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封山,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靠山屯仿佛被包裹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白色世界里,只剩下家家户户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证明着这里的生机。繁重的劳作已然过去,屯民们进入了“猫冬”时节,修补农具、编织筐篓、围着火盆唠嗑,享受着难得的清闲。
秦建国和沈念秋住的那间原本属于屯委会的小屋,如今被他们收拾得越发温馨。炉火烧得旺旺的,炕头热乎乎的。两人结婚已近半年,平日里忙于屯务,奔波劳碌,虽是夫妻,却少有真正静下来享受二人世界的时候。如今冬闲,倒像是补上了迟来的蜜月。
然而,长辈的关怀总是无微不至,尤其是在传宗接代这件事上。老支书赵大山,如今是真把秦建国和沈念秋当自家孩子看待。这天傍晚,他揣着一小袋自己舍不得抽的好烟叶,溜达着来到了秦建国家。
屋里暖意融融,沈念秋正就着油灯的光亮缝补一件旧衣裳,秦建国则在炉子边擦拭着那几把立功不少的手弩。见老支书来了,两人连忙起身让座。
赵大山盘腿上炕,接过沈念秋递过来的热水碗,嘬了一口,目光在两人脸上扫了扫,最后落在沈念秋依旧平坦的小腹上,轻轻咳嗽了一声。
“建国,念秋啊,”他开口,语气带着长辈特有的关切和一点不易察觉的急切,“这眼瞅着入冬也有些日子了,屯子里也没啥大事了。你俩……这都成家小半年了,咋还没点动静呢?”
秦建国和沈念秋对视一眼,都有些不好意思。秦建国挠了挠头:“老支书,我们……我们之前一直忙,也没顾上想这个。”
沈念秋脸颊微红,低声道:“而且,我们俩都是知青,在这边也没什么根基,怕……”
“怕啥?”赵大山打断她,语气笃定,“怕生了娃没地方养?还是怕耽误了屯子里的事?你们把心放回肚子里!咱靠山屯就是你们的根!你俩为屯子做了多少,大伙儿都记着呢!谁家婆娘生孩子,左邻右舍不帮衬着?再说了,”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慈祥又带着点狡黠的笑容:“俺还等着抱孙子呢!你们要是生了娃,俺这当爷爷的,还能亏待了他?到时候,虎子家、猛子家,谁家小子闺女不都得围着转?咱屯子未来的希望,就在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身上啊!”
这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又带着山里人朴实的期望。秦建国和沈念秋心里都暖烘烘的。其实,经过这大半年的风雨与共,他们早已将靠山屯视作了自己的家,也并非不想要一个爱情的结晶。只是之前生存压力太大,无暇他顾。如今被老支书这么一点破,那份潜藏在心底的渴望,也悄然萌动起来。
“老支书,我们……会考虑的。”秦建国看了一眼沈念秋,见她微微点头,便郑重地对赵大山说道。
赵大山这才满意地笑了,又闲聊几句,叮嘱他们注意身体,这才揣着烟袋,心满意足地走了。
送走老支书,屋里恢复了安静。炉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两人若有所思的脸庞。
“念秋,你觉得呢?”秦建国轻声问。
沈念秋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温柔而坚定的光芒:“建国,老支书说得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是该要个孩子了。不过……”她顿了顿,理性的一面又占了上风,“眼下虽然是冬闲,但屯子的安全不能松懈。我担心……”
她的担心不无道理。虽然靠山屯如今兵强马壮,名声在外,但正如秦建国之前分析的,这年月,人为了一口吃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大雪封山,看似安全,却也可能是某些人铤而走险的掩护。屯子里储备的粮食和肉食,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足以让饿红了眼的人疯狂。
“安全是头等大事。”秦建国神色也严肃起来,“这事儿,必须安排妥当,我们才能安心。”
第二天,秦建国和赵大山、猛子、虎子等人再次碰头。除了商量秦建国和沈念秋的“家事”(主要是赵大山乐呵呵地催促),重点便是冬日的安全防护。
“咱们不能因为下了雪就麻痹大意。”秦建国指着简陋的屯子地图,“巡逻必须坚持,尤其是晚上。范围可以缩小到屯子周边,但要增加频次和暗哨。”
猛子点头:“没问题,狩猎队的人轮流来,对山里熟悉,眼神也好使。”
虎子补充道:“屯子周围的雪地里,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报警机关,比如拉上细绳挂铃铛,或者挖几个伪装的雪坑。不用伤人,能示警就行。”
赵大山对年轻人的想法表示支持,但他想得更深一层:“光是防外面还不够。咱屯子里,也得把人心拢住了,不能出内鬼。”
他提到,屯子里有几户人家,或是外来迁入的,或是平日里就比较懒散、心思活络的,虽然大面上跟着集体走,但难保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不动歪心思。
“这事儿,不能硬来,得讲究方法。”赵大山眯着眼,老谋深算的样子又回来了,“得让他们自己觉得,跟着集体走,比动歪心思强百倍。”
几天后,一场由老支书主持的“冬储验收暨表彰大会”在屯委会的大屋里召开了。几乎全屯的当家人都来了,屋里挤得满满登登,热气腾腾。
赵大山先是红光满面地总结了今年冬储的巨大成果,着重表扬了以秦建国、沈念秋为首的知青的突出贡献,以及猛子、虎子等狩猎队、采集队队员的勇敢付出,还有全体屯民的辛勤劳动。他没有空口白话,而是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会计拿着账本,公开宣读了截至目前屯集体储备的粮食、肉干、干果、柴火的具体数量(当然是经过“处理”的数字,比实际略少,但依旧惊人)。
听着那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看着老支书脸上自豪的笑容,底下坐着的屯民们,尤其是那些平日里踏实肯干的,个个与有荣焉,腰杆挺得笔直。
接着,赵大山话锋一转,开始“分红”。不是分粮食肉食,而是分“福利”。他宣布,从明天开始,屯集体每天提供一顿“加餐”,用集体储备的肉干、鱼干和粮食,熬制大锅的肉粥或者菜肉糊糊,按户免费发放,持续到开春!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优先保证!
这一下,会场彻底沸腾了!这意味着,整个冬天,家家户户都能省下不少口粮,还能经常沾到荤腥!对于那几户心思浮动的人家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自己偷偷摸摸能弄到多少?哪比得上这安安稳稳、天天有的集体福利?
随后,赵大山又宣布了轮流巡逻的任务安排和相应的“工分”补贴,以及举报可疑情况(无论是屯外还是屯内)的奖励措施。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咱们靠山屯,能有今天,靠的是啥?是团结!是规矩!谁要是坏了规矩,想吃独食,或者胳膊肘往外拐,那就是跟全屯子老少爷们过不去!到时候,别说这大锅饭没他的份,咱靠山屯也容不下这号人!”
软硬兼施,恩威并济。一番操作下来,屯子里那点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被悄然化解于无形。那几户人家,此刻心里盘算的,再也不是怎么偷摸弄点好处,而是怎么好好表现,保住这来之不易的集体福利。
秦建国和沈念秋在台下看着,心中对老支书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不仅仅是管理,更是凝聚人心的艺术。
夜幕降临,巡逻的队伍拿着猎叉、带着狗,开始沿着屯子边缘巡视,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屯子里,家家户户窗口透出温暖的灯光,空气中飘荡着集体大锅饭的香气,混合着柴火的气息,构成一幅安定祥和的画卷。
回到温暖的小屋,秦建国握着沈念秋的手,感觉前所未有的安心。外有铜墙铁壁的防护,内有凝聚一心的乡亲,他们可以真正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念秋,”秦建国轻声说,“等开了春,天气暖和了,咱们就要个孩子吧。”
沈念秋依偎在他怀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轻轻“嗯”了一声。
窗外,雪花依旧静静地飘落,守护着这个在寒冬中愈发坚韧、温暖、充满希望的靠山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