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绿了天下城 “三带麦田” 的麦苗,南境的耐涝麦、东齐的耐旱麦、极地边缘的抗寒麦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绿。龙弈刚和阿舶一起检查完 “抗盐麦种” 的试种情况,就见农耕部落的老农夫阿稷抱着个空陶瓮跌撞跑来,瓮底还沾着几粒干瘪的老麦种:“年轻人们都把老麦种扔了!说‘抗盐麦产量高,不用种老麦了’,可昨天我尝了抗盐麦磨的粉,没老麦香,做的麦饼孩子们都不爱吃!”
话音刚落,阿舶的水手扛着新到的抗盐麦种袋走来,袋上的波浪纹印得比往常更大:“龙弈首领,今年的抗盐麦种要涨价三成!这麦种只有我们远洋部落能种出来,你们要是想扩种,就得按新价买 —— 这是‘技术专利’,总得让我们赚点辛苦钱!”
阿石立刻皱眉:“以前说好一起种麦,现在怎么成了你们垄断?老麦种快没了,你们再涨价,以后我们连麦种都要靠你们!” 阿舶却笑着摇头:“抗盐麦种培育了五年,我们花了多少力气?涨价是应该的!你们要是觉得贵,也可以种回老麦,只是产量低,可别怨我们。”
争吵声中,阿豆跑过来,手里攥着块老麦饼:“这是阿稷爷爷用最后一点老麦种做的,大家都说好吃!可年轻人们说‘好吃不能当饭吃,产量高才重要’,把饼都扔了……” 龙弈心里一沉 —— 抗盐麦种带来的高产量,让各部落忘了老麦种的 “本味”,更让远洋部落有了技术垄断的底气,再这样下去,天下城的 “种脉”(种子血脉)会彻底断在别人手里。
更糟的是,三天后,“技术适配碑” 旁的老麦种展示架被人撤了,换成了抗盐麦种的广告木牌:上面画着饱满的抗盐麦穗,写着 “产量翻倍,快来购买”。阿稷看着空架子,蹲在地上哭:“老麦种种了几百年,救过我们的命,现在连个展示的地方都没了……”
龙弈没立刻责怪谁,只让阿豆把各部落的老人、年轻人、岛商、“符号监督队” 的孩子都召集到老麦田旁。他指着田里稀稀拉拉的老麦苗:“你们看,这是去年抗蝗灾时的麦种,当时靠它熬过来的。现在抗盐麦产量高,可没了老麦种,要是抗盐麦突然种不活,我们吃什么?”
阿稷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保存了三十年的老麦种:“老麦种虽然产量低,可抗虫、耐旱,还能和抗盐麦杂交,长出又好吃又高产的‘新麦种’!只是杂交要时间,现在老麦种快没了,怎么杂交?” 阿舶沉默了很久,突然说:“我们可以把抗盐麦种的培育方法教给你们!只是你们得答应,以后培育出新麦种,也要教给我们 —— 我们远洋部落也想种又好吃又高产的麦。”
阿豆突然跑回帐篷,抱出个木盒,里面装着几十个 “老种记忆盲盒”—— 每个盲盒里都有一粒老麦种和一张 “老麦故事卡”:有的写着 “抗蝗灾时,老麦种救了半个部落”,有的写着 “阿稷爷爷用老麦粉做饼,暖了雪灾时的灾民”,还有的写着 “老麦种和耐水麦杂交,长出了抗涝麦”。“打开盲盒,就能想起老麦种的好!” 阿豆把盲盒分给年轻人,“你们尝尝老麦饼,再看看故事卡,就知道不能丢了老麦种。”
年轻人们打开盲盒,尝着阿稷爷爷做的老麦饼,看着故事卡上的字,慢慢低下了头。阿青说:“我们可以建个‘种脉库’,把老麦种、抗盐麦种、耐水麦种、抗寒麦种都存起来,派专人看管;再成立‘杂交组’,阿稷爷爷教我们杂交,岛商教我们培育,一起种出新麦种!”
所有人都同意了。接下来的日子,天下城的人忙着建 “种脉库”:用极地的冰窖保存麦种,用南疆的平安纹布包麦种,用草原的羊毛毯铺在库底防潮;“杂交组” 则在老麦田旁搭起棚子,阿稷教大家选老麦种,阿舶教大家配培育土,孩子们则每天给麦种浇水,记录生长情况。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杂交需要大量老麦种,现在各部落剩下的老麦种加起来只有一小袋,不够用。阿猎(小部落首领)突然说:“我们部落还藏着一些老麦种!去年听阿稷爷爷说老麦种重要,就偷偷留了点,现在拿出来给大家!” 其他小部落也纷纷说藏了老麦种,很快凑齐了足够的老麦种。
春末的时候,“种脉库” 建成了,库门上刻着 “种脉永续,天下共守” 八个字,旁边挂着 “老种记忆盲盒”,供人参观。“杂交组” 培育的第一批 “新麦种” 也发了芽 —— 又好吃又高产,还抗虫、耐旱。阿舶看着新麦苗,笑着说:“以后我们远洋部落再也不用垄断抗盐麦种了,我们可以一起种新麦种,一起分享培育方法!”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 “种脉库” 旁点燃。老人们用新麦粉做了麦饼,年轻人们烤了新麦做的馒头,孩子们举着 “老种记忆盲盒”,在篝火旁讲老麦种的故事。阿稷看着新麦苗,对龙弈说:“以前总怕老麦种会丢,现在才知道,只要大家记得它的好,愿意一起守,种脉就不会断 —— 天下城的根,也不会断。”
龙弈点点头,看着 “种脉库” 里整齐摆放的麦种,心里无比坚定:天下城的 “天下”,从来不是靠别人的技术,是靠自己守住的种脉,靠大家一起培育的新希望,靠不丢传统、不忘本味的初心。只要种脉在,不管遇到什么技术垄断、什么天灾,天下城都能像老麦种一样,扎根土地,向阳生长,永远有饭吃,永远有希望。
开春的时候,“种脉库” 旁立了块 “种脉传承碑”,上面刻着各部落捐赠老麦种的名字,还有 “新麦种” 的培育故事。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有的来存麦种,有的来学杂交技术,有的来听老麦种的故事 —— 他们都知道,这里不是某一个部落、某一个人的种脉库,是所有愿意守着种脉、一起培育新希望的人的种脉库,是真正 “种脉永续、天下共守” 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