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那边的进展比预期更快。
凭借代偿精准的“战略指导”,那家小型投资公司不仅在几家科技初创企业上获得了超额回报,更重要的是,对市仪表厂的重组介入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林枫派出的团队,在代偿的暗示下,成功说服了仪表厂管理层和部分技术骨干,重点评估并保护了那项尚未商业化的关键传感器技术。
同时,林枫引入了一家有军工背景的产业资本共同参与重组,大大增强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市国资委对这份既保就业、又带来新技术和资金的方案颇为满意,重组进程迅速推进。
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代偿始终隐于幕后,通过加密渠道与林枫保持单线联系。
他指令林枫,重组成功后,要逐步将这项技术独立出来,成立新的高科技公司,作为未来资本版图的核心。
而这一切的收益,大部分被要求以隐秘方式沉淀下来,作为代偿未来更宏大布局的“弹药”。
资本的初步成功,给了代偿更大的底气和对资源流向的深刻理解。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在体制内见招拆招,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杠杆”。
机会很快到来。
市里决定启动中心城区最后一个大型城中村改造项目,规模远超老旧小区改造,涉及资金量巨大,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被各方势力视为一块肥肉。
项目由新任常务副市长牵头,但苏文瑾作为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钱卫东自然也想将这个项目牢牢控在手中,作为扩张自己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项目领导小组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关于改造模式、补偿标准、合作企业选择,各方意见不一。
钱卫东力主引入几家与他关系密切的大型房地产商,采取传统的“开发商主导”模式。
就在僵持不下时,代偿再次发言。
这一次,他没有就具体模式争论,而是提出了一个更高层面的概念:
“各位领导,我认为城中村改造不能只看作是房地产开发,而应该是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导入的结合。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产业植入’的新模式?
比如,在改造区域内,预留一定比例空间,定向引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类产业,不仅改善居住环境,更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思路让人耳目一新,跳出了单纯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思维,契合了中央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苏文瑾眼中闪过亮光,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可以做出政绩,更能有效规避传统模式中容易滋生的腐败问题。
“代偿同志这个想法很有前瞻性。”
苏文瑾立即表态支持,
“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这个项目要做成样板,就必须有创新。”
钱卫东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但他无法直接反对这种政治正确且富有创新性的提法。
最终,会议原则同意了代偿的建议,决定成立专门的工作专班深入研究具体实施方案,代偿凭借其提出的思路,顺理成章地被苏文瑾点名进入专班核心组。
这一次,代偿不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成为了规则的建议者之一。
进入专班后,代偿利用工作之便,更加深入地接触到项目的核心规划和潜在合作方信息。
他并没有急于为自己或林枫的公司谋利,而是严格按照“产业导入”的思路,筛选和评估各类企业。
他私下让林枫留意那些符合产业导向、有核心技术但可能缺乏资金和资源的优质中小企业,为将来可能的合作做准备。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顾倾城。
他主动约谈了她,不再是政策咨询,而是就“产业导入”模式,征询她作为资深投资人的专业意见。
顾倾城对代偿能提出如此前瞻的理念感到惊讶,同时也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业机会。
两人的交流进入了更实质的阶段,顾倾城开始提供一些国内外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和潜在产业资源清单,这种基于“专业”的合作,使得关系更加稳固和隐蔽。
然而,代偿深知,城中村项目涉及利益太大,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钱卫东绝不会甘心失败,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寻找突破口。
一天晚上,代偿接到专班内一位比较正直的同事的匿名电话,提醒他小心钱卫东可能在补偿标准和土地出让条件上做文章,设置一些有利于特定企业的“隐形门槛”。
代偿表示感谢,挂断电话后,眼神冰冷。
钱卫东,你果然贼心不死。
既然你要玩,那我就陪你玩一把更大的。
他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城中村改造项目全过程阳光监督实施方案》的建议稿,准备在下次专班会议上抛出。
他要将整个项目置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让所有操作都暴露在阳光里,让钱卫东之流无处下手。
与此同时,他指示林枫,加快对那几家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中小企业的接触和评估。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要在这个全新的、更大的舞台上,同时下好体制内和资本市场的两盘棋。
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代偿仿佛能看到,那些灯光下涌动着的无尽欲望和机遇。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手中的力量,正在一点点地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