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欲保吕布不被群狼所伤,需有陈群这般谋士筹谋良策。”
郭嘉略作迟疑:“显谋难道不惧养虎为患?”
李牧淡然一笑:“奉孝兄,此事我与你见解相异。”
“养虎需使其饱食,若饥则噬主。”
“昔年丁原、董卓皆视吕布为猛虎,赐其厚禄,然一旦供养不足,反遭其害。”
“而我待吕布,如驯鹰隼,狐兔未尽,不可令其饱食,饱则远遁。”
“在我眼中,徐扬群雄乃至天下诸侯,不过狐兔尔。”
“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襄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青州刘备,乃至塞外乌桓鲜卑、西羌南蛮,皆为吕布备下的猎物。”
“陈群明大势,吕布知利害。猎物未绝,岂会反噬主人?”
“我这驯鹰人只需为吕布创造猎杀之机。”
“猎物尚存,吕布亦不必忧鸟尽弓藏。”
“时势使然,吕布可为袁术,可效王莽,可比韩信,亦可位列云台。其结局,全在明公一念之间。”
郭嘉心中震动。
丁原董卓养虎为患,李牧却以猎鹰驯之。
原以为李牧仅欲借吕布剪除徐扬群狼,再除猛虎。
未料其谋不止于此,竟要让吕布如鹰隼般追猎袁绍、刘备、刘表,乃至四方胡虏。
这岂是要养诸侯?分明是要铸就大汉鹰犬!
郭嘉本想质疑此计过于理想。
然细思之下,却觉不无道理。
秦末诸侯并起,因暴秦已亡。
而今汉室未颓, 渐强盛。
如此大势之下,吕布称王称霸之机愈渺,而作为汉室鹰犬立功之途愈广。
是舍弃眼前的荣华富贵与云台封侯之誉,还是效仿袁术窃玺称帝,学王莽篡汉立新,亦或如韩信般功败垂成,结局便难以预料了。
显谋竟已料算到吕布的未来,直至明公平定天下之时?
当真令人心惊的谋划!
郭嘉暗自震撼。
想来天下智者,能识破吕布不过是李牧豢养的一只猛虎,用以助曹操吞并群狼,牵制袁术的,已是寥寥。
正如青州刘备,亦是用以制衡袁绍的棋子。
但恐怕无人能想到,吕布的命运早已被李牧安排得明明白白。
智者谋全局。
吕布不通大势,便为他配一位谋全局之人。
这正是陈群存在的意义!
青州的刘备,显谋兄也打算当作猎鹰驯养吗?郭嘉目光炽热。
李牧微微摇头,眼中含笑:刘备与吕布不同,善聚人心,能驭英才,若任其壮大,恐难掌控。
故而,为明公大业计,刘备只能为狐兔,不可为猎鹰。
郭嘉陷入沉思。
许久。
这浪子的眼中燃起兴奋的光芒:精妙绝伦的布局!
显谋兄,昔日我与文若谈及你时,他曾言道:兖州之变前,他评你为两军阵前,决胜无双
兖州之变后,他又添一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谋略之深远,天下无人能及。执子弈天,笑尽英雄!
我本有些不服,今日一见,方知文若所言非虚。
嘉,拜服!
郭嘉起身郑重一礼。
李牧轻摇羽扇:不料荀尚书如此高看,倒叫我受宠若惊了。
郭嘉恢复往日戏谑神色:只是显谋兄这谋士三诫的作风,让文若颇有微词。今日我去见他时,他还抱怨说相识四载,你始终称他荀司马、荀尚书,连一声都不肯唤,太过生分。
这般看来,我倒是比文若强些,至少显谋兄如今唤我奉孝,而非郭书佐。
李牧笑道:世间最难偿还的便是人情债。若与荀尚书过于亲近,许多事便不好推辞了。
郭嘉挑眉:那显谋兄的意思是,我的事就容易推脱了?
李牧合拢折扇,淡然道:奉孝兄悟性甚佳,你的事,可以推脱。
郭嘉仰身而笑:果然,想请动显谋兄出手,比让我戒了勾栏听曲还难!
待郭嘉离去。
李牧于清泉小筑中独自踱步。
袁术窃玺称帝,竟让郭奉孝都按捺不住要出山了。
“若非袁术窃玺称帝,天下英才或许仍在观望时局。”
“而今形势所迫,这些俊杰必须择主而事。”
“是扶持汉室,还是依附袁氏。”
李牧远眺荆州:“如此看来,滞留荆州的荀攸也该启程来许都了。”
“投效明公的贤士虽日渐增多,但天下棋局也愈发错综复杂。”
“昔日不过剿灭黄巾、平定张邈、收服西凉诸将这等小役,如今却是真正的龙争虎斗。”
“淮南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青州刘备,冀州袁绍....”
“郭奉孝一语点醒,谋士三诫的规矩,也该变一变了。”
恪守三诫让李牧始终超然物外。
先前曹操的对手不过是黑山军、青州黄巾、张邈陈宫之流,大多可独自应对。
唯有棘手之事才需李牧献策。
而今强敌环伺,基业愈大。
与李牧商议的军国要务也日益频繁。
所谓不谋不问,实则是李牧预先备好诸般对策供曹操抉择。
旧制已难应新局,若再固守三诫,反成负累。
“也罢,便稍改作风。”
李牧 荷塘凉亭,满目红莲灼灼,恰似乱世烽火。
......
崇德殿内。
刘协正式拜袁绍为大将军,总领四州军事,赐弓矢节钺,加虎贲百人。
除青州刘备外,幽冀并三州官吏皆可自行任免。
袁绍当廷宣布将袁术逐出宗族,誓派精兵讨逆,为袁氏清理门户。
殿中诸般安排,尽是各方博弈后的妥协。
然时势如此,无论曹操、袁绍,还是天子公卿,皆对此番权力分配颇为满意。
三日过后。
袁绍在邺城传檄天下,与袁术断绝亲族,又遣淳于琼率五千精兵赴许助战。
这淳于琼昔年为西园旧部,向来唯袁绍之命是从。
然其至许都后却言:粮草需曹操供给,愿同伐寿春,但不受曹节度。
对此要求,曹操含笑应允。
袁绍派淳于琼前来助阵的意图,被曹操一眼识破。
曹操既不愿损失这五千精锐,又想在寿春谋取利益。至于这利益为何物,曹操心知肚明——传国玉玺!袁术手中,唯有此物能打动袁绍。
即便曹操反对又如何?袁绍手握玉玺,岂会承认曹操的权威?更不会因此称帝。曹操能拥立刘协为帝,袁绍同样可以另立汉室宗亲。况且袁绍持有传国玉玺,其拥立的天子比董卓所立的刘协更具正统性。毕竟连刘宏也是从诸侯王中选出的汉室后裔。
司空府内,曹操召集李牧、荀彧及新投效的郭嘉共商对策。
淳于琼虽才能平庸,却对袁绍忠心耿耿。曹操神色凝重,此次袁绍派他前来,目标只有一个——夺取传国玉玺。若让他得逞,袁绍必会另立天子,与许都抗衡。
郭嘉见荀彧与李牧沉默不语,明白二人有意让自己献策。明公,嘉初来乍到,尚未建功。现有一计,虽未必能夺得玉玺,但可确保淳于琼无功而返。
曹操闻言欣喜:奉孝有何妙计?速速道来。
郭嘉笑道:淳于琼嗜酒如命。昔日我在袁绍麾下时,曾与他数次畅饮。他顿了顿,无视荀彧警告的咳嗽声,此人醉酒后最爱夸口,曾说若我无处容身,可投奔于他。嘉愿假意投靠,作为内应。不过需明公先寻个由头,以行为不检为由将我逐出司空府。
荀彧再次咳嗽,引得曹操关切询问。李牧见状笑道:明公,奉孝生性洒脱,荀尚书这是担心您怪罪呢。荀彧望向李牧,眼中满是无奈。
我正替奉孝遮掩,你倒好,直接拆台?
郭嘉耸了耸肩:“文若,昨夜与明公畅谈时,他便知我脾性,今早我都说了不必多言,你还忧心什么?”
若非曹操在场,荀彧真想拂袖而去。
我荀文若,素来以温良恭俭让着称,怎会与你这般浪荡之人结交?
曹操朗声笑道:“文若啊,我曹孟德岂是心胸狭隘之辈?奉孝率性而为,又有何妨?”
荀彧轻叹:“明公,司空府的军师须为众人表率,言行得体,方能彰显威严。”
郭嘉一指李牧:“文若,显谋是首席军师,我不过次席,树立典范之事,自然该由他来。”
李牧轻摇折扇:“荀尚书,莫非觉得我李牧失礼?”
荀彧退后一步,不欲多言:“是彧多事了。”
一个恣意不羁,一个恪守谋士之诫,皆非荀彧心中军师该有的模样。
他暗自思忖:是时候让公达来许都,整顿司空府军师的风气了。
曹操看向李牧:“显谋,此计你以为如何?”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此乃笑里 之计。”李牧淡然道,“淳于琼明为助阵,实存窃玺之心,用此计倒也妥当。”
郭嘉佯装不悦:“喂,显谋,你既为首席军师,该以身作则啊!解释清楚,什么叫‘倒也妥当’?”
荀彧肃然道:“明公,尚书府事务繁多,有显谋与奉孝在,足矣!”
【本章修改良久,今日仅能三更,望诸君追订支持】
第109章 四大军师,建军师学院(求全订)
会后。
曹操独留李牧:“显谋,文若举荐奉孝时曾言,如今我麾下虽有显谋、奉孝、志才献策,然职责未明,官职未定,上值亦无定时,俸禄却需照发。”
“日后若再有如奉孝之才投效,若无规矩,恐乱司空府职权与俸禄之制。”
“文若建议,当另设一部。”
言至此,曹操略显尴尬。
谋士为何?
不过献策而已,何须固定官职?
上值无定时,难道无事时也要让谋士随侍左右?
但曹操既问,显然已被荀彧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