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道:明朝“漕运优化达人”!用“士兵运粮+通州建仓”,既省成本又补京储
以前给京城运粮,只有通州的粮仓靠河边,方便卸粮。但从通州到京城粮仓,要走四十多里陆路,不仅运费高,粮食还会额外损耗;另外,各地来京城操练的士兵,长期服役后物资短缺,日子也不好过。
刘本道看到这两个问题,向朝廷上奏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1.让士兵“兼职”运粮:在每个月士兵没操练任务的时候,派他们轮流把通州粮仓的粮食运到京城,每运二十石粮,就给士兵一两官银当奖励——既解决了士兵用度不足的问题,又省了雇人运粮的钱;
2.在通州扩建粮仓:让漕运的粮食直接在通州交仓,不再费劲运到京城,还在通州新增了三百间粮仓,方便储存粮食。
这么一改,每年能多存五十多万石余粮,大大充实了京城的粮食储备。皇帝为了表彰他,特意赐了二品官服。
冯梦龙点评:刘本道的“逆袭路”——靠实力出圈,也靠贵人识才
刘本道是常州江阴人,最早只是个基层办事吏员,因为能力突出被靖远伯王骥看中,招到身边当幕僚。王骥向朝廷推荐他,他才被任命为刑部照磨(管文书档案的官)。
- 后来跟着征讨云南,他出的很多计策都被采纳;
- 正统年间,跟着尚书金濂征讨福建贼寇,他救下了一万多被胁迫参与的百姓,凭功升为户部员外郎;
- 景泰初年,西北战乱多,百姓没法生活,他请求朝廷拨款买了两千头牛,还换了谷种分给百姓;
- 贵州边境粮仓的粮食被贪污的事暴露,牵连了很多人,朝廷派他去处理,不到一个月就把积年的弊端查得明明白白。
皇帝赞赏他廉洁能干,赐了五云纹的绸缎。天顺初年,他升为户部右侍郎,负责管理京城周边及通州、淮安的粮食储备。
刘本道能靠实力一步步晋升,一方面是自己有本事,另一方面也因为前辈(如王骥)推荐人才不看出身、明朝祖宗用人不只盯着科举出身——这两点,都是现在选拔人才时该学习的。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漕运耗钱+士兵缺补”,别拆东补西,要“资源联动”
之前的困境是“运粮费钱、士兵缺钱”,两个问题看似无关,实则能互相解决。刘本道的破局点,是把“闲置的士兵人力”和“耗钱的运粮需求”绑定:
1.用“运粮赏银”给士兵补缺口,不用朝廷额外拨款;
2.把漕运终点改到通州,再扩建粮仓,省了陆路运费和粮食损耗;
3.最终还多存了余粮,充实了京城储备,一举三得。
这就像现在公司里“后勤缺人手、行政没事做”,与其雇临时工,不如让行政轮流帮后勤干活,再给点补贴——既省了招聘成本,又让行政的闲置时间有价值。
二、核心启示:遇“多个问题扎堆”,别单个解决,要“找关联、搭桥梁”
刘本道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社区治理:社区有“老人买菜难”和“年轻人想做志愿没时间”的问题,可以像刘本道那样——组织年轻人周末帮老人代购,社区给志愿者发“服务积分”,积分能换物业费减免,既解决老人的难题,又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 企业运营:公司有“仓库缺人理货”和“办公室员工加班少”的情况,可以安排办公室员工在不忙时去仓库帮忙,按小时给加班费——既省了仓库的人力成本,又给员工多了增收渠道;
- 校园管理:学校有“图书馆缺人手整理书籍”和“学生缺实践学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做志愿整理,按服务时长给实践学分——既帮图书馆解了困,又帮学生赚了学分。
简单说就是:“多个问题放一起看,往往能找到关联。把闲置的资源和迫切的需求搭上线,不用额外投入太多,就能一起解决多个问题。”
【原文】刘本道
先是漕运京粮,唯通州仓临河近便。自通州抵京仓,陆运四十余里,费殷而增耗不给;各处赴京操军,久役用乏。本道虑二者之病,奏将通州仓粮于各月无事之时,令歇操军旋运至京,每二十石给赏官银一两;而漕运之粮止于通州交纳,就彼增置仓廒三百间,以便收贮,岁积羡余米五十余万石,以广京储。上赐二品服以旌之。
按:本道常州江阴人,由掾吏受知于靖远伯王骥,引置幕下,奏授刑部照磨;从征云南,多用其策。正统中,从金尚书濂征闽贼,活胁从者万余,升户部员外郎。景泰初,西北多事,民不聊生,本道请给价买牛二千头,并易谷种与之。贵州边仓粮侵盗事觉,展转坐连,推本道往治,不逾月,而积弊洞然。上嘉其廉能,赐五云采缎。天顺初,进户部右侍郎,总督京畿及通州、淮安粮储。本道固以才进,而先辈引贤不拘资格,祖宗用人不偏科目,皆今日所当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