几篇影评,带动一下口碑。”
“有用吗?”张涛没精打采地问,“现在谁还看影评啊,不都是看明星看热搜吗?”
“总得试试。”高浪抬起头,眼里重新燃起一丝光亮,“就算只有一个人因为影评走进电影院,也是值得的。”
接下来的几天,高浪几乎把所有能联系到的影评人都联系了一遍。大多数人听到“小成本文艺片”“新人导演”就直接拒绝了,只有少数几个愿意给面子,答应来看提前场。
提前观影会定在一家小影院的放映厅里,总共只坐了不到三十个人。高浪站在后排,看着影评人们或低头记笔记,或托着下巴认真观影,手心一直冒着汗。
影片放到林晚星在雪地里追老周的三轮车时,他注意到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影评人悄悄摘下了眼镜,用手帕擦了擦眼睛。那一刻,高浪突然觉得,就算最后票房真的扑街,至少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映后交流环节,那位老影评人第一个站起来,声音有些激动:“很久没看到这么真诚的电影了。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强行升华,就像一杯温水,慢慢喝下去,才觉得从里暖到外。”
另一位年轻的影评人接着说:“刘一菲的表演让我很惊喜。她终于摆脱了‘仙女’的标签,演活了一个普通女人的孤独与坚韧。”
听到这些评价,高浪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些。他正想再说几句,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刘一菲打来的。
“高浪,你现在有空吗?”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我经纪人...她把我所有的宣传活动都推了,还说要跟制片方解约...”
高浪心里咯噔一下:“你别急,我马上过去。”
赶到刘一菲的公寓时,她正蜷缩在沙发上,眼睛红红的。茶几上散落着几份解约合同,旁边还放着半盒抽纸。
“王姐说,如果我坚持要配合宣传,她就跟公司申请雪藏我。”刘一菲抬起头,眼里满是无助,“她说《遇见》肯定会扑,不值得我赌上自己的事业。”
高浪拿起那份解约合同,上面的条款苛刻得近乎离谱——如果刘一菲单方面违约,需要赔偿十倍于片酬的违约金。
“她这是在威胁你。”高浪把合同扔到一边,语气冷了下来,“看来她早就找好了下家,想借着《遇见》可能扑街的由头,逼你解约。”
刘一菲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说:“其实...她也不全是为了自己。公司最近在谈一个国际品牌的代言,对方很看重艺人的票房号召力。如果《遇见》真的扑了,这个代言可能就黄了。”
“那你想怎么办?”高浪看着她,“放弃宣传?”
刘一菲摇摇头,眼神突然变得坚定:“我不放弃。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止是一部作品。它让我知道,我不只是个靠脸吃饭的花瓶,我还可以演好一个普通人。”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灯火:“我已经跟王姐说了,宣传我会自己去跑,不用公司安排资源。就算最后真的被雪藏,我也认了。”
高浪看着她的背影,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在这个人人都追求流量和票房的圈子里,竟然还有人愿意为一部“可能扑街”的电影赌上自己的事业。
“不会让你一个人跑的。”他走到刘一菲身边,认真地说,“从明天起,我们自己做宣传。没有媒体资源,我们就去跑影院;没有综艺邀约,我们就去高校路演。总会有人愿意听我们讲故事的。”
刘一菲转过头,眼里闪着泪光,却笑了:“好。”
离开公寓时,高浪给张涛打了个电话:“通知下去,明天开始,所有主创取消休假,全员投入宣传。我们没有钱租宣传车,就用我的车;没有宣传物料,就自己设计打印;没有媒体到场,我们就自己开直播。”
“浪哥,我们真的能行吗?”张涛的声音里带着不确定。
“不知道。”高浪望着夜空,语气却异常坚定,“但总得试试。就算最后输了,也不能输得太难看。”
挂了电话,他摸了摸脖子上的围巾,那是刘一菲亲手织的,现在还带着淡淡的暖意。他想起电影里老周说过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就像走夜路,你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但你总得往前走。”
也许《遇见》真的会像那些影评人预测的那样,票房惨淡,无人问津。也许他的导演生涯,刚起步就要画上句号。但至少此刻,他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为一个真诚的故事,为一群认真的人,拼尽全力。
夜色渐深,高浪发动汽车,引擎的轰鸣声在寂静的街道上格外清晰。他不知道前路有什么在等着他,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往前走。因为他身后,不仅有《遇见》整个剧组的期待,还有那个愿意为了一部电影赌上事业的女孩的信任。
而这份信任,比任何票房数字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