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原发动的“春风计划”,如同一场骤然而降的冰雹,砸在贸易通联盟初显生机的田野上,虽未致命,却也着实令新苗倒伏,让耕耘者心头蒙霜。宝总定下的“价值战”策略,如同改引地下水进行滴灌,虽见效缓慢,却旨在滋养根本。然而,明面上的价格厮杀之外,一场更为凶险、于无声处进行的暗战,已悄然拉开帷幕。高天原深知,欲从根本上瓦解贸易通,仅靠金钱攻势远远不够,必须刺探其核心机密,掌握其战略动向,方能精准打击,一击毙命。
这日午后,至真园尚未开始晚市的喧嚣,李李正独自在账房内核对账目。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位相熟多年、在浦东某外资企业担任高管的常客张太太,提前到来,说是订了晚上的包厢,先来喝茶小坐。闲谈间,张太太看似无意地提起:“李李,侬认得阿拉丁那个高总伐?伊拉最近好像在到处挖人,特别是懂软件、懂供应链的。前两天还托人问到我们公司一个技术总监,开价高得吓人,不过被回绝了。听说,目标好像是瞄准了宝总那边合作的一家软件公司……”
李李执笔的手微微一顿,抬起眼,脸上依旧是春风般和煦的笑容:“是伐?现在这人才竞争是厉害。阿拉开饭店的,就盼着各位老板生意兴隆,多来照顾照顾生意就好。”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开,心中却已警铃大作。张太太的话,看似闲聊,实则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高天原的触角,已经开始伸向贸易通联盟的技术核心——精益科技赵雷的团队。
送走张太太,李李立刻拨通了宝总的电话,语气不复平日的慵懒,简洁而清晰:“阿宝,有风声,‘阿拉丁’的人在打听赵工公司的人,动作不小。”
电话那头的宝总,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沉稳的回应:“晓得了,李李,多谢。”
挂断电话,宝总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眼神锐利如鹰。高天原果然不甘于仅仅打价格战,暗刃已然出鞘。他立刻召来了小闲和赵雷,通报了李李传来的消息。
赵雷闻言,脸色顿时变得难看:“宝总,我们团队有几个核心工程师,确实最近接到过一些莫名其妙的猎头电话,开价都很夸张。我以为是正常挖角,没太在意……”
“这不是正常挖角,”宝总打断他,语气冷峻,“这是有针对性的商业间谍行为。目标就是你们的核心技术,还有我们的客户名单、发展规划。”
小闲急道:“那怎么办?加强保密制度?警告员工?”
宝总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丝冷冽的笑意:“防,是防不住的。既然他们想偷,那我们就送点‘东西’给他们偷。”
一个大胆的“将计就计”之计,在宝总脑海中迅速成形。他看向赵雷:“赵工,你团队里,有没有绝对可靠、心理素质好、而且对方可能已经盯上的技术骨干?”
赵雷思索片刻,肯定地答道:“有,小王(王工程师),是系统架构的核心成员之一,能力突出,家境有些困难,对方很可能认为他是突破口。最重要的是,这孩子是我一手带出来的,人品正直,懂得感恩。”
“好!”宝总一拍沙发扶手,“就找他。你私下和他谈,把情况说清楚,让他配合演一场戏。假装被对方的高薪诱惑,‘被动’地被收买。但他传递出去的信息,必须是我们精心准备好的‘鱼饵’。”
宝总转向小闲:“小闲,你立刻组织人手,连夜炮制一份‘贸易通未来三个月激进拓展计划’的假方案。内容要逼真,核心要点是:宣称我们将无视高天原的补贴战,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依靠国坤集团的背景,强行拓展200家制造企业入驻,并准备投入巨资进行广告轰炸,营造势在必得的声势。方案里要夹杂一些半真半假的技术路线和客户筛选标准,让高天原觉得摸到了我们的底牌。”
赵雷和小闲领命,立刻分头行动。一场精心设计的反间计,悄然启动。
几天后,精益科技的王工程师,在高天原方面“猎头”的再次接触下,经过一番“挣扎”和“讨价还价”,最终“勉强”同意提供内部信息。他按照宝总的指示,分批次、通过隐秘渠道,将那份虚假的“激进拓展计划”的关键内容,透露给了对方。为了增加可信度,宝总甚至让魏宏庆的海宁厂配合演了一出戏。
在贸易通系统深度优化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内部本应士气高涨之际,魏宏庆却按照宝总的吩咐,在一次与贸易通顾问团队的会议上,故意拍桌子发火,抱怨系统操作还是太复杂,某个生产报表模块运行缓慢,“影响了效率”,声音大得让隔壁办公室都能听见。这番表演,意在制造贸易通内部也存在问题和矛盾的假象。
果然,高天原派来的商业间谍(伪装成设备维修商)趁机接触了海宁厂一名被事先“打好招呼”的、对电脑操作确实有些怨言的中层干部,用一笔不小的“咨询费”,轻易地套取了一份所谓的“贸易通系统在海宁厂应用的问题汇总及部分旧版生产流程手册”。这份手册,其实是赵雷团队早已淘汰的、效率较低的一个初始版本流程,里面充满了各种不合理的环节和过时的数据标准,单位产品工时标注为8小时\/件,远高于现行优化后的4.5小时\/件。
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被高天原的团队如获至宝地拼凑起来,得出了一个致命的误判:贸易通在压力下已经方寸大乱,一方面制定不切实际的扩张计划,另一方面其核心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效率低下、问题重重。高天原据此调整了策略,更加笃定地加大补贴力度,认为贸易通已不足为虑,只需再加一把火就能将其烧垮。
然而,百密一疏,再狡猾的狐狸也会留下踪迹。这日傍晚,玲子因老家一位亲戚托她带些土产,特意去了趟离进贤路不远、以汇集南北货着称的永康路市场。买完东西,她提着沉甸甸的布袋子,抄近路穿过市场后身一条堆着杂物、灯光昏暗的僻静弄堂。就在这时,她无意中瞥见前方不远处,一个戴着鸭舌帽、行为鬼祟的男子,正将一个厚厚的信封塞给另一个穿着某厂工作服的人(正是那名被间谍收买的海宁厂中层干部,该干部当时正巧在上海分公司办事),两人低头快速交谈几句,便像受惊的麻雀般迅速分开,各自消失在弄堂两头的夜色里。
玲子心里咯噔一下。她常年生活在市井,练就了一双洞察世情的慧眼和一副记人相貌的好记性。虽然那个穿工作服的人只是偶尔在宝总或魏宏庆来她店里谈事时陪同出现过一两次,但她依稀有些印象。而那个戴鸭舌帽的男子,虽然遮着脸,但其身形步态,让她瞬间联想到前段时间确曾在至真园附近晃悠、向路人搭讪打听消息的一个陌生面孔。她没有声张,甚至放缓了脚步,假装整理手中的布袋,眼角的余光却牢牢锁定了鸭舌帽男子离开的方向,记下了他最终拐进的那个老旧居民区以及模糊的门牌号范围。
回到店里,玲子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立刻给宝总打了个电话,没有过多修饰,直接说了她看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怀疑:“阿宝,我看到海宁厂有个人在弄堂里跟个生面孔接头,样子鬼鬼祟祟。那个生面孔,我以前在至真园外边好像见过,不像好人。地点在福佑里那一块,具体门牌我没看清,大概是17号到23号那几个门洞。”
宝总接到电话,心中豁然开朗。玲子提供的线索,如同最后一块拼图,不仅印证了商业间谍的存在,甚至可能锁定了对方的藏身之处。他立刻吩咐小闲,通过私人渠道,不动声色地去核实福佑里那片区域的近期租赁情况,特别是17-23号门洞有无可疑人员入住。
一场围绕情报与反情报的暗战,在上海的弄堂巷陌与豪华写字楼间悄然上演。高天原自以为得计,正沉浸在虚假情报带来的优越感中;而宝总,则通过李李的情报网络、魏宏庆的配合演戏、赵雷的技术误导以及玲子偶然却关键的市井追踪,编织了一张反向侦查的大网,静待对手在错误的判断下,一步步踏入更大的陷阱。
黄浦江上夜色弥漫,两岸灯火勾勒出城市的轮廓,也掩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较量。真正的智慧,往往不在于刀光剑影,而在于这无声处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