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宁:古代“识才反套路达人”,书面评语真不靠谱
太子太保胡世宁是仁和人,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管着朝廷官员考察的事儿。正好到了官员考核期,有大臣提议“禁止官员私下见面沟通”,怕有人走关系、搞小动作。
胡世宁直接反对:“我的官职本来就是‘考察’为名,要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能力行不行,不跟他当面见、听他说话,怎么能摸清他的心思正不正、本事够不够?要是把官员之间的私下接触全禁了,只靠一张书面考核表来判断,那评语里的好坏全是虚的,想选出真正的人才,根本不可能!”
皇上觉得他说得对,就没禁“私谒”——胡世宁这波没跟着“防内耗”的大流走,反而抓住了“识才的核心”:纸面信息永远不如当面接触来得真实。
冯梦龙点评:防“歪门邪道”,别忘招“真才实干”。虽说公孙弘是个为了迎合权贵、歪曲学问的人,但好歹还会开个东阁专门招揽贤人。现在有些人倒好,对防备“搞小动作”的奸人抓得比谁都紧,可在招揽真正的贤才上却一点不上心。结果真到要办事的时候,就天天感叹“没靠谱的人可用”,这不就是自己顾此失彼嘛!
【管理智慧】
一、胡世宁的“反常规识才观”:不是要“防私”,是要“防‘纸上识人’的坑”
胡世宁反对“禁私谒”,不是鼓励走关系,而是戳破了“靠书面材料识人的漏洞”。他的逻辑拆开来,放到现在的职场招聘、人才考核里,照样戳中痛点:
1.“看貌听言”才是识“心”的钥匙
光看“考核表写‘责任心强’”“简历写‘沟通能力好’”没用,得当面聊——看他说话有没有逻辑,面对问题时的反应够不够稳,甚至肢体语言里藏的态度(比如是不是敷衍、有没有耐心),这些都是纸面信息给不了的;
2.书面评语最容易“失真”
要么是“老好人式评价”——谁都不得罪,只写优点不写缺点;要么是“数据式偷懒”——只列“完成xx任务”,不提“怎么完成的、有没有后遗症”。靠这些判断人,要么招错人,要么漏了真人才;
3.“私谒”不是“走关系”,是“深度了解”
官员私下见面,可能是聊工作里的难题、分享做事的思路,这反而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就像现在同事私下聊项目,比在会议上的“官方发言”更能暴露真实水平——禁了这种接触,反而断了识人的路。
二、当代“胡世宁式识才”案例:职场里,“当面聊”比“纸面评”靠谱10倍
胡世宁的道理,现在很多聪明的公司早就用在招聘和考核上了——不迷信简历和考核表,反而靠“多轮面谈+场景测试”抓准人,避开“纸面人才”的坑。
案例:互联网公司招产品经理,靠“当面聊+模拟项目”避开“简历大神”
某互联网公司之前招产品经理,只看“985学历+大厂经历”和笔试成绩,招了个简历超漂亮的名校生。结果这人入职后,跟开发团队沟通时只会说“按我写的需求来”,听不懂技术术语,也不会协调矛盾,项目卡了两个月没推进。
后来公司改了规矩:必须加3轮“场景面谈”——比如让候选人当场分析“某App的功能痛点”,模拟“跟开发吵起来怎么解决”,甚至拉上真实开发一起聊。后来招到的人,虽然简历没那么“亮眼”,但当面聊时思路清晰、会换位思考,很快就把项目推进下去了——这就是胡世宁说的“看貌听言识才”,比简历靠谱多了。
三、评注的警示:别因“防私”堵了“识贤路”,现在职场也有这坑
评注里冯梦龙说“现在的人总想着防私下搞小动作,却忘了怎么找人才,所以遇事才缺人”——这话放到现在的职场,简直是精准吐槽。很多公司为了“防拉帮结派”“防走关系”,搞出各种“禁私”规定,结果反而把“识才的路”堵死了。
当代反面案例:公司“禁私下交流”,反而缺人又低效
某传统公司怕员工“私下搞小团体”,规定“禁止跨部门员工私下聚餐”“非工作时间不准聊工作”,甚至监控员工微信聊天记录。
结果呢?跨部门协作时,没人愿意主动沟通——毕竟“私下聊怕被抓”,开会时又只说官方话,项目推进慢得要死;有人知道外面有合适的人才,也不愿意推荐——怕被说“走关系”;最后公司缺人缺得厉害,还总抱怨“招不到能干的”——这就是把“防私”搞过了头,忘了“私下交流也是识才、荐才的渠道”,跟胡世宁反对的“禁私谒”一模一样。
四、核心启示:识才、用人,别丢了“当面接触”这个根本
不管是古代考察官员,还是现在职场招贤、考核,胡世宁的道理都没过期:
1.招聘别迷信“纸面信息”:简历、笔试只是敲门砖,多搞几轮“当面聊+场景测试”,看他的真实反应比啥都强;
2.考核别只看“数据\/评语”:业绩、KpI之外,多跟他的同事、客户、下属聊聊,了解他的真实做事风格,才不会被“表面功夫”骗了;
3.别因“防小错”堵了“大机会”:防走关系没错,但别把“正常的私下沟通”全禁了——员工之间的私下交流、推荐,往往能挖出隐藏的人才,比靠招聘网站大海捞针管用多了。
【原文】胡世宁
少保胡世宁(注:仁和人)。为左都御史,掌院事。时当考察,执政请禁私谒。公言:臣官以察为名。人非接其貌、听其言,无以察其心之邪正、才之短长。若屏绝士夫,徒按考语,则毁誉失真,而求激扬之,难当矣。上是其言,不禁。
(评:公孙弘曲学阿世,然犹能开东阁以招贤人。今世密于防好,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