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系统碎片化自主行动所带来的风波,被代偿以雷霆手段强行压下。
他对外宣称是情报部门的一次“成功渗透作战”,对内则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训诫,重申纪律。
然而,在他平静的外表下,警惕的弦已绷紧到极致。
那个沉睡中的系统,其影响力竟能如幽灵般渗透出现实,这比他预想的更加危险。
处理完这起突发事件,代偿将全部精力投注到“陷阱”计划的最终准备上。
林晚团队根据“方舟”能量波动与代偿左臂伤疤的共鸣周期,精确计算出了最佳的行动时间窗口——就在七十二小时之后。
“这是我们根据现有数据能推算出的最理想时机。”
林晚指着屏幕上复杂的波形图说道,“届时,‘方舟’的自主修复能量流将达到一个短暂的峰值,与您伤疤的共鸣也最为强烈。
理论上,您有大约三到五秒的时间,可以施加影响,引导部分能量注入我们预设的‘陷阱’——那个位于公海特定坐标、伪装成海底科研中继站的能量收集与放大装置。”
三到五秒!
在浩瀚的能量海洋中,这不过是瞬息之间。
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精准,更取决于代偿在那一刻的精神意志能否高度凝聚,以及那蛰伏的蜕变体是否会趁机反噬。
“我明白了。”
代偿点头,眼神没有任何波动,
“按计划准备。
届时,我会在指挥中心进行远程引导。”
他选择不在“方舟”附近亲身犯险,既是出于全局指挥的考虑,也是一种谨慎——他不能确定,当自己的意识再次深度连接“方舟”时,那个异常的“信念”系统是否会趁机做些什么。
行动计划确定,整个体系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咬合。
杨震宇调动海军力量,对陷阱区域进行清场和秘密布防;
苏文瑾则加强对内监控,确保计划执行期间后院不起火;
林晚团队进行着最后的设备调试和数据模拟。
然而,就在行动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数字幽灵”再次展现了它神出鬼没的特性。
这一次,它的目标并非直接的攻击,而是……舆论。
一夜之间,数家影响力巨大的国际科技博客和论坛上,开始流传一篇署名“内部知情人士”的匿名文章。
文章没有直接提及“方舟”或代偿,而是以一种看似客观探讨的口吻,详细“分析”了某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远程意识干涉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伦理风险”和“被滥用于地缘政治博弈的可怕前景”。
文章引经据典,数据详实,甚至巧妙地引用了部分已被学术界公开的、与林晚团队研究方向相关的边缘论文作为佐证。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精心包装的毒糖果,迅速在关心科技伦理的学者和部分政策圈人士中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
其指向性虽然模糊,但结合近期南海的种种“异常”,明眼人自然能看出其剑指何方。
这是阳谋。
对方不再试图进行技术渗透或金融骚扰,而是要将代偿和他所进行的事业,置于国际道义的放大镜和审判席上,为他后续可能采取的任何一个强硬行动,预先套上“危险分子”的枷锁。
“反应很快。”
代偿看着舆情简报,冷笑一声。
对方显然察觉到了他正在筹备某种重大行动,试图用这种方式来牵制和干扰。
“需要组织力量进行反驳吗?”
负责宣传的干部请示。
“不用。”
代偿摆手,
“对方躲在暗处,我们越是激烈反驳,越是落入其圈套,显得心虚。
让我们的外宣渠道,集中宣传我们在数字技术造福民生、保障安全方面的成果,用正面声音去冲淡杂音。
同时,通知我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友好人士,以个人名义发表一些关于技术伦理需要平衡发展与安全的理性观点即可。”
他不会被这种小伎俩扰乱心神。
真正的胜负手,在于七十二小时后的那场无声较量。
行动前夜,代偿独自在办公室,最后一次审视整个计划。
左臂伤疤处传来隐隐的悸动,仿佛在预示着明天的凶险。
他闭上眼,尝试再次凝神感知脑海中那片区域。依旧是沉寂,但那份沉寂之下,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
“关注”?
仿佛一个沉睡的巨人,在梦中翻了个身。
“‘信念’……”
他在心中低语,
“无论你变成了什么,明天,我需要你的力量……属于我的那份力量。”
没有回应。
只有伤疤处愈发清晰的悸动,如同战鼓敲响前的余韵。
代偿睁开眼,目光锐利如初。
陷阱已布好,饵食已挂上。
现在,只等那只潜藏在数据深渊中的“幽灵”,踏出它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