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许攸见众人沉默,捋着短须上前:主公,我有一计,可解当前困局。
郭图、逢纪、审配等人顿时来了精神。
又到了挑刺的时候!
袁绍欣喜道:子远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许攸傲然环视,对这些人的心思心知肚明。
但他依然选择第一个献策!
不就是挑刺吗?
我许攸天纵奇才还怕你们挑刺?
比起冀州,青州的刘备才是真正坐立难安的那个。许攸侃侃而谈:刘备两次争夺徐州都失败了,还跟曹操的谋士李牧有过节。刘备与曹操注定势不两立!
主公可邀刘备来邺城相会,我自有办法让刘备拱手让出青州!
老狐狸!
奸诈小人!
许攸你这混账东西!
...
袁绍的谋士们心中暗骂。
说许攸没献策吧,他确实提出了让刘备献出青州的方案。
说献策了吧,刘备远在青州,许攸这招未免太虚。
这让人怎么反驳?难道说刘备不可能献出青州?
那许攸肯定会回敬:哼,无能之辈,不配与我许攸论事!
看着众人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的样子,许攸傲然昂首。
我许攸天纵奇才,岂是你们能挑刺的?
但袁绍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皱眉道:让刘备献出青州?这怎么可能?许子远,你可别信口开河。上次的事我都没跟你计较了。
许攸略显尴尬。
上次他信誓旦旦向袁绍保证,能让袁绍兼管青冀幽并四州。
结果虽然名义上监管了,但对青州刺史的任免还得经过刘协同意,这跟没监管有什么区别。
主公,今时不同往日!许攸拍胸脯保证:若不能让刘备献出青州,我许攸愿献上项上人头!
好家伙!
不仅袁绍吓了一跳,连一向与许攸不对付的郭图、审配等人也惊住了。
这是何等的狂妄,竟敢夸下如此海口!
郭图、审配、逢纪等人却瞬间来了精神。
许攸,空口无凭,可敢立军令状!审配率先发难,要与许攸一较高下。
许攸轻蔑地瞥了审配一眼:审正南,军令状于我许攸不过家常便饭。倒是你,可敢先献一策,向主公立誓能解冀州之危?
审配一时语塞。
竟要赌军令状?
这许攸当真如此自信?
审配求助地看向逢纪,后者也拿不定主意,出言试探:若我等之计也能取下青州,又当如何 ?
许攸嗤笑:就知道你们要抢功。真有本事,何不去对付公孙瓒?也罢,我许攸向来大度,一敌二也无妨!
逢纪、审配,不如你二人共献一策对付公孙瓒。若不成,你俩自行商议谁来领罪如何?
好个奸诈的许攸!
既激将又离间!
逢纪与审配怒火中烧。
二人合力献策,即便成功也不及许攸以一敌二风光。
若失败,却要自相残杀。
正南兄,莫中其计。逢纪悻悻退回席位,我等是为主公谋划,非来争强斗胜。
审配也顺势坐下,不再理会。
公孙瓒若这般好对付,又岂会盘踞易京至今?
不料许攸再度开口:主公,既然他二人无计可施,这公孙瓒便交由我许攸一并解决!
袁绍不禁动容:子远真有良策?
许攸昂首:愿立军令状!
见其如此笃定,袁绍拍案而起:好!就冲子远这份胆识,本将军再信你一回。献策不比征战,何须军令状?若不成,你自行离开邺城便是!
终究还是念及旧情。
许攸朗声大笑:主公放心,我许攸才略过人,刘备公孙瓒不过土鸡瓦狗!只望事成之后,主公能设军师祭酒之职!
奸佞!
谄媚!
虚伪!
可恨!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许攸的真正意图在此。
郭嘉担任司 师祭酒后,许攸便盯上了大将军军师祭酒之位。
虽然军师祭酒并非要职,但二字在名义上却比其他军师高出一截。
日后相见,郭图、逢纪、审配只能被称为郭军师、逢军师、审军师,而许攸却能以许祭酒相称!
在袁绍麾下这群明争暗斗的谋士中,若许攸真当上军师祭酒,往后言行举止都能在众人面前摆足架子。
我才是军师祭酒!
尔等区区谋士,岂能与我许祭酒相提并论?
虽然尚未成真,但众人已能想象许攸日后那副嘴脸。
逢纪和审配却已错失良机。袁绍有言在先,若计策失败便不得留在邺城,他们再无机会以军令状一搏。
但离开邺城就真的回不来了吗?田丰被逐出五六次,每逢要事不照样被召回问策?
许攸这算盘打得精:胜则当祭酒,败则去游历,几乎毫无损失。正如袁绍所言,献计献策又非领兵打仗,何必立什么军令状?即便计策失败,袁绍也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
见逢纪和审配垂头丧气,郭图冷笑一声上前道:主公,在下有一计可平定并州!
袁绍大喜:既有良策,速速道来。
郭图狡黠地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主公,此计须保密,不可让第三人知晓,当按部就班实施!
袁绍览毕拍案叫绝:妙计!若真能平定并州,当记你首功!
郭图得意道:为主公献策,乃郭图分内之事。他轻蔑地扫视众人,心中暗喜:想找我的茬?让你们无茬可找!
众谋士无可奈何。郭图以不可让第三人知道为由,让他们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知道的人多了,计策自然就不灵了。袁绍麾下这群谋士,在相互攻讦的环境中,渐渐都学会了自保之术。
袁绍又看向其他谋士:青幽并三州皆有对策,唯独黑山张燕令人头疼,不知谁能为我分忧?
这时,田丰出列道:主公,黑山军肆虐,常山郡受害最深。这些年来,常山军民早已对其深恶痛绝,各县都有义兵自保。
然而义兵缺乏兵器甲胄粮草,虽偶有斩获,却难挡黑山军大规模劫掠。
臣建议,可将常山郡义兵集结起来,资助其兵器甲胄粮草,使其自行组织抗击黑山军。
“主公只需花费些许军资,便可获得一支可用之兵。”
“这支队伍在与黑山贼周旋时,必能磨砺成精锐之师。”
“待时机成熟,主公便可将其收归麾下,实乃两全其美之策!”
袁绍击节称赞:“不必强行征调惹民怨,又能练就精兵,妙计,当真妙计!”
沮授上前进言:“供给义兵军械粮秣虽可增强战力,却似 之剑。若处置不当,恐反噬其主。”
“臣提议以五十人为一队,队率须是本县在册的良家子弟。如此既可防范黑山贼冒领,亦便于日后整编。”
田丰附议:“沮授此议甚善。以良家子统领部众,若有战功卓着者,主公更可额外封赏。”
袁绍府库中刀枪甲胄堆积如山。
唯独缺少敢与黑山贼死战的劲旅。
非是冀州无兵可用,而是诸将皆不愿啃这块硬骨头。
不同于曹营将士多由心腹统领,袁绍麾下多是世家豪族的私兵部曲。
这些私兵乃将领立身之本,岂会轻易听调?
即便令张合征讨黑山,其部也未必肯全力死战。
至于鞠义统领的先登营,若强令出击,只怕连军令都敢违抗。
荀彧曾评袁绍兵众而不整,正是此理。
非袁绍不愿严明军纪,实乃力有不逮。
众人追随本为牟利,无利可图之事,这些世家将领谁肯卖命?
故田丰献义兵策时,帐中文武无人反对。
此刻谁出言阻挠,便等于自请征讨黑山贼。
那群穷寇胜无缴获,败则损兵折将。
不多时。
四州方略已定。
一面邀刘备赴邺城宴饮,一面施行郭图定并州之策,同时向常山颁布组建义兵政令。
虽事务繁杂,然袁绍幕府人才济济,诸事皆有章法。
......
常山郡地。
昔汉武帝立五岳之制,据《汉书》所载,至汉宣帝诏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古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后为避文帝刘恒名讳,遂改恒山为常山。
刘秀将真定国并入常山郡,改称常山国。
作为冀州的重要郡县,常山郡却因黑山军的频繁侵扰而战火不断。
黑山军屡次进犯,使得常山百姓不堪其扰,逐渐对其心生厌恶。
即便黑山军首领张燕出身常山真定,曾响应张角反抗豪强恶吏,但如今的黑山军早已沦为新的压迫者,自然不得民心。
久而久之,常山各县百姓自发组织义兵自卫。
其中,真定县赵家村最为有名。
村中有一豪杰,姓赵名云,年少成名。初平二年(191年),受常山郡推举,赵云率本郡义兵投奔公孙瓒。
公孙瓒曾问赵云:“冀州之人多依附袁绍,为何唯独你选择我?”
赵云答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常山人商议后,愿追随仁政之主,并非刻意疏远袁绍而倾向将军。”
然而,赵云发现公孙瓒并非明主,后虽为刘备统领骑兵,却未认其为主。
初平四年,赵云兄长赵风死于黑山军之手。
得知噩耗,赵云毅然辞别公孙瓒,率义兵返回常山,一面守孝,一面护卫乡里。
袁绍多次派人招揽,赵云均以守孝为由拒绝。
哒哒哒……
一匹骏马疾驰而来,赵家村健儿阿虎兴奋喊道:“兵长,好消息!郡府下令,今后将为常山义兵提供兵器铠甲粮草!”
田间,一位身长八尺的青年停下锄头,抬头望去。
布衣难掩其英武之姿,正是回乡守孝的赵云,赵家村义兵之首。
他目光炯炯,问道:“阿虎,此话当真?”
阿虎连连称是:“千真万确,大批义兵首领都前往郡府登记了。袁公下令,唯有各县清白人家出身的子弟,才有资格领取兵械甲胄和粮饷。”
良家子弟?
袁本初这招倒是高明。
赵云神色平静,不似阿虎那般兴奋。在他眼中,袁绍手握重兵却不全力剿灭黑山军,反而与公孙瓒争夺地盘,实乃失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