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那一道清晰的“注视”,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源点之域内部激起了深远而复杂的涟漪。那并非带有敌意的监视,也非友善的接纳,更像是一种古老存在从漫长沉眠中被某种独特“噪音”惊醒后,投来的第一道带着探究与评估的目光。
这道目光本身,就携带着无与伦比的规则重量。
陈凌是感受最深的。他的意识从规则底层被弹回,回溯之花光芒黯淡,不仅仅是因为消耗,更因为承载了那“注视”的余威。变量本质在那种宏大、古老、近乎规则本身的意志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却又因其独特性而被牢牢锁定。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这种被“本源”直接注视所带来的规则压迫感与信息冲击。
蒲凝的生命光茧始终守护着他,调和之力不仅抚慰着他的消耗,更在帮助他梳理那庞杂的规则信息残影。她能感觉到,陈凌的变量本质在经历这次冲击后,似乎与整个宇宙的规则背景联系得更加紧密了一丝,但也因此背负上了一种无形的“责任”。
韩屿的信息节点全力分析着“注视”过后,规则绿洲及周边空域的所有数据变化。“宇宙规则常量出现极其细微但全域性的波动调整,趋向于…某种动态稳定模型?波动模式与陈凌变量本质及星漪联合体新型结构存在千分之三的吻合度。”** 他的意念带着一丝不可思议,“‘基石’…在无意识中,开始微调宇宙参数,使其更倾向于容纳我们所代表的‘变量’与‘平衡’?”**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虽然调整幅度微乎其微,几乎不会对现有物理法则产生可见影响,但其象征意义巨大——源点之域的理念,似乎得到了宇宙底层意志某种程度上的“默认”甚至“初步认可”!
雷栋的规则结晶光芒闪烁,架构师的本能让他立刻意识到其中的机遇与风险。*“这意味着我们后续的规则构建和行为,可能会更容易与宇宙基调产生共鸣,效率提升。但同样,我们的任何重大‘失误’或‘偏离’,也可能引来更直接、更剧烈的规则反噬。”**
星漪联合体也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们所处的规则环境似乎变得更加“友好”,那些新型的“动态稳定节点”构筑起来更加顺畅,与“晶化”区域的“镜像”学习效率也悄然提升。他们的“文明和声”中,充满了振奋与更加坚定的探索欲望。
然而,那道“注视”带来的并非全是好处。
韩屿的监控网络发现,原本徘徊在规则绿洲外围、那些“织网回廊”布下的“静滞信标”,其活跃度在“注视”发生后的短暂沉寂后,突然异常地飙升!它们不再仅仅是安静的监控点,而是开始主动释放出一种极其隐蔽的、带有标记和定位性质的规则信号,仿佛在急切地向某个远方的主脑汇报着此处的“异常”。
“它们在呼叫增援!” 韩屿发出警报,*“‘织网回廊’显然感知到了‘基石’的异常关注,它们将我们标记为了更高优先级的‘变异点’或‘不稳定源’!预计更强大的猎杀单位正在被调集!”**
压力骤增。
刚刚因为“基石”的注视而带来的一丝希望,瞬间被更迫近的生存危机所覆盖。
星漪联合体的集体意识中,产生了激烈的辩论。一部分意识光团主张更加激进地利用新环境,加速发展,以强大自身来应对威胁;另一部分则主张暂时收敛,更深地隐藏起来,避免在强敌来临前过度暴露。
最终,一个融合了双方智慧的方案被提出——“分流与深潜”。
一部分联合体成员,主要是那些擅长构筑和稳定的筑星者特质较强的个体,将留在规则绿洲相对安全的内部区域,继续深化与“晶化”区域的“镜像”学习,并协助雷栋和林浩加固防御。
而另一部分,由那些最具游离性和适应性的漫游灵特质主导的个体,将组成数支小型“深潜舰队”。他们不会远离规则绿洲,而是将利用新环境下规则流动性的细微增强,尝试“潜入”规则脉络的更深处,在那些“织网回廊”信标网络的盲区或薄弱点建立隐蔽的观测前哨和微型资源点。他们将成为源点之域伸向外的“触须”和“暗哨”。
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意味着将一部分文明的火种主动置于更危险的前沿。但没有成员退缩。经历了多次危机,他们深知被动防御的极限。
陈凌在蒲凝的帮助下,艰难地凝聚起一丝意念,传递给星漪联合体:*“小心…‘织网’的网,可能比我们看到的…更密…”**
蒲凝的光茧光芒温润而坚定:*“去吧,孩子们。记住你们所学,记住你们所是。变量与平衡,不仅是力量,更是智慧。”**
在源点之域核心成员复杂的目光注视下,几支由意识光团组成的、闪烁着新悟规则辉光的“深潜舰队”,如同投入深海的鱼群,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规则绿洲外围复杂的规则背景辐射之中,向着未知的“暗礁”区域潜行而去。
“基石”的注视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潜在的机遇,也引来了更凶猛的猎食者。而新生文明的抉择,将在这巨大的压力下,决定他们是成为被浪潮拍碎的泡沫,还是…真正能遨游于惊涛骇浪之中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