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结巴的孩子成了小主角,镜头里他编着竹鱼,慢慢说:“竹……竹子不着急,人……人也别着急。”
广告播出后,好多人来竹楼学编竹器,说想“慢下来过日子”。
王竹安把孩子们编的竹器摆了满院,说“这才是最好的广告”。
竹溪设计了款竹制的灯罩,用细竹丝编的,灯光透过竹纹照在墙上,像竹林的影子。
有个设计师说:“这灯罩能把家变成竹林,太神奇了。”
竹溪笑着说:“我太爷爷的竹棚里,月光照进来就是这样,墙上全是竹影。”
后来这款灯罩成了网红,买的人都说“家里有了竹影,睡觉都香”。
年底,竹家的竹编坊被评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挂牌那天来了好多媒体。
记者围着竹芽问:“竹编能火到什么时候?”
竹芽指着院里的新竹苗:“你看这竹子,年年都长,只要有人编,就一直火。”
那个七十岁的“歪鱼王”老太太也来了,手里举着新编的竹鱼,说:“我还能编十年,传给重孙子。”
记者们拍着照片,说这是“最有生命力的非遗”。
大年初一,竹安给那个好莱坞明星发拜年视频,明星举着自己编的第三只竹鱼,尾巴歪得更有劲儿了。
他说:“我把鱼挂在圣诞树顶了,朋友们都问在哪买的。”
竹安笑:“想要就自己编,这手艺不分国界。”
挂了视频,竹安看着满棚的竹器,突然觉得铁雄太爷爷就在旁边,正咧着嘴笑呢。
航空公司的竹制水果篮火了,有乘客专门为了这筐子选航班,说“吃水果都吃出仪式感了”。
空姐们跟竹安反馈,说筐子边角的软竹丝磨得有点起毛。
竹安琢磨了两天,在竹丝外面缠了圈棉线,摸着滑溜溜的。
新筐子送过去,空姐们直夸:“竹老板太懂行,比我们还细心。”
竹安嘿嘿笑:“我妈教的,给东西包边,得像给孩子包尿布似的,严实还舒服。”
竹溪的竹制灯罩出了儿童款,编了些小动物图案,兔子耳朵歪的,小熊爪子缺的。
有个宝妈说,孩子睡前总盯着灯罩看,说“小熊在墙上跑呢”。
竹溪听了,又加了些小竹铃铛在灯罩边,风吹过“叮铃”响。
这下更抢手了,有家长说“这哪是灯罩,是哄睡神器”。
竹安妈看着样品直乐:“比你小时候玩的竹制拨浪鼓强,那玩意儿吵得人脑仁疼。”
王竹安的竹楼里,孩子们编的小渔船在水缸里漂了整个夏天,居然没散架。
那个结巴的孩子每天都去换清水,说“船……船怕脏”。
有天暴雨,水缸里的水漫出来,小船漂到了院门口。
孩子追着船跑,摔了个屁股墩,抓起船来先看有没有坏,自己胳膊肘擦破了都没哭。
王竹安叹口气:“这孩子,跟竹子一样,皮实。”
入夏摘黄瓜,菜农用竹安的保鲜筐装,说“这筐子透气,黄瓜顶着花就到市场了”。
有个小贩见了眼馋,想低价批发,竹安摆摆手:“给菜农留着利,他们挣点钱不容易。”
菜农们知道了,特意给竹安送了筐顶花带刺的黄瓜,说“蘸酱吃,比肉香”。
竹安妈用竹制的菜板切黄瓜,“咚咚”响,说“这声音听着就舒坦”。
竹禾带回来的山区文具盒,被个设计师看中了,想批量生产。
竹禾说:“得让山里的孩子也参与,编一个给一份工钱。”
设计师答应了,还加了条:“保留毛茬,这是山里的记号。”
后来文具盒卖得挺好,山里的孩子拿着工钱买竹条,编得更起劲了。
有个孩子写信给竹禾:“老师,我编的文具盒,能让我妹上学了。”
甜品店老板用竹安送的大筐装生日蛋糕,拍照发圈,配文“竹篮装的甜蜜,更接地气”。
有顾客定蛋糕时特意嘱咐:“就得用那竹筐装,看着就喜庆。”
老板干脆跟竹安订了批带提手的竹筐,说“方便顾客拎着走,回头率老高”。
竹安给筐子提手缠了圈红绳,说“添点喜兴,跟蛋糕更配”。
深秋收栗子,竹溪带着经销商们去山上,他们学着用竹篓装栗子,总被刺扎手。
竹安妈给他们找了副竹制的手套,说“这是你太爷爷编的,专防栗子刺”。
手套看着笨,却真管用,有个经销商戴着手套说:“这手套比真皮的有感情,知道护着人。”
竹溪拍了张手套特写发朋友圈,配文“老物件的智慧,不服不行”。
王竹安的竹楼里,来了个学心理学的老师,说编竹器能缓解焦虑。
她带了群学生来体验,有个小姑娘总编错,急得哭。
那个结巴的孩子走过去,把自己编坏的竹鱼给她看:“我……我也编……编坏过,不……不怕。”
小姑娘看着歪鱼笑了,后来编出个挺好的竹蜻蜓。
老师说:“这就是最好的心理疏导,比说多少道理都管用。”
竹溪设计的竹制笔记本,有个作家用它写完了一整部小说,获奖时特意提了这笔记本。
“摸着竹片写字,就像贴着土地,笔下的人物都扎实。”
出版社要给小说做周边,想复刻这笔记本。
竹溪说:“得用咱老家的竹子,别处的编不出这味儿。”
后来笔记本跟着小说火了,读者说“读小说配竹本,才算完整”。
年底,竹编坊办了场“竹器拍卖会”,拍的都是孩子们编的作品。
那个结巴的孩子编的“倔强鱼”,被个老板以高价拍走。
老板说:“这鱼眼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我要挂在办公室激励员工。”
孩子拿着钱,给竹楼买了新竹条,说“要编……编更多的鱼”。
王竹安看着他,觉得这孩子手里的篾条,比金子还亮。
大年初二,街坊们来竹棚拜年,手里都提着自家编的竹器当礼物。
有送竹制筷子的,有送竹编果盘的,还有个婶子送了个竹制的针线笸箩,跟小花当年用的一个样。
竹安妈笑得合不拢嘴,把笸箩摆在铁雄的老竹鱼旁边:“这下齐活了,老两口的物件凑一块了。”
满棚的竹器碰在一起,“叮叮当当”响,像在拜年。
风从竹林钻进来,带着新竹的青气,老竹鱼的红布条扫过旁边的新竹器,像在打招呼。
竹安看着满棚的热闹,突然觉得,铁雄太爷爷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手艺。
是那份过日子的实在,那份对物件的心疼,那份一辈传一辈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