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公:不“为虚名做事”,才不会“自己打脸”
王云凤要去陕西担任提学,负责整顿当地学风和纲纪。台长汪公对他说:“你去那边主持工作,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别忙着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禁止僧道活动。”
王云凤纳闷:“这正是我们该做的事啊,您为什么这么说?”汪公解释:“要是你真能看清这件事的本质、确定这么做没错,那当然可以;但如果只是没看透,单纯为了博‘整顿风气’的名声才这么干,以后你家里妻妾子女生病,免不了要去祠堂祈祷,到时候一祈祷,之前的行为就会被天下人笑话了!”王云凤听完,特别佩服汪公的考虑。
这件事是文衡山(文徵明)说的,可惜没记下汪公的全名。
冯梦龙点评:“做实事”和“慕虚名”,差在“见得真确”
能看透事情本质再行动,靠的是真学问、真认知,就像狄仁杰那样(他毁祠禁道都是基于实际需求,而非虚名)。而只靠“慕名跟风”做事的人,没有不变卦的。做官的人一举一动,都该举一反三、自我反省——别为了表面名声,做自己都没法长期坚持的事。
汪公的智慧,在于提醒王云凤“别冲动跟风”:整顿淫祠看似是“正事”,但如果动机是“慕虚名”,而非“真需求”,一旦遇到自家需要祈祷的情况,就会陷入“言行不一”的尴尬。做事的关键不是“看起来对不对”,而是“自己能不能一直认、一直做”,避免为了名声留下后患。
【管理智慧】
一、汪公的“劝诫逻辑”:不是反对做事,是怕“为虚名冲动,日后塌人设”
汪公不让拆庙禁僧道,绝不是“纵容迷信”,而是算透了“人容易犯‘为虚名硬撑,最后打脸’的错”——很多事看似是“正事”,但如果不是真的想明白、有定力,只是为了“博名声”“立人设”去做,一旦遇到自己的难处(比如家人生病求平安),就会忍不住打破自己立的规矩,反而从“正义者”变成“被笑话的 hypocrite(伪君子)”,连之前的公信力都赔进去。
放到现代,这逻辑就是“别为了虚名瞎立flag、搞冲动改革,不然遇到特殊情况,自己先破了规矩,反而丢了信誉”——不管是职场管理,还是个人行为,“为虚名硬撑”的结局,多半是“人设崩塌”。
1.“虚名驱动的行动,早晚会露馅”
汪公怕王云凤“为了‘整顿风气’的名声拆庙,日后家人病了又去求庙”,本质是怕“行动和初心脱节”。就像职场里,新上任的张主管为了“立严管人设”,一上来就喊“全部门绝不加班,谁加班谁就是效率低”,结果月底项目赶工,他自己先带头加到半夜,员工私下吐槽:“之前说不加班的是他,现在加班最狠的也是他,这不纯纯打脸吗?” 最后张主管的“严管人设”没立住,反而落了个“说话不算数”的名声。
2.“真做事靠定力,不是靠虚名撑”
汪公觉得,真要管“淫祠”,得先想明白“为什么管、怎么管、遇到例外情况怎么办”,而不是“先干了再说,博个好名声”。就像有人真要搞环保,会先规划“怎么减少一次性用品,遇到紧急情况(比如急救)怎么灵活处理”,而不是为了人设喊“绝不碰一次性用品”,结果出差忘带水杯,还是买了瓶装水,被人拍下来骂“假环保”。
二、当代“汪公式避坑”案例:不冲动立人设,才不会日后打脸
职场和生活里,很多人因为“为虚名冲动做事”,最后落得“人设崩塌”,而聪明的人会像汪公提醒的那样“想透再做”,避开打脸坑。
案例1:运营经理不冲动“禁外卖”,先搞“健康餐方案”,避免自己破规矩
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经理小李,看到“员工吃外卖太多,影响健康”,想推动“办公室禁外卖”,还想靠这事博个“关爱员工”的名声。但他想起汪公的话,没急着下规定,反而先调研:员工为啥吃外卖?因为公司食堂菜不好、周边没好馆子。
于是他没禁外卖,反而做了两件事:一是跟行政部申请,升级食堂菜品,增加轻食、沙拉;二是跟周边几家健康餐厅合作,推出“公司专属健康套餐”,比外卖还便宜。结果员工点外卖的少了,没人抱怨;要是他当初冲动禁外卖,自己加班饿了也得偷偷点,反而会被员工说“只许州官放火”。小李说:“幸好没为了名声硬禁,不然肯定得打脸。”
案例2:网红不立“绝不带货低价品”人设,如实选品,避免口碑翻车
有个生活类网红小苏,粉丝劝她“立个‘只带高端好物’的人设,显得有格调”,小苏却没答应:“我要是说‘绝不带低价品’,万一遇到真的好用又便宜的东西(比如平价母婴用品),不带可惜;带了又打脸,不如如实选品,好东西不管贵贱都推,反而踏实。”
后来她带了一款9.9元的纯棉袜子,粉丝反馈“质量好、性价比高”,反而涨了一波粉;而另一个网红立了“只带千元以上好物”的人设,结果为了赚钱偷偷带低价劣质化妆品,被粉丝扒出来,口碑直接崩了——这和汪公劝王云凤的逻辑一样:不为虚名硬设“绝对化规矩”,反而能灵活应对,不会自己打自己脸。
三、反面案例:为虚名冲动做事,最后人设崩塌
很多人没听“汪公式提醒”,为了虚名冲动立flag,最后把自己坑了:
某公司hR小王,为了“立公平人设”,公开说“招聘绝不看学历,只看能力”,结果面试时,看到一个“专科毕业”的候选人,虽然能力符合,但小王怕“招专科生被领导说”,还是刷掉了。后来这事被候选人曝光,网友吐槽“说不看学历,结果还是看了,虚伪”,小王不仅丢了“公平人设”,还被公司批评“说话不严谨”——这就是“慕名为之”的下场:没真做到,却先把话说满,最后只能打脸。
四、核心启示:做事别犯“两个冲动”,学汪公“想透再动”
汪公的智慧,说到底是“别让虚名绑架行动,先想透‘能不能一直做到’,再决定‘要不要做’”。不管是职场管理、个人人设,还是日常做事,记住这两点,能少踩“打脸坑”:
1.不犯“为虚名立绝对化规矩”的傻:别轻易说“我绝不xx”“我一定xx”,尤其是为了名声这么说。比如别为了“严管人设”说“绝不加班”,别为了“环保人设”说“绝不碰一次性用品”——留一点灵活空间,真遇到特殊情况,才不会自己打脸。
2.不犯“没调研就冲动做事”的傻:想做“正事”前,先想“为什么做、怎么做、遇到问题怎么办”。比如想整顿团队风气,先调研“风气差的原因”;想推动改革,先问“大家的需求是什么”——想透了再做,才不是“慕名冲动”,就算遇到问题,也能合理解决,不会慌了手脚。
五、评注的“扎心点”:真做事靠“定力”,不是靠“虚名”
评注里说“见得真确出自学问,慕名者未有不变”,意思是“真能把事做到底的,是因为想透了、有学问有定力;为虚名做事的,早晚会变卦”。就像狄仁杰(狄梁公)管闲事,是真明白“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所以不会日后打脸;而那些为了名声做事的,遇到自己的难处,肯定会先破了自己的规矩。
职场里也一样:真为员工好的主管,不会为了“关爱人设”瞎禁外卖,而是会解决“员工吃饭难”的根本问题;真搞环保的人,不会为了人设硬扛,而是会找到“既环保又方便”的折中方案——这才是“见得真确”,不会被虚名绑架。
【原文】汪公
王云凤出为陕西提学,台长汪公谓之曰:“君出振风纪,但尽分内事,勿毁淫祠、禁僧道。”云凤曰:“此正我辈事,公何以云然?”公曰:“君见得真确则可,见之不真,而一时慕名为之,他日妻妾子女有疾,不得不祷祠,一祷祠则传笑四方矣!”云凤叹服。此文衡山说,恨汪公失其名。
评:见得真确,出自学问,狄梁公是也。慕名者未有不变,仕人举动,当推类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