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借势办事”要守底线,别用谋略搞算计
吕夷简:对监军弊“借势卸”,让宦官自请退场
西边边境打仗,大将刘平战死了。大臣们都议论说,这是因为朝廷派宦官当监军,主帅没法全权指挥军队,所以刘平才打了败仗。仁宗皇帝下旨杀了监军黄德和,有人就建议干脆取消所有将帅身边的宦官监军。
宋仁宗就这事问吕夷简的看法,吕夷简说:“没必要直接取消监军,选谨慎厚道的宦官来做就行。”仁宗让他来选,吕夷简又说:“我当宰相,按规矩不该跟宦官私下往来,哪知道谁贤谁不贤啊?不如下旨让都知、押班(宦官头目)去推荐——要是他们推荐的监军不行,出了岔子,就跟他们一起担罪。”
仁宗听了他的建议。结果第二天,宦官头目就跪着头请求取消所有宦官监军。士大夫们都夸吕夷简有谋略。
吕夷简:忌李迪“设套路”,借调其子拆台
后来李迪和吕夷简一起当宰相,李迪经常有自己的谋划,吕夷简觉得李迪的想法比自己好,心里不爽。有人跟吕夷简说:“李迪的儿子李柬之考虑事情,比他爹还厉害。”
吕夷简就故意跟李迪说:“你儿子柬之是个好苗子,能力够重用啊!”(边批:够阴险!)接着就上奏朝廷,把李柬之调到两浙当提刑官。李迪父子俩都挺高兴,觉得是好事。
可李迪没了儿子在身边帮忙,好多事都记不住、办不妥,最后被罢免了宰相职位。直到这时候,李迪才明白,自己是被吕夷简给坑了——调走儿子根本是为了拆他的台!
冯梦龙点评:处理监军够高明,算计同僚却显狭隘!
杀一个黄德和,其他宦官监军还在;要是朝廷主动取消监军,以后再出战事,宦官说不定会拿“当初是你们要罢的”当借口甩锅。吕夷简让宦官自己请求罢免,既解决了问题,又没给自己留后患,确实有宰相的脑子,难怪有人夸他有相才。
但可惜他有才却没气度,嫉妒富弼、算计李迪,用的都是小人的小聪明。跟古代那些心怀坦荡的大臣比,差得太远了!
吕夷简的智慧,在于看透“硬怼不如借势”——不直接跟宦官集团对着干,而是用“同罪连坐”的压力逼他们自退,既解决了监军之弊,又避免了后患。可他后来算计李迪的操作,却把“谋略”变成了“阴招”,丢了大臣该有的格局。
很多时候,用“借势”“倒逼”的思路解决问题没问题,但得守住底线:不能把智慧用在打压别人、搞小动作上,否则再厉害的手段,也成不了真君子的本事。
【管理智慧】
一、处理监军:不硬罢、不激化,用“连坐倒逼”让宦官自请退场,绝了甩锅后患
西夏边境打仗,大将刘平战死。大臣们都说是“宦官当监军,瞎指挥,主帅没实权”才导致战败,有人直接提议“罢免所有将帅的监军”。仁宗拿不定主意,问吕夷简。吕夷简没顺着说“该罢”,反而答:“不用全罢,只要选忠厚谨慎的人当监军就行。” 仁宗让他去选,他又推了回去:“我是宰相,不该跟宦官私下打交道,哪知道谁贤谁不贤?不如下旨让都知、押班(宦官头头)去推荐——要是他们推荐的监军不称职,出了错,他们也得连带受罚。”
仁宗照办后,第二天宦官头头就跪着求“罢免所有监军”。士大夫们都夸吕夷简会办事——这招比“硬罢监军”高明太多:要是朝廷直接罢免,以后再打了败仗,宦官肯定会甩锅“都怪朝廷撤了监军,没人盯着将帅”;让宦官自己推荐、自己担责,他们怕“连带责任”,只能主动请辞,既解决了问题,又堵死了日后甩锅的路。
核心逻辑:避开“硬刚的对抗”和“日后的甩锅”,让利益相关者主动让步
吕夷简的聪明在于算透了“宦官的死穴——怕担责”。监军误事的锅,宦官本来能推给“朝廷派的人不行”;可一旦加上“推荐人连坐”,他们就不敢赌了——推荐对了没好处,推荐错了要受罚,不如干脆请罢监军,彻底摘干净自己。
当代案例:企业化解“总部监岗瞎指挥”,不硬撤、用“连带追责”逼其自退
某连锁餐饮的区域门店,总部派了个“运营监岗”(非餐饮出身),天天不看门店实际情况,瞎指挥“要搞网红装修”“多推高利润套餐”,导致门店客流下滑、员工抱怨。区域经理想撤掉这个监岗,又怕总部说“不配合管理”。
经理学吕夷简的思路,没直接提“撤岗”,反而给总部发了份报告:“建议明确运营监岗的职责——监岗需对门店月度营收负连带责任:营收达标,监岗拿额外奖金;营收不达标,监岗扣绩效,连续两个月不达标,监岗需提交整改报告并承担5%的亏损责任。” 总部觉得“合理”,立马批准。
结果这监岗怕“担亏损责任”,没撑一个月就主动找总部说“自己不熟悉餐饮运营,怕耽误门店”,申请撤回总部。区域门店没了瞎指挥的监岗,很快把菜单调回“高性价比款”,客流立马回升。要是当时硬提撤岗,总部可能会派个更不懂的人来,反而更麻烦——吕夷简的“倒逼法”,在当代职场就是“不跟对方硬刚,用‘责任绑定’让他自己知难而退”。
二、算计李迪:忌才玩“调虎离山”,捧杀其子、拆其臂膀,悄无声息挤走同僚
李迪和吕夷简一起当宰相,李迪偶尔会提些比吕夷简更周全的规划,吕夷简心里很不爽。有人跟吕夷简说:“李迪儿子李柬之,考虑事情比他爹还周到,是个得力帮手。” 吕夷简没生气,反而找李迪夸:“你儿子柬之能力太强了,朝廷该重用他!” 边说边主动上奏,推荐李柬之去当两浙提刑(地方官,离京城远)。
李迪父子都很高兴——李迪觉得“宰相赏识儿子”,李柬之觉得“能外放当大官”。可李柬之一走,李迪没了“脑子灵活的帮手”,处理政务时总忘事、出纰漏,没多久就被仁宗免去宰相职位。直到这时,李迪才明白:吕夷简哪里是赏识儿子,分明是把自己的“左膀右臂”调走,让自己干不下去!
核心逻辑:用“捧杀+调走”拆对手的“助力”,让其孤立无援
吕夷简的阴招在于“借‘赏识’之名,行‘拆台’之实”。李柬之是李迪的“智囊”,调走他,李迪就成了“没了爪牙的老虎”;而且全程没说一句坏话,还帮李柬之谋了官,李迪一开始根本没察觉,等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
当代案例:职场“忌才者”用“推荐调岗”拆对手臂膀,逼其被动退场
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部,经理A和经理b竞争“部门总监”职位。A能力强,还有个得力下属c——c总能帮A想出精准的用户需求方案,A的产品上线后数据总比b好。b心里嫉妒,却没直接针对A,反而经常在cEo面前夸c:“c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全公司第一,现在华东分公司缺个产品负责人,要是让c去,肯定能打开分公司市场。”
cEo觉得“b推荐人才很大度”,就找c谈,c也想“外放当负责人”,欣然同意。结果c一走,A没了“需求智囊”,后续产品方案总出疏漏,上线后数据下滑;b趁机拿出“更完善的方案”,最后cEo提拔b当总监,A被调去做“产品优化”的闲职。A后来从同事那得知,b早就知道“华东分公司产品难做”,故意把c调走——这就是吕夷简“调虎离山”的现代版,用“捧”的名义,挖对手的墙脚。
三、评注透底:有才但无度,谋略再高也成不了“古之大臣”
评注里冯梦龙说吕夷简“有才而无度”,点得极准:他处理监军时,能避开“硬刚的坑”“甩锅的患”,是宰相之才;可他忌恨富弼、李迪,用“小人之智”算计同僚,格局比“以国事为重”的古大臣差远了——谋略是为“做事”还是为“整人”,成了他的分水岭。
就像现代职场里,有人能用“巧劲”化解跨部门矛盾,推动项目落地,却也会因“怕别人超过自己”,用“调岗”“抢功”等阴招挤走同事——这类人或许能靠谋略上位,但很难让人真心服众,也走不远。
四、核心启示:学吕夷简的“巧劲”,避他的“阴招”,职场才走得稳
1.学他“不硬刚、找抓手”的解决思路:遇到“得罪人又难推进”的事,别一上来就对抗,像他处理监军那样,找“利益相关者的怕点”(宦官怕担责),用“规则绑定”倒逼对方让步,比硬刚省力还没后患;
2.避他“忌才、搞内斗”的坑: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别想着“拆台”,要学“借力”——李柬之要是能被吕夷简拉来一起为朝廷做事,说不定能出更多实绩;职场里,把“对手”变成“队友”,比把“队友”变成“对手”更有格局。
【原文】吕夷简
西鄙用兵,大将刘平战死。议者以朝廷委宦者监军,主帅节制有不得专者,故平失利。诏诛监军黄德和。或请罢诸帅监军,仁宗以问吕夷简。夷简对曰:“不必罢,但择谨厚者为之。”仁宗委夷简择之,对曰:“臣待罪宰相,不当与中贵私交,何由知其贤否?愿诏都知、押班,但举有不称者,与同罪。”仁宗从之。翼日,都知叩头乞罢诸监军宦官。士大夫嘉夷简有谋。
评:杀一监军,他监军故在也。自我罢之,异日有失事,彼借为口实,不若使自请罢之为便。文穆称其有宰相才,良然。惜其有才而无度,如忌富弼,忌李迪,皆中之以小人之智,方之古大臣,邈矣!
李迪与夷简同相,迪尝有所规画,吕觉其胜。或告曰:“李子柬之虑事,过于其父。”夷简因语迪曰:“公子柬之才可大用。”边批:奸!即奏除两浙提刑。迪父子皆喜。迪既失柬,事多遗忘,因免去,方知为吕所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