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风情万种的澳门,五人组乘船北上,抵达了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
这座城,嵌于碧海金沙之间,鼓浪屿的琴声日夜流淌,嘉庚风格的建筑掩映在绿树红瓦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温润的海洋气息与深厚的侨乡情怀。
此地的“能量锚点”,是它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所积淀的开放包容、恋祖爱乡的侨乡精神,以及中西文化在岛上和谐奏响的“琴键”。
然而,玉坠的警示如同海雾般悄然弥漫。
鼓浪屿上,原本悠扬的钢琴声时而变得滞涩、跑调,甚至夹杂着不和谐的杂音。
古老的侨房里,关于先辈下南洋奋斗、心系故土的故事记忆仿佛蒙上了一层尘埃,难以清晰唤起。
就连环岛路旁那片象征着归侨赤子心的“华侨旗帜”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办的学村建筑群,其蕴含的奉献精神也似乎受到了某种力量的压制,变得黯淡。
“‘虚无之潮’这次的目标,是‘纽带’。”
吴佑楠凝望着对岸的鼓浪屿,沉声道,“它想弱化厦门作为连接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母亲的情感与文化纽带,扭曲那开放包容的胸襟,让这座城市的‘琴音’失去其清越与深情。”
玉坠的指引清晰指向三处:琴岛鼓浪屿、集美学村,以及见证厦门港千年兴衰的鹭江道。
他们首先踏上鼓浪屿。
在菽庄花园的四十四桥畔,海风带来的不再是纯粹的音乐与诗意,还有一丝试图割裂岛屿与大陆历史渊源的紊乱波动。
蒋欣妍静立聆听,随即轻声哼唱起一首古老的闽南歌谣,林浩天则以玉坠能量与之呼应,将那歌声化作稳定的音波。
“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株古树,都铭记着中华的根脉,”蒋欣妍的歌声愈发清亮,“游子走得再远,乡音与故土是永远的归宿!”
玉坠光芒随着歌声流淌,抚平了音乐的滞涩,驱散了历史的尘埃,鼓浪屿的“琴音”重归和谐,更加深情地诉说着家国故事。
接着,他们来到集美学村。
穿行于独具特色的嘉庚建筑群中,那股“诚毅”精神与倾资兴学的赤子之心,是此地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这股精神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试图“稀释”和“世俗化”。
段子昊和吴佑楠站在归来堂前,引导玉坠能量,与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的宏大志愿和无数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忱产生强烈共鸣。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吴佑楠朗声道,“这学村,就是无数侨胞心系家国的丰碑!”
玉坠光芒大盛,如同聚光灯,照亮了学村的每一寸土地,让那“诚毅”精神与侨乡大爱如同灯塔,光芒穿透迷雾,变得更加耀眼夺目。
最后,他们漫步鹭江道,眺望繁忙的现代港口与对岸的鼓浪屿。
“虚无之潮”在此地的影响最为广泛,它试图让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忘记其开放的初心,变得封闭和排外。
五人将玉坠的力量与厦门自古以来的海洋文明特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勇气,以及面向世界的开阔胸襟相连接。
马云飞教授感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厦门的生命力,就在于这永不停歇的交流与融合!”
强大的共鸣能量如同潮汐,洗刷着沿岸的每一寸土地,重新坚定了这座城市作为重要纽带和开放窗口的定位。
当三处节点的能量连成一体,一股温润而坚韧的力量如同海风,涤荡了整个厦门湾。
琴音重归清越,侨乡深情更加浓郁,开放的胸怀更加博大。
鹭岛厦门,这座连接着无数游子之心的美丽城市,其独特的文明光彩在守护下愈发璀璨。
站在日光岩顶,眺望万国建筑与浩瀚大海,五人心中了然。
“守护厦门,就是守护这条跨越山海、连接游子与母亲的文明脐带。”段子昊总结道。
吴佑楠点头:“是的,这里的锚点,是情感与精神的归依。‘虚无之潮’想让它松动,但我们用共鸣和铭记,证明了这份连接的牢不可破。”
鹭岛琴音,在深情守护下,奏响了更加动人的家园乐章。
五人组转向南方,下一站,将是祖国南端那片充满热带风情与无限生机的大岛——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