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荷她所在的这个时代,因为经历过几十上百年的战乱,因此在礼义廉耻尊老爱幼孝顺等道德感方面是没有那么强的。
虽然朝廷这两年一直在倡导推行以孝治国,但这种观念想要深入人心。
还必须要等大多数老百姓吃饱饭再说,没吃饱饭之前大家可不管你这么多弯弯道道的。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要是在一个封建皇朝的盛世,几个儿子敢这样对爹娘,怕是早就被人骂死了,脊梁骨都能戳断。
可现在的情况确是大家冷眼旁观,甚至还有人嘲笑老两口子没用儿子都不会管教。
当然说这几个儿子不孝的也有,但都是背后议论,并不会当面直说。
金秋村的村民大多数都是这几年才搬过来的外来户,大家彼此之间都不熟悉,自然也就没资格对对方的家事指指点点。
如果说大家是一个家族的,哪怕是血缘关系稍微远点,也可以仗着长辈的身份说两句。
可大家都不是啊!
彼此之间都不熟悉有什么可说的?
由于金秋村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外来户,彼此之间不仅不熟悉,还会防备。
再加上田地农活多,家家户户都忙着自己的事情,相互之间交流的还真的是很少。
顶多也就知道那家姓什么?家中有几口人,之前祖籍是哪里的?儿女有没有成婚,更多的私事几乎是不太了解的。
顾青荷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几乎是一个朋友都没有,能够交谈的对象除了宋书宴外,也就是她妹妹顾青莲了。
至于村里其她的妇人,顾青荷总觉得思想差异有些大,她们之间有些交流不来。
除了跟那些有孩子的妇人交谈几句养娃经验外,她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了。
就说吃吧!她做的食物油多肉多,调料也经常放,其他村民可不敢像她这样吃。
她们家的生活水平跟其他村民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
至于养鸡养鸭这些,顾青荷敢养那么多,也是因为家底厚,就算是全死了又如何?再买一批就是了,对他们家影响不大。
但对于其他村民影响就大了,因为怕养多了牲畜会得瘟疫,因此他们都养的很少。
而且也舍不得直接喂玉米这些好粮食,一般都是野菜拌糠喂喂就行了,鸡鸭长的慢。
猪就更不要说了,两年才长一百二三十斤,这也是导致肉价贵的主要原因。
顾青荷家的猪养一年时间都能超过这个重量,每年都要卖好些猪出去。
冬季来临的前夕,怀孕十个半月的牛,总算是生小牛崽了,这一胎只生了一只小牛崽,这只小牛崽也是一头小母牛。
由于牛这种牲口难买,因此对于家里刚生的这头小牛崽宋家就没有往外卖。
而是打算留着自己养,一头小牛养两三年,比四五个成年男丁干活都多。
村里之所以有好几户人家愿意跟宋家合作耕种,还不是看在他家牛多的份上。
牛一多只要人配合的好,那干活速度直接就上来了,人也能轻松不少。
原本要两三日才能种植完的地,有了牛以后半天时间就能干完。
秋收过后,宋家一车一车的卖粮食,县城齐家收粮食的车队,也在一辆又一辆的往外拉粮食。
同时又有一队穿着打扮像是乞儿的人群,在一名衙役的带领下正在往金秋村的方向赶路,这些都是中原遇难的百姓。
“这益州府的粮食收成可真真是好啊!看看这一车又一车的粮食,这得有多少啊!”
看到这一车又一车往外运送的粮食,灾民中间不少人都眼酸不已,心情异常复杂,甚至有些还红了眼眶。
“哎,咱们家那十几亩地要是没有被水淹了,怕是也能收获不少粮食呢。”
一位五十来岁的老汉不禁叹息道,他的声音低沉,透露出无尽的惋惜和失落。
“可不是嘛,去年咱家不也收了很多粮食嘛,我还头一回吃了那么多麦饼呢!”
旁边的一位妇人附和着,回忆起去年的丰收,她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但很快又被愁容所掩盖,甚至还泛起一丝苦意。
“可惜啊!可惜啊!”
“还有那该死的狗官被砍也是活该。好好的堤坝他修成什么样了,一下雨就垮了。”
“是啊!该死的狗官。”
“还好如今的皇帝老爷是好的,给咱们寻了一条活路,虽然背井离乡但好歹能活!”一名四十来岁的汉子不由感慨道。
“是啊!听说这金秋村是附近十里八乡最富有的村子,每年粮食不知道要收多少担,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青砖大瓦房住!”
“真有这么好?”
“那咱们去了可得好好干,争取也过上好日子。”人群中有人满怀期待地说道。
人群的最后面,有一个四十来岁衣作褴褛的中年男人,满脸兴奋的说道。
“爹,上次二哥捎信说,他们益州府这几年粮食收成都很不错,他们还在这边修了房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哼!”
其中一个吊梢眼的老婆子闻言冷哼一声,满脸不屑的说道:“就老二两口子那窝囊废的样子,能有啥大出息?”
“依老娘看,他们也就是修了几间破草棚子,就敢大言不惭地说是盖房子了。”
她越说越来气,继续骂骂咧咧道:“还有他家那死丫头,不就是嫁了个稍微好点的人家,还跟我老婆子炫耀呢!”
“彩礼才收了区区六贯钱的彩礼,就把她得意成那样,要是老婆子我在。
收不到二十贯钱就把她卖到楼子里去,一个赔钱的贱货而已老二还跟我离心了。
幸亏他家那个小贱货还没有嫁人,等到了老二家里我就把她卖了。
回头家里有了银钱就给你们兄弟两个修房子,再给我大孙娶个屁股大的媳妇。”
吊梢眼的老婆子一脸得意的说道,她是越想越美,脸上的得意之色愈发明显,她旁边的老汉听到这话却是皱了皱眉头。
“老婆子你也别太过分了,我们背井离乡的,那边到底是老二的地盘。”
“知道,知道,他是儿子我是娘,他还能把我咋滴?你就是瞎操心。”
很快,这支队伍就到了金秋村。
村民们看到这群乞儿模样的人,先是一阵惊讶,随后便警惕起来。
一行人进村后便来到了宋书宴家外的大晒场,之后几个人衙役便丢下灾民直接去了宋家。
“韩兄,这是什么情况?”
宋书宴看到外面的那一大群灾民也有些懵?哪来的灾民啊!他没听说益州那地方受灾了,难不成是别处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