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那头,苍老而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林舟”两个字之后,停顿了片刻。
这片刻的沉默,比任何急切的追问都更有分量。京城,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的顶楼办公室里,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他就是陈敬年,国内经济学界的泰斗,也是林舟的博士生导师。
陈敬年院士放下了手中的钢笔,身体微微后靠,靠在积淀了岁月痕迹的皮质座椅上。他没有问“出了什么事”,而是换了一个更具深意的问题:“是遇到解不开的题了?”
在他眼中,林舟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一个在数据和模型的世界里近乎偏执的探索者。他的人生,似乎就是由一道道待解的题目构成的。
林舟握着手机,办公室里李瑞他们讨论谈判策略的嘈杂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平稳的心跳,和电话那头,老师翻动纸页的细微声响。
“老师,不是题,是有人想把一道已经解开的题,重新变成一道无解的题。”林舟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异常清晰。
他没有诉苦,没有告急,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哦?”陈敬年从鼻腔里发出一个淡淡的音节,他摘下老花镜,用绒布不紧不慢地擦拭着,“是说你那篇毕业论文?”
林舟并不意外老师能一语中的。当年那场答辩会的风波,陈敬年是顶在最前面的那个人。
“是。我得到一些消息,有人准备拿它做文章,攻击我的学术声誉,时间点,应该就在最近。”林舟的目光投向窗外,省城的天际线在暮色中显得有些模糊,“目的不在学术,在别处。”
他不能说出沙盘,只能用“得到一些消息”来解释自己的未卜先知。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陈敬年将擦拭干净的眼镜重新戴上,目光落在书架上一排排厚重的典籍上。他带过的学生,遍布政商学三界,他太清楚“别处”这两个字,在林舟如今的位置上,意味着什么。
“他们想说你数据造假?”陈敬年的声音冷了几分。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指控。”林舟回答。
“那你自己呢?你当年交给我的那些原始数据、演算手稿,还在吗?”
“都在。”林舟说,“一个字节都不少。所有的推演逻辑,每一个模型的构建步骤,我也都记得。”
“好。”陈敬年的声音恢复了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学者特有的兴奋感,仿佛这不是一场危机,而是一次有趣的学术辩论,“那你想怎么做?是等他们出招,我再替你发声澄清?还是有别的想法?”
他把选择权交给了林舟。他想看看,这个当年在学术上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在面对这种来自现实的、更肮脏的挑战时,会如何应对。
林舟等的就是这句话。
“等他们出招,我们就已经落了下风。舆论的脏水一旦泼出来,就算能洗干净,也总会留下水印。”林舟的语速不快,条理却异常分明,“老师,我不想被动澄清,我想主动反击。”
“反击?”
“对。”林舟站起身,走到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我那篇论文的核心,是‘城市经济圈跨区域资源整合与效率最优化的动态模型’。当年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模型所需要的运算量和数据维度,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所以被认为是‘空想’。”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的声音里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这几年,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突飞猛进,很多当年我只能在理论层面推导的数据,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和分析。老师,我想把当年的论文,结合这几年的现实数据,做一次全面的版本升级。”
“我准备整理一份详细的报告,包括三部分:第一,当年所有的原始数据和推演过程,用以自证清白;第二,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对模型进行复盘和验证,证明其科学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以我现在正在负责的红山县扶贫项目为例,将这个理论模型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实战应用推演,向所有人展示,这个模型不是空想,它能创造真实的价值。”
电话那头的陈敬年,呼吸声似乎都停顿了。
他被林舟这个大胆得近乎狂妄的计划,彻底镇住了。
这已经不是反击了。这是要把对方用来攻击他的那把刀,夺过来,擦亮,然后告诉所有人,这不仅不是一把凶器,还是一把能开山辟路的神兵利器。
他要把一场针对个人的构陷,变成一次展示自己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最高规格的学术路演。
“好小子……”良久,陈敬年才吐出这三个字,声音里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欣赏,“你这是要借力打力,把火引到自己身上,再用这把火,把自己炼成金身啊!”
“我需要您的帮助,老师。”林舟的语气变得恳切,“数据和报告,我来准备。但我需要一个最权威的平台来发布。我希望您能出面,召集一个国内顶尖的经济学者闭门研讨会,由我来做这次报告。我不要单方面的背书,我要让最顶尖的头脑,来公开评审我的理论。真理,不怕辩论。”
陈敬年笑了,笑声爽朗而畅快,驱散了办公室里所有的凝重。
“平台?你老师我这张老脸,还是能请得动几个人的。你放心去做,把你的东西准备好。我倒要看看,谁想动我陈敬年的学生,先得问问他自己,够不够分量!”
挂断电话,林舟感觉心中一块巨石落了地。他看了一眼不远处,李瑞正唾沫横飞地给几个年轻人讲解着什么叫“饥饿营销”,秦峰则拿着一份设计图,激动地比划着“剪纸小镇”的入口牌坊该造成什么样。
每个人都在为看得见的未来而奋斗。而他,必须为他们挡住那些看不见的暗箭。
他没有耽搁,立刻坐回电脑前。他打开了一个层层加密的硬盘,里面存放着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所有的学术资料。灰尘扑面的文件夹图标,仿佛是另一个时空的大门。
他开始工作。
整理数据,复原模型,敲击代码……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出现了残影。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只看到林舟像入了定一般,一动不动地坐在角落,屏幕上的数据流和图表飞速闪过,谁也看不懂那是什么。
李瑞中场休息,端着咖啡晃悠过来,看了一眼林舟的屏幕,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曲线。
“行啊林舟,够意思!”李瑞一拍他的肩膀,压低声音,“为了明天的谈判,连秘密武器都用上了?这是在给泡泡玛特那帮人做估值模型?够狠的,想把人家的底裤都算出来啊。”
林舟从数据海洋中抽离出来,看了他一眼,没有解释,只是笑了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没错!”李瑞被鼓舞了,又灌了一大口咖啡,转身回去继续给组员们开会,“听到没!林舟都在亲自建模了!我们更不能松懈!明天必须把那帮资本家按在地上摩擦!”
秦峰也凑过来看了一眼,然后默默地走开了。他虽然看不懂,但他能感觉到,林舟此刻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专注和气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强大。他知道,林舟在做一件大事,一件比谈判更重要的事。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只剩下林舟一人。
他像一个孤独的工匠,在寂静的深夜里,一遍遍地打磨着自己的武器。那些冰冷的数据,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它们构建起城市,连接起产业,预测着资本的流向,勾勒出经济的脉络。
这不仅仅是为了反击,更是一次对他自己能力的全面梳理和升华。
……
与此同时,省城,一间格调雅致的茶楼包厢内。
烟雾缭绕,上好的龙井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李副省长的秘书吴志刚,将一个牛皮纸袋,轻轻推到了对面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面前。
“孙记者,东西都在里面了。”吴志刚的声音很平淡,“林舟的博士论文原文,几位匿名评审专家的‘学术质疑’,还有一些……网络上搜集来的,关于他导师当年‘力排众议’的旧闻。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引导话题,你是专家。”
被称为孙记者的男人,是省内一家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部主任。他拿起纸袋掂了掂,没有打开,只是笑了笑:“吴处长放心,我们做新闻的,讲究的就是一个‘客观中立’。不过这素材确实不错,很有深度,很有挖掘的价值。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背后却可能存在学术污点,这个话题,读者爱看。”
吴志刚满意地点点头:“我们不制造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这件事,不要牵扯到任何不该牵扯的人,就事论事,只谈学术,明白吗?”
“明白,明白。”孙记者心领神会,“学术探讨嘛,言论自由。我打算先通过几个熟悉的网络大V预热一下,把水搅浑,等关注度上来了,我们再发一篇深度报道,一锤定音。”
吴志刚端起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叶,不再说话。
孙记者收起牛皮纸袋,也端起茶杯,与他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那就,预祝我们……合作愉快。”
茶楼外,夜色浓郁如墨。一场精心策划的风暴,已经完成了最后的酝酿。孙记者走出茶楼,坐进自己的车里,没有立刻离开。他从牛皮纸袋里拿出那些资料,在昏暗的车内灯光下快速翻阅着。
他的嘴角,慢慢勾起。他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网络尖兵’吗?我这里有个大料,你肯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