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把老教学楼的梧桐叶晒得发蔫,蝉鸣声像被拉长的橡皮筋,在哲学系研讨室的窗棂间弹来弹去。教授拎着个紫砂茶壶走进来,壶嘴还冒着白汽,木托盘上的四个青瓷杯叮当作响。今天不聊康德的二律背反,他把茶壶往桌上一放,茶香混着窗外的栀子花香漫开来,咱们聊聊那些让你想摔手机的人工智障
刘佳佳正对着手机皱眉,屏幕上的智能助手还在倔强地推荐靠窗座位。教授您可算说到点子上了!她把手机往桌上一拍,我上周订机票,清清楚楚说明天去上海,不要靠窗的,结果这祖宗还是给我选了个机翼位置,害得我一路看发动机发呆!
她的食指在屏幕上戳得飞快,你看你看,我跟它吵架,它就只会说抱歉,我没太明白——我看它根本不是没明白,是故意装傻!
教授给每个人倒上碧螺春,茶叶在水里打着旋儿。两年前有人做过更绝的测试,他端起茶杯抿了口,推荐餐厅,不要日本菜,结果智能助理把全城的日料店排得整整齐齐,还贴心地标注评分4.9,距离1.2公里
廖泽涛突然地笑出声,他的笔记本上贴满了芯片贴纸,我们计算机系的都叫这逻辑短路他用指尖敲着桌子,深度学习模型处理图像识别可牛了,看一眼就知道是猫是狗,可到了对话里,连都搞不定——就像教三岁小孩认颜色,你说一百遍这不是红色,他下次还指着绿色喊。
顾华的调研笔记摊在桌上,纸页上贴着养老院的照片,有位老奶奶正对着机器人叹气。这根本不是逻辑问题,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有点发红,是共情能力为零。我上周去采访,有个张奶奶跟机器人说不想吃甜的,机器人就真的只给推荐咸口点心,可张奶奶其实是糖尿病犯了,连咸点心都不能多吃——换个人类护工,早该端杯温水过去了。
小景云的手指在智能音箱上画着圈,音箱顶部的指示灯蓝幽幽的,像只没睡醒的眼睛。道家说感而遂通她突然开口,声音软软的,是不是说真正的理解不用逻辑推理?就像我妈看我皱眉头,不用我说就知道我想吃冰淇淋,这是感觉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
教授把茶壶往小景云那边推了推,说得好。《庄子》里的心斋坐忘,讲的就是放下那些条条框框去体察别人。现在的AI呢,全是没有。他指着顾华笔记里的对话记录:机器人问您今天开心吗,老奶奶叹气说,机器人就接着说那就好,祝您生活愉快——连叹气声里的孤独都听不出来。
陈一涵突然笑了,她的录音笔正在工作,里面存着采访Sophia机器人的片段。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她按下播放键,机械女声在房间里响起:我希望有一天能毁灭人类。大家都笑了,她却摇摇头,这机器人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时,全世界都在喊AI要统治地球了,可它连人类说反话时其实在开玩笑都不懂——典型的阳奉阴违,表面上像人,骨子里还是台复读机。
这就是人工智障这个词的由来,教授给大家续上茶,最初是英语里的Artificial-Intelligently challenged,对应intellectually challenged,是对智力障碍者的委婉说法。翻译过来成了人工智障,结果被当成骂人的话。其实它想说的是,AI现在正卡在一个坎上,就像人遇到了迈不过去的难关。
一、当变成:AI的语义迷宫
刘佳佳突然举起手机,屏幕上是她和智能助手的聊天记录:我说明天出门,不要下雨,结果它给我推了把伞!她气得笑出声,这哪是智能助手,是抬杠冠军!
廖泽涛凑过去看,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划。这在技术上叫否定语义处理缺陷他解释道,机器能识别这个词,却猜不到背后的潜台词。你说不要下雨,其实是希望晴天,可它只会机械地关联下雨→需要伞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个简单的流程图:就像你跟直男说我没事,他真以为你没事——AI现在就是个超级直男,只会字面意思。
顾华想起养老院的事,有位爷爷说这药太苦,不想吃,机器人就真的把药收走了,其实爷爷是想让护工给块糖。心理学上叫意图理解障碍她的指尖在共情能力四个字上划了划,人类对话时,70%的信息藏在语气和语境里,只有30%在字面上。可AI只认那30%的字面意思,剩下的70%对它来说就是天书。
教授拿起桌上的《道德经》,翻到道可道,非常道那页。老子早就说过,语言能表达的只是皮毛。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你跟朋友说这树真高,可能是想夸园丁养得好,可能是想感慨岁月流逝,也可能就是随口一说——AI能识别这个词,却猜不到你到底想表达啥。
小景云突然指着智能音箱:那它为什么能听懂播放音乐这种指令?音箱顶部的指示灯闪了闪,似乎在回应她的话。
因为这种指令是正向且单一陈一涵关掉录音笔,就像数学题1+1=?,答案只有一个。可不要日本菜反向且开放的,背后藏着无数可能:可能过敏,可能吃腻了,可能想省钱——AI没有生活经验,根本猜不出来。
廖泽涛突然敲了敲桌子:这就是多模态融合的重要性!光听语言不行,还得结合表情、语气、场景。我看到有公司在做带摄像头的智能音箱,能通过微表情判断情绪,比如你说时皱眉了,就知道是真的不要。
可别跑偏了。教授摆摆手,去年有个笑话,某健康设备监测到用户语气低落,就自动给子女发了警报,结果人家只是在看《泰坦尼克号》。他拿起茶壶往杯里续水,技术脱离场景,再聪明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二、从人工智障情感智能:AI该补哪门课?
顾华的调研笔记里夹着张纸条,是养老院张奶奶写的:我不需要机器人给我讲笑话,我需要它听我说我孙子小时候的事。她把纸条铺平,这就是现在AI最扎心的地方——它能处理信息,却处理不了回忆和情感。
刘佳佳想起自己的奶奶,总对着智能音箱说今天天气真好,其实是想有人陪她聊聊天。我奶奶明知道它听不懂,还是天天跟它说话,她的声音有点发紧,有时候我觉得,不是AI需要进步,是我们太孤独了。
教授的手指在茶杯沿上画着圈,心理学上有个共情窗口理论,说有效的沟通需要打开对方的情感窗口。他指着窗外的栀子花丛,就像蜜蜂采蜜,得先找到花在哪。AI现在连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找到窗口了。
小景云的素描本上画着个奇怪的机器人,眼睛是两个爱心。那给AI装个情感模块行不行?她举着本子给大家看,让它会说我懂你的意思别难过
这就像给石头涂胭脂。陈一涵摇摇头,去年有款陪伴机器人,内置了500句安慰话术,结果有用户失恋时,它说没关系,天涯何处无芳草,气得用户把它摔了——它根本不懂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沉默的陪伴,不是说教。
廖泽涛突然陷入沉思,手指在笔记本上无意识地画着神经网络图。或许问题出在我们对AI的期待上,他抬起头,我们总希望它像人一样思考,却忘了它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比如处理否定语义,不一定非要让它理解的潜台词,不如直接建个黑名单,用户说过不要的,下次自动排除。
这倒有点道家的意思。教授赞许地点点头,不刻意模仿人类,却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就像水,不会刻意讨好谁,却能滋养万物。
顾华突然想起养老院的护工李阿姨,老人说不想吃饭,李阿姨从不劝,只是端来碗粥放在旁边,说想吃了随时叫我这就是AI该学的,她的眼睛亮了起来,不是非要给出解决方案,有时候就够了。
刘佳佳的手机响了,是智能助手提醒她明天的会议。她按下免提,机械女声说:明天上午九点有会议,记得不要迟到哦。这次居然听懂了,大家都笑了。你看,它偶尔也很聪明。她说着,嘴角却有点往下掉。
三、下一个超级终端:像空气一样自然的AI
陈一涵的爸爸总抱怨车载系统太傻,每次调空调都要喊你好xx我爸说,还不如直接用手按来得快,她模仿着爸爸的语气,这破玩意,比我孙子还难伺候!
廖泽涛的笔记本上贴着各种智能设备的照片:智能音箱、车载系统、智能手表。真正的超级终端不该让你觉得在跟机器说话他指着照片,道家说道法自然,最好的交互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唤醒,不需要说特定指令。
教授拿起桌上的青瓷杯,就像这茶杯,你渴了就会端起来,不会跟它说你好茶杯,请给我水他喝了口茶,未来的AI也该这样,你说有点冷,车载系统就默默调低空调;你皱眉看着窗外,智能窗帘就悄悄拉开——它知道你需要什么,不需要你开口。
小景云的素描本上,机器人的轮廓越来越模糊,最后变成了透明的影子。是不是说,最好的AI是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她的铅笔在纸上轻轻划着,就像阳光、空气,很重要,但不会打扰你。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教授点点头,五年前我们惊叹于Sophia会说笑话,现在我们抱怨智能助手连都听不懂——这本身就是进步。我们终于明白,AI不需要像人,它只需要懂人;不需要比人聪明,只需要让人更自在。
顾华合上调研笔记,封面上的机器人照片被她画了个笑脸。我突然不担心AI会不会超越人类了,她说着,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更关心它能不能在冬天提醒独居老人加衣服,能不能在孩子哭的时候递上玩具——这些小事做好了,比会说毁灭人类厉害多了。
夕阳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刘佳佳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妈妈发来的视频,她笑着接起,把手机转向窗外:妈你看,这边的晚霞可漂亮了!智能助手安安静静的,没插嘴,没提问,像个懂事的孩子。
四、思考题:你和AI的爱恨情仇
1. 的测试:现在就对你的智能助手说句带的话(比如推荐电影,不要恐怖片查天气,不要说明天的),看看它能不能听懂。把你的测试结果写下来——是让人抓狂的人工智障,还是有点小聪明的准智能?这背后藏着它对你生活习惯的了解程度哦。
2. AI的共情时刻:回忆一下,有没有哪次AI让你觉得它好像懂我?可能是智能音箱在你难过时播放了首温柔的歌,可能是导航在你开长途时提醒前面有休息区,要不要停下喝杯咖啡。把这个瞬间记下来,它可能就是未来情感智能的雏形。
3. 你理想中的AI交互:如果可以给AI设计一种交互方式,你希望是怎样的?是像朋友一样聊天,还是像影子一样默默陪伴?是需要喊你好xx唤醒,还是它能主动感知你的需求?画一张草图或者写一段描述,这可能就是未来超级终端的样子。
4. AI该学的人类课:如果让你给AI当老师,你会教它什么?是听语气比听内容重要,还是有时候沉默比说话好记得别人说过的小习惯,还是别在别人难过时讲笑话?列一份AI必修的人类礼仪清单,说不定哪天就被工程师看到了呢。
教授收起紫砂茶壶时,栀子花香更浓了。刘佳佳给妈妈发了条微信:下周回家,带您去吃那家您说过好吃的鱼。这次没让智能助手帮忙,她自己记得清清楚楚。顾华给养老院打了个电话,说想给机器人加个听故事的功能,让老人们能多说说过去的事。
廖泽涛的笔记本上,神经网络图旁边多了行字: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更像人。小景云的素描本最后一页,透明的机器人影子旁边,画着一群手拉手的人,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
此刻的你,或许正对着智能音箱生气,或许刚被导航带错了路,或许只是习惯性地喊了声你好xx。
不如现在就做个小实验:放下对的期待,试着把AI当成一个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对它说句复杂点的话(比如今天有点累,想放松一下但不要看手机),然后耐心等它回应。把它的蠢样子小惊喜写在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三个故事,我们会请心理学教授分析AI哪里懂了人类,哪里还需要加油。
毕竟,教会AI懂人,也是在教我们自己,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沟通——不是精准的指令,而是藏在话语背后的,那些没说出口的温柔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