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搞合作别站队”,用“促和解”比“二选一”更稳妥
元昊(西夏君主)已经向宋朝称臣,但他和契丹(辽国)产生了矛盾,于是来向宋朝请求,希望宋朝断绝给契丹的封号(以此拉拢宋朝共同对抗契丹)。
当时担任知谏院的张方平说:“为了拉拢刚归附的西夏这股小势力,而失去长期和平的强敌契丹,这不是明智的计策。应该给元昊下一道诏书,让他慎重考虑局势——只要他和契丹的矛盾早上消除,朝廷给西夏的封册晚上就能送达。这样一来,对西边的西夏、北边的契丹都能妥善应对,是两头得利的办法!”
朝廷当时采纳了他的计谋。
不被短期利益绑住,在两大势力间留缓冲,比“选边站”高明太多!
要是答应元昊的请求,断了契丹的封号,必然会得罪契丹,破坏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要是直接拒绝元昊,又可能让刚归附的西夏心生不满,再次反叛。张方平的办法绕开了“二选一”的陷阱——既没明确拒绝元昊,给了他缓和与契丹关系的动力;又没得罪契丹,保住了宋辽的和平。这种“不选边、留余地”的邦交思路,既稳住了新归附的势力,又没失去旧盟友,尽显长远眼光。
张方平的智慧,在于看透“邦交的核心是‘平衡’,不是‘绑定’”:宋朝的目标是同时稳住西夏和契丹,而不是跟其中一方绑定对抗另一方。用“矛盾消除就给封册”的条件,倒逼元昊主动缓和与契丹的关系,既达成了宋朝的目标,又没让自己陷入冲突。很多时候,面对多方合作或矛盾,别轻易“选边站”,而是想办法促进各方和解,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管理智慧】
一、张方平的“平衡逻辑”:不做二选一,让矛盾方自己“解套”
张方平不帮元昊怼契丹,也不帮契丹压元昊,核心是算透了“多方关系的死穴——硬站队必丢一边,让矛盾方自解才是稳招”。当时宋朝的处境很微妙:
-帮元昊绝契丹,等于撕毁和契丹的长期和约,边境大概率又要打仗,刚归附的元昊还未必真能帮上忙;
-帮契丹拒元昊,等于逼刚归顺的元昊反水,刚稳定的西北边境又会乱,等于白忙活一场;
而让元昊“先解决和契丹的矛盾,再给封册”,相当于把“站队压力”扔回给元昊——你想拿宋朝的好处,就得先处理好自己的邻里矛盾,宋朝不做你的“枪”,也不做契丹的“敌”,只做“看结果给好处”的中立方。
这就像“朋友A刚跟你走近,就让你跟多年好友b断交”,聪明的做法不是选A或b,而是说“你俩先把误会解开,我不掺和,但咱们的关系该咋处还咋处”——既不得罪人,又能守住自己的社交圈。放到现代场景(企业合作、社区关系、职场人际),这个逻辑就是“遇到‘拉你站队’的请求,别急着二选一,先让对方自己解决核心矛盾,再谈合作\/支持,才不会押错宝、树强敌”。
当代案例1:电商平台不帮新品牌怼老盟友,让矛盾自解,两边都稳住
某电商平台刚签下一个热门新品牌A,A就提要求:“平台得把跟我们竞品的老品牌b下架,不然我们就去别家平台!” 老品牌b是平台合作5年的核心商家,占平台同类目30%的销量,要是下架b,不仅会损失大量营收,还会让其他老商家觉得“平台靠不住”;要是不下架,新品牌A可能真的跑了,错失流量机会。
平台运营总监学张方平的思路,没急着答应或拒绝,反而找A品牌负责人谈:“我们特别重视和你的合作,但b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直接下架不符合我们‘公平竞争’的规则。不如这样:你们先通过产品差异化、营销活动跟b良性竞争,要是3个月内你们的销量能冲进类目top3,我们可以给你们更多首页资源位,甚至帮你们做专属促销;但要是你们只想靠‘逼平台下架竞品’来赢,那我们也没法支持——毕竟好品牌得靠实力说话,不是靠逼平台站队。”
A品牌一听,知道“逼平台没用,只能靠自己”,转头就加大产品研发和营销投入,跟b展开良性竞争;b品牌也因为有了竞争压力,反而优化了服务和价格,平台类目整体销量还涨了15%。要是当时平台硬选A,丢了b,不仅营收下滑,还会被老商家集体吐槽;硬选b,丢了A,又会错失新流量——“让矛盾方自解”,反而让三方都受益。
当代案例2:社区不帮新商户挤老商户,让双方共赢,氛围更和谐
某社区新开了一家连锁水果店c,刚开业就找居委会投诉:“老水果店d总在门口拉客,还说我们的水果不新鲜,影响我们生意,你们得管管,最好让d搬走!” 老水果店d在社区开了8年,很多老人都认他家,要是让d搬走,老人肯定有意见;要是不管c,c可能会撤店,社区居民又少了个买水果的选择。
社区主任学张方平的平衡术,没急着批评d,也没要求c忍,反而组织两家店主开会:“咱们社区就这么多居民,不是你挤我、我挤你的零和游戏。不如这样:d店可以主打‘平价日常水果’,照顾老人需求;c店可以主打‘进口水果和果切’,满足年轻人需求,咱们居委会还能帮你们一起搞‘社区水果节’,两家一起做活动,比如‘买进口水果送日常水果优惠券’,互相引流——你们俩要是能合作,生意肯定比互相挤兑好。”
两家店主一听,觉得有道理,当场就同意了。后来社区水果节办得特别成功,d店的老人客户偶尔会买c店的果切,c店的年轻客户也会在d店买日常水果,两家不仅没再吵架,还成了朋友。要是当时社区硬帮c挤d,老人会怨;硬帮d压c,c会撤——“不站队、促共赢”,反而让社区更和谐。
二、对比“硬站队的坑”:张方平的“不押宝”,避开了“一损俱损”的死局
要是宋朝没听张方平的,真帮元昊绝了契丹封,大概率会踩两个大坑:
1.契丹震怒,边境开战——契丹是当时的“硬茬”,军事实力强,宋朝刚跟元昊打完仗,根本没精力再跟契丹打,最后只会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2.元昊得寸进尺——元昊见宋朝这么“好拿捏”,以后肯定会提更多过分要求,比如要更多土地、更多岁币,宋朝要是不答应,元昊照样会反水,等于“为了一个白眼狼,丢了一个老盟友”。
现在很多人处理多方关系,也爱犯“硬站队”的错:
-某职场新人,刚跟部门主管走近,就听主管吐槽另一个经理“能力差”,新人立马跟着骂,结果后来主管和经理和好了,新人反而被经理处处针对;要是学张方平,不掺和吐槽,只专注自己的工作,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某家长,孩子刚跟班里的新同学A玩,A就说“别跟b玩,b小气”,家长就不让孩子跟b玩,结果后来A转学了,孩子在班里没了朋友,还被其他同学说“爱站队”;要是学张方平,让孩子自己判断“跟谁玩舒服”,也不会让孩子陷入孤立。
三、核心启示:遇到“拉站队”请求,记住张方平的2个“不犯傻”
1.不犯“二选一的傻”:别一遇到“拉你站队”,就急着选A或选b,先想“两边的价值的是什么”——张方平没丢契丹(长期和平价值),也没丢元昊(新归附稳定价值),你也别丢“老盟友\/老客户\/老朋友”的长期价值,去换“新伙伴”的短期利益,大多时候会亏。
2.不犯“当枪使的傻”:别被“拉站队”的人当枪用,先想“矛盾的核心是谁的事”——元昊和契丹的矛盾是他们自己的事,A和b的竞争是他们自己的事,你没必要替别人扛矛盾、树敌人,让对方自己解决核心问题,你再根据结果给支持,才是最稳的。
【原文】张方平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封。知谏院张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于西、北为两得矣!”时用其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