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发挥”权的获得,如同在独立纵队这堆已然炽热的抗日篝火上,泼下了一瓢滚油。火焰瞬间升腾,光芒映照四方,热量辐射八荒。平安县城光复的赫赫威名,加上我们主动放出的“独立营”招兵旗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之剧烈、规模之浩大,连我们这三个始作俑者,在最初的狂热之后,也不禁感到一丝措手不及的震撼。
招兵告示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口耳相传、布告张贴、甚至是我们新成立的宣传队编排的活报剧,迅速传遍了平安县及其周边数百里的区域。原本沉寂的乡村、饱受蹂躏的城镇,仿佛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最初的迹象,是零星的投奔。三五个衣衫褴褛但眼神倔强的青年,揣着干粮,冒着风险,一路打听找到平安县城西门,开口第一句往往是:“俺要参加独立营!打鬼子!”他们多是附近活不下去的农户子弟,或是家人被害,怀着血海深仇而来。
很快,这零星的溪流就汇成了小河。一些在历次大战中被击溃、散落民间的原国军、晋绥军、甚至是二十九军的老兵,听到了消息。他们经历过正规战火的洗礼,拥有基础的军事技能,虽然大多带着挫败感和迷茫,但抗日的火种并未熄灭。独立营光复县城的战绩,像一盏灯,照亮了他们重新归队的路。这些人往往成群结队而来,带着他们小心珍藏的军帽、番号布,甚至藏匿起来的少量武器,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我们的战斗骨干。
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邻近一些仍在日伪控制下、但抗日火种并未熄灭的区县,也有地下党组织或自发成立的抗日小股武装,冒着巨大风险,整队整队地前来投靠。他们看中的,是独立营能打硬仗、敢啃骨头的实力,以及那块象征着巨大自主空间的“独立营”招牌。
而原先起义的伪军第八团,在吴占魁和宋守义的带领下,彻底融入了独立营的体系后,也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一些原本还在观望、或地处偏远据点的伪军小股部队,在得知吴占魁部不仅未被歧视,反而受到重用,独立营待遇良好、士气高昂后,也动了心思。或阵前倒戈,或秘密联络,带着武器弹药来投。这使得我们的兵力滚雪球般壮大。
营部门口,原县衙大堂前的广场,设立了一个临时的“新兵接待处”。这里从早到晚,人声鼎沸,络绎不绝。负责登记造册的几名文书,手腕写得发酸,墨水用掉了一瓶又一瓶。傅政委亲自坐镇,甄别人员,宣讲政策,忙得嗓音沙哑。
我和傅水恒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临时开辟出的几个巨大新兵训练场上,那黑压压一片、还在不断涌入的人群,心情复杂。
“参谋长,这……这到底来了多少人?”傅水恒扶着垛口,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茫然,“我记得前天统计才两千七,昨天就过了三千五,今天这架势……”
我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和一种躁动的生机:“队长,照这个速度,突破五千,恐怕就是这几天的事情。这已经远超一个常规步兵团的编制了,说是加强团都显得谦虚。”
“五千……”傅水恒重复着这个数字,眼中最初的震撼逐渐被一种豪情取代,“好啊!人多力量大!鬼子不是要来报复吗?我看他一个大队够不够我们塞牙缝!”
但豪情过后,是无比现实和严峻的挑战。五千张嗷嗷待哺的嘴,五千副需要武装的身躯,五千个需要凝聚的人心。
压力首先给到了后勤。囤积的粮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缴获的被服很快告罄,许多新兵还穿着五花八门的百姓衣服。住宿更是大问题,县城内所有能利用的空房、庙宇、仓库全部塞满,后来者只能在城外搭建临时窝棚。
装备缺口更是触目惊心。即便算上缴获和吴占魁部带来的武器,能用的步枪也不过两千余支,轻机枪几十挺,重机枪和迫击炮更少。超过一半的新兵还处于徒手状态。
“系统!系统!”傅水恒再次将自己关在屋里,面对那无形的界面,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结账”。积分在飞速度消耗,但他知道,这是维系这支部队生存和战斗力的命脉。
“叮!消耗800积分,成功兑换‘高效谷物种子(小米、玉米抗病高产型)’x1000公斤,附种植技术手册。” —— 立足长远,解决粮食根本。
“叮!消耗600积分,成功兑换‘军用压缩干粮生产线(小型)’及初始原料x1套。”—— 缓解短期口粮压力,储备应急军粮。
“叮!消耗1200积分,成功兑换‘标准军服(灰布冬夏装)’x3000套,‘军鞋’x5000双。”—— 解决军容和基本保暖。
“叮!消耗1000积分,成功兑换‘七九步枪(汉阳造仿制版)’x500支,配套子弹20万发。”—— 弥补武器缺口,统一部分弹药口径。
“叮!消耗500积分,成功兑换‘基础队列与纪律训练强化手册(意念灌输版)’x10。”—— 快速让乌合之众拥有军队雏形。
这些物资的“来源”,自然又被归功于“海外侨胞鼎力相助”和“秘密渠道采购”。当一车车的粮食、一捆捆的军服、一箱箱的步枪运抵时,新兵们眼中充满了希望和归属感,老战士们则对我们三位主官的神通广大更加敬畏。
消化如此庞大规模的兵员,编制是骨架。我们大胆地践行着“自由发挥”,将独立营的框架搭建得空前庞大和灵活:
营部: 俨然一个小型司令部。下设作战科(我兼管)、侦察科(龙牙连兼)、通讯科、后勤科、军工科(我直管兵工所)、政工科(傅政委直管)。
营直属分队:
· 龙牙特种作战连(扩编至180人,林豹子任连长,下辖突击、狙击、爆破、侦察、支援五个排)。
· 神枪手连(扩编至120人,赵铁柱任连长,下辖三个狙击排,装备进一步优化)。
· 炮兵营(!)(暂辖两个连,一为迫击炮连,一为步兵炮\/山炮连【部分兑换,部分缴获】,雷火枪任营长)。
· 工兵连(150人,负责筑城、道路、爆破)。
· 辎重连(200人,负责物资运输)。
· 警卫连(150人,负责营部及重要目标警戒)。
· 野战医院(筹建中,已招募民间郎中和有文化的青年进行培训)。
· 第一兵工所(规模扩大,开始尝试利用兑换的机床仿制八一式马步枪零件和复装子弹)。
下设四个步兵大队(每大队定员1200-1500人!):
· 第一大队: 以原起义部队为基干,混编部分新兵,宋守义任大队长,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迫击炮排。
· 第二大队: 以原一营老底子为核心扩编,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侦察排。
· 第三大队: 以原二营老底子为核心扩编,编制同第二大队。
· 第四大队: 纯粹由新兵组成,吴占魁兼任大队长,傅政委派驻了大量政工骨干,下辖五个新兵训练中队,边训练边整编。
每个步兵中队(连)下辖三个步兵排,一个火力班(装备轻机枪和掷弹筒)。整个独立营,总兵力赫然突破了五千五百人!装备虽然仍未完全配齐,但骨架已然搭起,气血正在充盈。
练兵场成了平安县周边最壮观的景象。数个大队分占不同区域,口令声、脚步声、枪械操作声、刺杀吼声响彻云霄。由龙牙、神枪队老兵和原骨干组成的教官团,拿着傅水恒兑换来的训练手册,按照“基础训练—分队战术—兵种协同”的步骤,严厉而又科学地操练着这支庞大的新军。思想教育课则由傅政委领导的政工干部队伍负责,讲述抗日道理、军队纪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一盘散沙逐渐凝聚成坚固的磐石。
一个月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平安县城东门外的大校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八路军太行军区独立营成立暨抗日誓师大会”。
五千余名官兵,身着崭新的灰布军装,手持各式武器(尽管部分人还拿着训练用的木枪),排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刀枪如林,旌旗蔽日。阳光照在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傅水恒、傅必元政委、我,以及吴占魁、各大队主官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望着台下这钢铁的洪流,我心潮澎湃。从最初落地太行时的几十人残兵,到如今麾下五千雄师,不过短短大半年时间。这一切,固然有系统之功,但更是无数抗日志士的热血、智慧和牺牲铸就。
傅水恒走到台前,他没有拿讲稿,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通过简陋的土喇叭,清晰地传遍整个校场:
“同志们!弟兄们!今天,我们独立营,正式成立了!”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是中国人!是顶天立地的炎黄子孙!”
“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打鬼子!要把侵占我们国土、屠杀我们同胞的日本强盗,彻底赶出中国去!”
“我们凭什么?凭的是我们胸膛里沸腾的热血!凭的是我们手中紧握的钢枪!凭的是我们身后四万万的同胞!更凭的是我们‘攻坚猛虎’不死不休的战斗精神!”
“鬼子以为占了我们东三省,占了我们华北,就能亡我中华?做梦!今天,我们独立营五千铁骨,就站在这里告诉他们:中华,永不屈服!抗战,必胜!”
“独立营——”
他振臂高呼。
“杀!杀!杀!!我们一起努力杀鬼子!”
五千个喉咙里迸发出的怒吼,如同平地惊雷,震得地动山摇,声浪直冲云霄,仿佛连天边的流云都要被震散!
在这惊天动地的怒吼声中,我知道,一支真正的抗日劲旅,已然成型。它或许还带着草创的粗糙,或许还面临着无数的困难,但它拥有的力量和决心,必将在这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场上,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传奇篇章。招兵买马,独立营成,铁流五千,剑指东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