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逊:“执行别死板”,找“灵活方案”比“机械办事”更利民
宋朝初年,朝廷下令让各路州军新建“天庆观”,还专门设有“圣祖殿”。张文懿公(张士逊)当时担任广东路都漕,向朝廷上奏请求:“我管辖的地区百姓都很穷困,恳请允许用当地最好的律宗寺院改建天庆观。”
朝廷下诏批准了他的请求,还按照他的建议下令各路:让监司和地方长官亲自挑选适合改建成天庆观的寺院,直接更改匾额即可,不许借改建的名义额外生事、骚扰百姓。
冯梦龙点评:只是换个思路“旧院改造”,却给百姓省了大麻烦,对国家也更有利!
原本新建天庆观,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本就穷困,只会雪上加霜。张士逊把“新建”改成“改建”,既满足了朝廷设天庆观的要求,又不用让百姓额外出钱出力。这一转变,不仅帮百姓减轻了负担,还避免了地方官借“新建”之名敛财生事,对民生和国家治理都是大好事。这种“不搞形式主义、优先替百姓着想”的做法,比盲目执行命令高明太多。
张士逊的智慧,在于看透“朝廷要的是‘有天庆观’,不是‘必须新建天庆观’”:不机械照搬“新建”要求,而是结合当地“百姓穷、有旧院”的实际情况,用改建的方式达成目标。很多时候,执行任务别被固定要求捆住,多想想“有没有更省劲、更利民的办法”,灵活调整方案,才能既完成任务,又不造成额外负担。
【管理智慧】
一、张士逊的“不折腾逻辑”:不硬建、用旧改,把钱花在刀刃上
张士逊不跟风“新建”,反而选“旧改”,核心是算透了“民生的底线——百姓穷,经不起折腾”。当时广东本就贫困,要是按朝廷原命令“新建”,无非两种结果:要么强行向百姓收税凑钱,要么抓壮丁当苦力,不管哪种,都会让百姓雪上加霜;而“改旧律院”,等于“盘活现有资源”——不用新占地、不用新花钱、不用折腾人,只换个牌子、稍作修整,就完成了朝廷任务,还没让百姓遭罪。
放到现代场景(政府建公共设施、企业搞场地改造、社区添服务点),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要办事但资源有限\/怕折腾人’的情况,别先想‘拆了重建、全新打造’,先看‘有没有现成的能改’——旧改既省成本,又不折腾人,还能快速落地,比硬建靠谱多了”。
当代案例1:社区要建“老年活动中心”,不拆旧车棚,改改就用,省了钱还不扰民
某老社区想给老人建个“活动中心”,一开始有人提议“把小区里的小花园拆了,新建一栋小平房”,结果老人们都反对:“花园是我们散步的地方,拆了就没地去了!” 而且新建得花几十万,社区财政也紧张。
社区主任学张士逊的“旧改”思路,发现小区里有个“废弃的旧车棚”——以前是放自行车的,后来大家都开车,车棚就空了,还挺宽敞。于是主任拍板:“不拆花园了,把旧车棚改了!” 花了几万块,把车棚刷了墙、装了窗户、摆上桌椅和棋牌,还加了个小书架,一个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就成了。
老人们特别高兴:“不用拆花园,还多了个打牌看书的地方,真好!” 要是当时硬拆花园新建,不仅会惹老人生气,还得花更多钱,说不定半年都建不好——旧改一下,既省了钱,又没扰民,还快速解决了问题。
当代案例2:学校要建“图书馆”,不用盖新楼,改旧教学楼,半年就落地
某乡镇中学想建个图书馆,一开始计划“在操场边盖一栋新楼”,结果一算账,盖楼得花上百万,学校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而且盖楼得一年多,学生们等不及。
校长琢磨了一阵,发现学校有栋“旧教学楼”——因为学生变少,早就空了两层,房间宽敞、采光也好。于是校长决定:“不盖新楼了,把旧教学楼的两层改造成图书馆!” 花了十几万,把旧教室刷了漆、装了书架和灯光,还买了几千本书,半年就改造完成。
学生们终于有了图书馆,老师也说:“比盖新楼省太多了,还快,没耽误学生用!” 要是当时硬盖新楼,不仅钱不够,还得让学生们挤在其他教室上课,反而影响学习——旧改一下,钱省了,事也成了,还没折腾师生。
二、对比“硬建的坑”:张士逊的“旧改”,避开了“劳民伤财”的大麻烦
要是张士逊没提“旧改”,跟着其他路一起“硬建天庆观”,大概率会出两个大问题:一是广东百姓“被摊派、被抓壮丁”,日子更苦,甚至可能引发不满;二是朝廷拨的钱不够,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苛扣其他经费、甚至贪墨”,最后观没建好,还闹得民怨沸腾。
现在很多地方也犯过“硬建”的错:比如某县城想搞“文化广场”,把老城区的一片旧民居拆了,结果拆的时候闹了不少矛盾,建广场又超了预算,最后广场只建了一半,烂尾在那,既浪费了钱,又得罪了百姓——要是当时选“旧改”,比如把县城里废弃的旧厂房改造成广场,根本不会这么折腾。
三、评注的“核心透悟”:旧改不是“凑活”,是“顾大局的智慧”
评注里冯梦龙说“一转移间,所造福于民多,所造福于国更多”——张士逊的“旧改”,看似只是“换了个地方建观”,实则是“既让朝廷满意(完成了建观任务),又让百姓受益(没被折腾),还让国家省钱(不用额外拨款)”,一举三得。
这放现代就是“旧改的本质:不是‘凑活办事’,是‘用最小的代价办最大的事’”。比如社区改旧车棚当活动中心,不是“没钱只能凑活”,而是“不想折腾人、不想浪费资源”;学校改旧教学楼当图书馆,不是“没能力盖新楼”,而是“想让学生尽快用上、不浪费现有资源”——这种“顾大局、不折腾”的智慧,比“追求全新、追求面子”更重要。
四、核心启示:要办事又怕折腾人,记住张士逊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建硬拆”的傻:别一想到“办事”就先想“拆了重建、全新打造”,先盘点“有没有现成的能改”——旧车棚、旧教室、旧厂房,稍微改改就能用,既省成本,又不折腾人;
2.不犯“只顾任务不顾人”的傻:别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追求表面好看”,就不管百姓\/员工\/师生的感受——张士逊要是硬建,虽然也能完成朝廷任务,但会苦了广东百姓;办事要先想“会不会折腾人”,再想“怎么干”,才是真的会办事。
【原文】张士逊
宋初,令诸路州军创“天庆观”,别号“圣祖殿”。张文懿公时为广东路都漕,请曰:“臣所部皆穷困,乞以最上律院改充。”诏许之。仍照诸路委监司守臣,亲择堪为天庆寺院,改额为之,不得因而生事。
评:一转移间,所造福于民多,所造福于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