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时,青萍镇的稻田已褪去青涩,稻穗开始泛黄,沉甸甸地垂在稻秆上,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但林惊尘没有丝毫松懈——去年北方定远镇的蝗灾、今年江南的夏汛,让他深知“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这日清晨,他带着民生堂的成员,在粮库旁搭起了“秋储备荒棚”,准备给乡亲们和各分堂代表,上一堂“秋粮储存与备荒”的实操课。
棚子中央,整齐摆放着不同的储粮工具——改良粮囤、防潮油布、驱虫艾草,还有新打造的“分层储粮架”,架上按“麦种、玉米、稻谷”分类摆放着粮食,每一层都垫着晒干的艾草,角落还放着几袋生石灰,用来吸收潮气。林惊尘站在储粮架旁,手里拿着一袋稻谷,对围拢过来的乡亲们和分堂代表说道:“秋储的关键在‘防潮、防鼠、防霉变’,咱们先从选粮说起——晒粮要晒足三日,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翻晒,傍晚收粮时要筛掉碎粒和杂质,碎粒容易吸潮发霉,还会引来老鼠。”
说着,林惊尘拿起筛子,现场演示筛粮的技巧,碎粒和杂质从筛孔落下,留下的稻谷颗粒饱满、干燥紧实。张老丈也上前补充:“晒好的粮食不能直接装粮囤,要先在粮囤底部铺一层厚艾草,再盖一块防潮油布,油布边缘要压在粮囤外侧,防止雨水渗进去;装粮时要分层装,每层装到三尺高,就撒一层薄艾草,既能驱虫,又能透气。”
一名来自定远镇分堂的代表,去年经历过蝗灾,对储粮格外上心,举手问道:“林副堂主,咱们定远镇去年存的粮,有几袋被老鼠咬了,今年除了艾草,还有别的防鼠方法吗?”
林惊尘笑着点头,指向粮囤旁的几个陶瓮:“这是咱们新做的‘防鼠陶瓮’,瓮口小、瓮身深,里面装粮后,在瓮口盖一块带孔的木板,木板上涂一层桐油,老鼠爬不进去;另外,粮库角落要隔三尺放一袋生石灰,既防潮又能驱鼠,还能在粮库门口放几块粘鼠板,双重保险。”
棚子另一侧,柳轻烟正带着阿青,给大家准备“秋储防疫包”。包里装着艾草、苍术、金银花,还有一小瓶防治肠胃病的药膏。“秋储时粮食多,容易滋生细菌,大家在粮库和家里,要定期用艾草和苍术熏一熏,防止瘟疫;另外,秋天天气干燥,乡亲们容易上火,这金银花可以泡水喝,要是吃了储存不当的粮食闹肠胃病,就涂这药膏,喝咱们之前教的健脾汤,很快就能好。”
阿青则拿着一个小本子,给大家登记储粮需求:“家里有粮囤的,要是需要艾草和生石灰,就跟我登记,咱们民生堂会免费发放;没有粮囤的,也可以跟我登记,我和惊尘哥教大家做简易粮囤,保证能把粮食存好。”
苏慕言则在一旁,整理各分堂的秋储物资清单。自从民生堂推行“分堂联动备荒”制度后,各分堂会提前上报储粮缺口,青萍分堂作为农耕示范分堂,会统筹调配余粮和储粮工具,确保每个分堂都能做好秋储。“定远镇分堂需要艾草五十捆、生石灰三十袋,苏州府分堂需要防鼠陶瓮二十个、防潮油布十块,咱们青萍镇的余粮够,工具也充足,明日就安排侠客送过去。”苏慕言一边核对清单,一边对身边的民生堂成员说道。
实操课结束后,乡亲们和分堂代表们都开始行动起来——有的跟着张老丈学做防鼠陶瓮,有的跟着柳轻烟领防疫包,有的跟着阿青登记储粮需求,还有的跟着林惊尘和苏慕言,去粮库参观分层储粮架,学习储粮技巧,场面热闹非凡。
接下来的半个月,青萍镇的秋储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惊尘和张老丈带着乡亲们,给粮囤铺艾草、盖油布,教大家分层装粮;柳轻烟和阿青带着学徒,熬煮健脾汤、制作防疫包,挨家挨户给乡亲们送,还特意给孤寡老人帮忙装粮;苏慕言则带着侠客们,分三批给定远镇、苏州府、西溪镇的分堂送储粮物资,每到一个分堂,都现场指导储粮技巧,确保物资能用对、用实。
阿青在秋储工作里,彻底成了“小能手”。他不仅能独立教乡亲们做简易粮囤,还能帮着苏慕言核对物资清单,甚至能根据乡亲们的家庭人口,算出合理的储粮量,避免浪费。有一次,一名老人家里只有两口人,却想多存粮,阿青耐心地劝道:“老爷爷,存粮太多容易发霉,您家两口人,存十袋稻谷、五袋玉米就够了,剩下的粮食可以卖给粮库,换些钱买过冬的棉衣,等明年春耕,咱们再种新的粮食,肯定够吃。”
老人听了阿青的话,觉得有理,就按他说的存粮,还笑着道:“小先生年纪小,想得却比我周全,有你在,咱们存粮也放心。”
十月初,青萍镇的秋储工作顺利完成,粮库堆满了晒干的粮食,乡亲们家里的粮囤也都装满了,每个粮囤旁都放着艾草和生石灰,粮库门口的粘鼠板上,偶尔能看到几只小老鼠,再也没有出现过粮食被啃、被霉的情况。各分堂也传来消息,秋储工作都已完成,储粮充足,能安稳度过冬天,就算明年遇到小灾害,也不会缺粮。
这日午后,林惊尘正在粮库检查粮食,苏慕言神色匆匆地走来,手里拿着一封来自民生总堂的书信:“惊尘,林伯父!总堂传来消息,说西北的风沙镇今年遭遇了沙暴,庄稼被风沙埋了大半,粮食减产严重,百姓们缺粮缺衣,总堂让咱们各分堂联动支援,青萍分堂作为核心分堂,要牵头调配物资。”
林惊尘接过书信,快速浏览一遍,眉头皱了起来:“风沙镇离咱们青萍镇远,路途艰险,还容易遇到风沙,运输物资不容易;而且他们不仅缺粮,还缺防沙的树苗和工具,咱们得好好统筹。”
林啸天(此前留镇统筹,此时参与商议)也走过来,看着书信说道:“这样,咱们分两步走——第一步,调配物资,青萍镇出余粮四十袋、棉衣二十件、防沙铁锹三十把、树苗五十棵;让苏州府分堂出防潮油布十五块、防鼠陶瓮十只;让定远镇分堂出艾草三十捆、生石灰二十袋,三日后在青萍镇汇合;第二步,组建支援队伍,惊尘你带队,苏慕言负责运输,柳姑娘和阿青负责医疗物资,再从各分堂挑十名有防沙经验的成员,一起去风沙镇,不仅要送物资,还要教他们防沙、种树苗,帮他们重建家园。”
“好!”众人齐声应诺。柳轻烟立刻说道:“我这就去准备医疗物资,多带些防治风沙眼、皮肤病的药膏,还有预防感冒的草药,风沙镇风沙大,乡亲们容易得这些病。”
阿青也握紧拳头:“我跟你们去!我能帮柳姑娘递药、包扎,还能帮着种树苗,就算遇到风沙,我也不怕!”
接下来的三日,各分堂的物资陆续送到青萍镇,支援队伍也组建完毕——林惊尘带队,苏慕言带着五名侠客负责运输马车,柳轻烟和阿青带着两大箱医疗物资,还有来自苏州府、定远镇分堂的十名成员,都是有防沙或救灾经验的老手。
出发那日,张老丈带着乡亲们和民生学堂的百姓代表,在镇口送行。张老丈手里拿着一袋麦种,递给林惊尘:“惊尘,这是咱们青萍镇最好的麦种,耐旱、抗病,你带给风沙镇的乡亲们,让他们明年试试种,说不定能有好收成;路上要注意安全,遇到风沙就找地方躲避,别硬闯。”
林惊尘接过麦种,郑重地点头:“张老丈放心,我们一定把物资送到,把经验教给风沙镇的乡亲们,等明年春天,再带他们的好消息回来。”
支援队伍沿着官道,朝着西北风沙镇的方向出发。起初几日,路途还算顺利,可越往西北走,风沙越大,官道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沙,马车的车轮时常陷进沙里,众人就一起下车推,脸上、身上都沾满了沙,却没人喊累。阿青坐在马车上,怀里抱着医疗箱,时不时给大家递水、擦脸,还学着柳轻烟的样子,给大家讲防沙小技巧:“遇到风沙时,要闭上眼睛,用袖子捂住口鼻,别让沙子进眼睛和鼻子里;晚上扎营时,要在帐篷周围堆一圈沙,防止风沙吹倒帐篷。”
众人都笑着点头,有了阿青的打趣,艰苦的路途也多了几分乐趣。
七日后,支援队伍终于抵达风沙镇。远远望去,风沙镇的街道上积了厚厚的沙,不少房屋的门窗被风沙堵了一半,百姓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手里拿着铁锹,在田里清理风沙,脸上满是疲惫和无奈。风沙镇分堂的舵主看到他们,立刻快步跑过来,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林副堂主,你们可算来了!再晚一步,咱们镇的百姓就要饿肚子了,田里的庄稼也清理不完,明年根本没法种地!”
林惊尘赶紧让人把物资卸下来,说道:“舵主别慌!咱们带了粮食、棉衣、防沙工具和树苗,先把粮食和棉衣分发给百姓们,让大家吃饱穿暖,再一起清理田里的风沙,种树苗防沙。”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苏慕言带着侠客们,给百姓们分发粮食和棉衣,百姓们拿到新棉衣,穿上暖和的衣服,接过沉甸甸的粮食,眼里满是泪水;柳轻烟和阿青在镇中心搭起临时医棚,给患风沙眼、皮肤病的百姓涂药,阿青还教大家用金银花泡水,预防感冒;林惊尘则带着各分堂的成员,和百姓们一起清理田里的风沙,还教他们用铁锹挖“防沙沟”,沟里种上带来的树苗,树苗之间种上耐旱的草,形成“沟、树、草”三层防沙屏障。
风沙镇的百姓们,原本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看到支援队伍的到来,看到充足的物资,又学到了防沙技巧,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一名老人拉着林惊尘的手,哽咽着道:“多谢你们!多谢民生堂!若不是你们,我们风沙镇的百姓,恐怕熬不过这个冬天,更别说明年种地了!”
林惊尘笑着道:“老爷爷快别这么说,民生堂各分堂本就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风沙清理完,树苗种好,咱们再教你们种耐旱的麦种,明年肯定能有好收成。”
接下来的十日,支援队伍和风沙镇的百姓们,一起清理风沙、挖防沙沟、种树苗,还帮百姓们清理被风沙堵了的房屋。阿青每天都跟着柳轻烟给百姓们看诊,傍晚还帮着百姓们浇水、护树苗,手上磨出了水泡,却依旧坚持,百姓们都亲切地喊他“小先生”,把他当成自家孩子一样疼。
临走前,林惊尘和风沙镇分堂约定,明年春天,会再派民生堂的成员来,教他们种耐旱的麦种和玉米,帮他们完善防沙屏障;苏慕言也留下了几名侠客,协助风沙镇分堂管理物资,确保粮食和工具能合理使用。
返回青萍镇的路上,风沙渐渐小了,众人身上的沙也渐渐少了。阿青骑在马背上,手里拿着风沙镇百姓送他的小沙画,兴奋地跟苏慕言说着在风沙镇的经历:“苏大哥,你还记得吗?咱们种树苗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跟在我身边,帮我扶树苗,虽然风沙大,却一直没走,特别勇敢!”
苏慕言笑着道:“记得,你还帮柳姑娘给老爷爷治风沙眼,老爷爷还送你沙画呢。这次去风沙镇,你又长大了不少,以后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独当一面了。”
林惊尘看着两人说说笑笑,又看了看身边的柳轻烟,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这次“分堂联动支援”,不仅解了风沙镇的燃眉之急,更让民生堂的“联动精神”深入人心——从青萍镇的牵头调配,到各分堂的物资支援,再到支援队伍的经验传授,民生堂不再是分散的分堂,而是一个团结的整体,能一起应对灾害,一起守护百姓的民生。
八日后,众人终于回到青萍镇。镇口的老槐树下,张老丈带着乡亲们早已等候在那里,看到他们回来,立刻上前迎接,有的给他们递水,有的给他们擦脸,还有的问着风沙镇的情况。林惊尘笑着跟乡亲们分享风沙镇的事,说百姓们都拿到了粮食和棉衣,防沙沟也挖好了,树苗也种上了,乡亲们听了,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秋日的夕阳洒在青萍镇,粮库旁的秋储备荒棚还没拆,里面的储粮工具整齐地摆放着;民生学堂门口,民生信箱静静地挂着,等待着乡亲们的需求;镇外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再过几日,就能收割了。林惊尘站在镇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又看了看飘扬的民生堂杏黄旗,心里满是坚定——只要民生堂各分堂团结一心,互相联动,就算遇到再大的灾害,也能守护好百姓的民生,让每一个城镇都粮满仓、人安康,让“护民生,守太平”的誓言,在岁月里永远坚定,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