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的电话再次打来时,高浪正在给刘一菲讲最后一场戏的情绪落点。老酒馆的灯光昏黄,映着女主角林晚星脸上复杂的神情——这场戏拍完,整部电影的拍摄就将宣告杀青。
“高导,忙着呢?”听筒里的声音带着刻意压低的阴狠,“听说你们快拍完了?恭喜啊。”
高浪看了眼监视器里的画面,示意场记先暂停:“周总有话不妨直说。”
“爽快。”周建明轻笑一声,“我听说中影给你兜底了?但你别忘了,电影圈不止有投资和拍摄,还有宣发和影评人。你说要是上映前,突然爆出《遇见》剧本有重大漏洞,甚至涉嫌抄袭,观众会怎么看?”
高浪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周总这是在威胁我?”
“威胁?”对方的语气陡然拔高,“我这是提醒你!《遇见》的剧本原型,跟三年前盛世买下的一个废稿高度相似,连主角名字都只差一个字!你说要是把这两个剧本摊开了比,媒体会信谁?”
片场的空气瞬间凝固。刘一菲站在镜头前,清晰地听见了电话里的内容,握着酒杯的手不自觉地颤抖。陈默皱着眉走过来,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影视圈,抄袭是足以毁掉一部作品的致命伤,哪怕只是捕风捉影的指控。
高浪的声音却异常平静:“周总手里的废稿,是三年前一个叫‘雨夜’的编剧投稿的吧?那剧本最后被你们毙了,因为逻辑漏洞太多,根本没法拍。”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显然没料到他连这个都知道。
“你调查我?”周建明的语气带着惊怒。
“谈不上调查。”高浪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夕阳,“那个‘雨夜’,其实是我的大学同学。当年他写剧本遇到瓶颈,还是我帮他改的框架。后来他家里出了变故,放弃了编剧行业,那部废稿早就被他本人公开授权给我了,有聊天记录和邮件为证。”
重生回来的这些日子,他早就把所有可能的风险都排查过。周建明手里的所谓“证据”,不过是他预料之中的杀招。
“你...”周建明被噎得说不出话,半晌才挤出一句,“就算你有授权又怎样?我只要放出消息,说你们‘借鉴’了盛世的创意,就足够让观众怀疑了!现在的网友,最吃这套!”
“确实。”高浪认同地点头,“但周总好像忘了,你那部《盛夏恋歌》下个月就要上映了吧?要是我现在就把你的剧本和我三年前的大纲拿出来对比,你说观众会信谁抄袭谁?”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冷意:“哦对了,我那位同学虽然不写剧本了,但在出版社工作。他说很乐意把当年我们讨论剧情的手稿公开,证明《遇见》的创作时间线。”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人把什么东西摔了。过了足足半分钟,周建明的声音才重新响起,带着压抑的怒火:“高浪,你非要跟我鱼死网破?”
“我不想。”高浪的语气缓和下来,“我只想安安稳稳拍完我的电影。周总要是肯收手,之前的事我们一笔勾销。《遇见》上映时,我甚至可以帮《盛夏恋歌》做个联动宣传,大家各赚各的钱,不好吗?”
这是他最后的让步。资本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适当的妥协是为了走得更远,但底线绝不能碰。
“联动宣传?”周建明冷笑,“你配吗?”
“配不配,市场说了算。”高浪看了眼表,“我还要拍戏,周总要是想通了,随时联系我。要是不想通...”他顿了顿,“那就等着看谁先死。”
说完,他直接挂断了电话,随手将手机递给张涛:“设成免打扰,拍完这场再说。”
“浪哥,这...”张涛看着他平静的侧脸,心里七上八下。
“没事。”高浪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对刘一菲说,“刚才的状态很好,保持住。我们再来一条。”
监视器亮起,林晚星坐在老酒馆的吧台前,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手里摩挲着老周留下的那只搪瓷杯。镜头缓缓推进,捕捉着她脸上从悲伤到释然的微妙变化——这个镜头,高浪要求必须一条过。
“开始!”
刘一菲深吸一口气,眼神瞬间进入状态。没有台词,没有激烈的动作,仅仅是一个眼神的流转,就将林晚星对过往的告别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最后一滴眼泪滑落,她忽然露出了一个极浅的笑容,像是终于放下了所有包袱。
“过!”高浪按下暂停键,长长舒了一口气。
片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连最不苟言笑的灯光师都红了眼眶。王胖子抹着眼泪说:“他娘的,拍了这么多年戏,第一次看哭了。”
刘一菲走过来,接过高浪递来的热水,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像触电般缩了回去:“高导,真的结束了?”
“结束了。”高浪看着监视器里的回放,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恭喜你,演活了林晚星。”
杀青宴定在附近的小饭馆,没有大鱼大肉,只有几道家常菜和散装白酒。陈默端着酒杯站起来,敬了高浪一杯:“我演了三十年戏,第一次遇到你这样的导演。这杯酒,敬你的硬气。”
“敬硬气!”全桌人都跟着站起来,酒杯碰撞的声音在狭小的饭馆里格外响亮。
酒过三巡,张涛悄悄凑到高浪耳边:“浪哥,周建明那边有动静了。刚才他的特助联系我,说想谈谈联合发行的事。”
高浪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周建明这是服软了。资本可以嚣张一时,但在绝对的实力和无懈可击的准备面前,再硬的后台也得掂量掂量。
深夜的酒馆片场,最后一盏灯被熄灭。高浪站在空无一人的布景里,看着墙上“遇见”两个斑驳的大字,忽然想起重生那天的午后。那时他一无所有,只能攥着模糊的记忆,在盛夏的阳光里茫然四顾。
而现在,他不仅拍出了想要的电影,更守住了作为创作者的尊严。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李建国发来的消息:“周建明同意放弃抵制,中影已经协调了五十家影院,排片率能保证在5%以上。”
高浪回了个“谢谢”,收起手机转身离开。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娱乐帝国,注定要在与资本的博弈中拔地而起,而今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过是他硬气的第一块基石。
走到巷口时,他回头望了眼那座老旧的酒馆布景,仿佛还能看见林晚星站在吧台后,对着窗外的雨幕微笑。有些东西,比票房和奖项更重要——比如对作品的坚守,比如说“不”的勇气。
而这些,恰恰是周建明之流永远不会懂的。
第二天一早,盛世影业的特助就带着联合发行协议来了。协议条款很公平,盛世甚至愿意承担一部分宣发费用,条件是在片尾加上“联合发行”的字样。
“高导,周总说了,以后有好项目,盛世愿意优先合作。”特助的态度比上次恭敬了许多,显然是得了吩咐。
高浪看完协议,在末尾签上名字:“合作可以,但我只有一个条件——别再往我的剧组塞人。”
“一定一定。”特助连连点头,拿着协议匆匆离开,像是生怕他反悔。
办公室里,王胖子看着协议,还是不敢相信:“就这么成了?周建明那老狐狸,居然真的服软了?”
“他不是服软,是算账。”高浪把协议锁进抽屉,“跟我们死磕,他损失的不止是面子,还有《盛夏恋歌》的票房。这笔账,他比谁都清楚。”
张涛突然一拍大腿:“我明白了!浪哥你早就算准了他不敢鱼死网破!所以才敢那么硬气!”
高浪笑了笑,没承认也没否认。他走到窗边,看着初升的太阳,心里清楚,这场胜利只是侥幸。如果他没有重生的记忆,没有提前准备好那些证据,此刻恐怕早已被周建明碾成了粉末。
但这又如何?娱乐帝国的建立,本就是在一次次侥幸和必然中,踩着荆棘前行。
“通知下去,”高浪转身,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后天开始后期制作,一个月内必须完成。我要让《遇见》,在这个冬天,给所有观众一个惊喜。”
张涛用力点头,转身去安排。办公室里只剩下高浪一人,他打开电脑,调出下一个剧本的大纲。那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梦想的电影,主角是几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或许,这会是他娱乐帝国的下一块拼图。而这一次,他要让资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