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战场》第三期录制现场,气氛因为上一期“囚徒困境”的残酷博弈而显得愈发凝重。当嘉宾们步入全新的挑战场地时,都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
眼前不再是模拟的地堡或城市,而是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纯白空间。无数面光滑如镜的墙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镜面中映照出无数个扭曲、重叠的人影,让人瞬间产生眩晕和迷失感。
“欢迎来到‘镜像迷宫’。”主持人孟川的声音通过隐藏的音响传来,带着一种冰冷的金属质感,“本轮挑战,你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复杂,更是你们内心最真实的投射。”
规则宣布:每位嘉宾需要单独进入迷宫,寻找属于自己的“核心密钥”。迷宫中设置了各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障碍,会放大个体的恐惧、欲望或认知偏差。与往期不同,本轮特邀观察员顾景琛老师,将不再局限于观察室。”
孟川的话引起了在场嘉宾的一阵轻微骚动。
“顾老师将作为‘镜像仲裁者’,进入迷宫的中枢控制区。”孟川解释道,“他的视角将与迷宫AI系统部分连接,能够看到各位在应对心理挑战时的实时数据流和关键节点表现。在特定条件下,他有权启动‘深度镜像’测试——即,当系统检测到某位嘉宾的内心投射与‘仲裁者’的认知模型或题库产生高维关联时,会模拟生成一个基于‘仲裁者’思维模式的虚拟镜像,与该嘉宾进行互动或考核。这并非顾老师本人参与游戏,而是系统对他思维模式的复杂调用,旨在设置更极致的挑战。”
这个全新的规则,让挑战的未知性和难度陡然升级。顾景琛的“存在”,不再只是遥远的评判,而是可能以一种高度拟真的、AI驱动的“镜像”形式,直接介入到嘉宾的心理博弈中。
苏恬被分在第二批进入。她看着前面几位嘉宾消失在镜廊深处,有人面露困惑,有人显得焦躁。她闭上眼,调整呼吸,将望田村的泥土气息和“春苗”的坚韧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为自己构筑一个稳固的心理锚点。
轮到她时,她步入了那片光怪陆离的镜像世界。
就在她穿过一片由无数细小菱形镜面组成的区域时,异变发生了。
她前方不远处的镜廊中,一个身影缓缓清晰起来——那不是其他嘉宾,而是一个气质冷峻、身形挺拔的虚拟镜像,其面容和神态,与顾景琛一般无二。
迷宫内响起了冰冷的系统提示音:“检测到参与者苏恬‘秩序构建’与‘情感锚点’数据模式,与仲裁者思维库‘逻辑架构’、‘角色解构’模块匹配度超过阈值。启动‘深度镜像’协作任务:‘双生镜像’。请在十分钟内,共同解开前方‘心象谜题’。”
他们面前,原本平滑的镜面墙上,浮现出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和符号,其中夹杂着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碎片,如“流光”、“剑冢”、“春苗”、“土地”、“观察”、“秩序”……
这谜题,竟像是将他们各自近期的经历、角色特质乃至思维模式打碎后混合在了一起!
苏恬立刻明白,眼前这个“顾景琛”并非本人,而是系统根据他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库生成的、一个高度拟真的AI镜像。 但正因如此,这个镜像所代表的解题逻辑和知识深度,与顾景琛本人一般无二。
没有时间犹豫。
“图形变化有周期,三短一长。”AI镜像率先开口,声音、语调和逻辑性与顾景琛本人毫无二致。
“是情感锚点。”苏恬几乎同时接上,她指着那些词语碎片,“它们对应的是核心意象。需要找到连接线……”
在最后一分钟,谜题解开。镜面墙滑开,任务完成。
AI镜像看向苏恬,那模拟出的深邃眼眸中,数据流似乎有瞬间的凝滞,它用顾景琛那标志性的平静语气说道:“合作愉快。”
说完,镜像的身影如同信号不良般闪烁了几下,便逐渐淡化,最终消失在镜廊之中,仿佛从未存在过。
苏恬站在原地,气息微促。她知道刚才与之对话的并非真人,但那极度真实的思维碰撞和那句“合作愉快”,依然在她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这更像是一场……与她所理解的“顾景琛思维方式”的间接对话。
观察室内,真正的顾景琛看着主屏幕上苏恬与AI镜像高效协作的全过程,以及她最后那若有所思的表情,眼神深邃难辨。孟川笑着点评:“看来,即便是AI模拟的‘顾老师’,也与苏恬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基于思维模式的高度契合,有时比现实中的互动更说明问题。”
苏恬最终没有第一个找到密钥,但她沉稳的心态和与AI镜像那场惊艳的协作,让她再次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她走出迷宫,回到休息区。脑海里回放的,是刚才那场超越真人互动的、纯粹的逻辑与洞察力的交锋。
顾景琛本人,自始至终,都坐在观察室里,未曾踏入迷宫一步。 但他强大的思维存在感,却通过AI系统,以一种更抽象也更深刻的方式,与苏恬进行了一次无声的较量与共鸣。
镜像迷宫可以看透人心,映射关联。它这次照出的,是两种优秀思维模式在虚拟空间的碰撞火花。
苏恬不知道这意味什么。
她只知道,前方的路,无论是《大地之歌》的泥土,还是《心灵的战场》的镜廊,都需要她独自,一步步去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