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四年十月十九日。金陵,紫宸殿。
一
早朝散后,陈琅留了下来。
柴宗训挥退左右,殿内只剩他们两人。
义父,曹彬袭粮道一事,你怎么看?柴宗训问。
陈琅走到殿中的舆图前,指着沧州的位置:陛下请看,曹彬大营在此。他昨夜率五千人袭李重进粮道,往返四十余里,大营必然空虚。
柴宗训走过来,盯着舆图:义父的意思是……
曹彬主力在外,大营防守薄弱。陈琅的手指在舆图上移动,若从西侧迂回,直插其后,可断其退路。曹彬军中无粮,士气低落,不战自溃。
可李重进那边……
李大帅正面牵制,荣王从后方突袭。陈琅说,两面夹击,曹彬插翅难飞。
柴宗训沉思片刻:义父的意思是,让熙诲出兵?
正是。陈琅转过身来,荣王手中甲字军三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此时正是用兵之机。若能一战定局,河北可定。
柴宗训点点头:那就依义父所言。传旨,令荣王率甲字军北上,袭曹彬大营。
臣遵旨。
陈琅退出殿外,回到政事堂。
楚泽已经在那里等着。
拟旨。陈琅说。
楚泽铺开黄绢,研好墨。
陈琅口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赵宋内乱,河北可图。曹彬袭粮,大营空虚,正是用兵之机。着荣王柴熙诲率甲字军三万,即刻北上,迂回沧州,袭曹彬大营。若能断其退路,河北可定。钦此。
楚泽写完,吹干墨迹,递给陈琅过目。
陈琅看了一遍,点点头:送中书省盖印,然后快马送往青龙山。
楚泽拿着圣旨出去。
陈琅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天色。已近午时,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他想起昨日写给柴熙诲的那封密信。如今圣旨又下,双管齐下,柴熙诲该明白他的意思了。
只是不知道,那孩子会如何反应。
二
十月二十一日,青龙山。
柴熙诲正在校场上看士兵操练火器。
突火弩架在木架上,士兵装填火药,瞄准靶子,扣动机括。一声闷响,火箭飞出,命中百步外的草靶,草靶燃起火焰。
准头不错。柴熙诲点点头,转向旁边的魏铁山,这批突火弩能带多少?
魏铁山是甲字军的火器统领,三十出头,满脸络腮胡子。他掰着手指算:突火弩八十架,连发火弩五十架,铁砂弹三千发,轰天雷五百枚。再多,辎重队就跟不上了。
够了。柴熙诲说,这次北上,咱们要让赵宋知道,大周火器的厉害。
魏铁山咧嘴一笑:殿下放心,末将保证让他们见识见识。
正说着,传令兵跑过来:殿下,金陵来人了!
柴熙诲一愣:什么人?
中书省的,说是送圣旨来的。
柴熙诲和魏铁山对视一眼,快步往中军帐走去。
帐外已经摆好了香案。传旨的内侍站在一旁,手里捧着黄绢圣旨。
柴熙诲整理了一下衣袍,跪在香案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内侍宣读完毕,将圣旨递给柴熙诲。
柴熙诲接过圣旨,站起来,看了一眼内容。
着荣王柴熙诲率甲字军三万,即刻北上,迂回沧州,袭曹彬大营……
他看完,收起圣旨,对内侍说:圣旨收到,烦请公公回京复命。
荣王客气了。内侍行了个礼,那咱家就先告退了。
等内侍走后,柴熙诲招手叫来李继隆和魏铁山,三人进了中军帐。
柴熙诲把圣旨放在桌上,没说话。
李继隆看了看他的脸色,小心地问:殿下,这圣旨……
是义父拟的。柴熙诲淡淡地说。
李继隆一愣:殿下怎么知道?
这口气,这笔法,还有这用词。柴熙诲指着圣旨,都是义父的风格。陛下虽然下旨,但内容肯定是义父拟的。
魏铁山挠挠头:那……这不挺好吗?齐王让咱们出兵,咱们正好想打仗。
柴熙诲冷笑,义父这是在干什么?他用经济战把赵宋搞得内乱,本以为不战而胜。结果曹彬还能袭粮道,说明赵宋还没垮。现在他坐不住了,只能让咱们去收拾烂摊子。
李继隆沉默了。
柴熙诲站起来,在帐中走了几步:义父终于承认他的计失败了,还是得靠咱们!靠真刀真枪,靠战场厮杀,而不是什么经济战、什么旧钞换新钞!
他说得激动,声音都高了几度。
魏铁山和李继隆对视一眼,都不敢接话。
良久,柴熙诲平静下来,坐回椅子上:算了,反正要打仗,这正合我意。传令下去,三日后拔营,目标沧州。
李继隆应道。
还有。柴熙诲看向魏铁山,把所有突火弩、连发火弩都带上,备好铁砂弹和轰天雷。咱们这次去,不是去捡便宜的,是去打硬仗的。要让赵宋知道,大周的军队是什么样的!
魏铁山眼睛一亮:殿下,末将明白了!
去准备吧。柴熙诲摆摆手。
两人退出去后,柴熙诲一个人坐在帐中,盯着桌上的圣旨。
义父啊义父……他低声自语,你以为让我去收拾残局,我就认输了吗?我偏要打得漂亮,让你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用兵之道。
他站起来,走到帐门口,望着北方的天空。
秋日的阳光很亮,照得营地里一片金黄。士兵们在操练,火器在试射,战马在嘶鸣。
三万甲字军,蓄势待发。
三
同一日,商丘行馆。
赵普坐在书房里,看着案上堆积如山的文书。
这些都是各地送来的报告。汴梁城内混乱,流民烧杀抢掠;河北各州县粮荒,百姓饿死无数;沧州那边,曹彬袭粮失败,损兵三千。
每一份报告,都是坏消息。
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昉走进来:赵相,南阳那边又来信了。
赵普抬起头:谢家?
李昉把信递过来,谢安石说,十万石粮已经备好,但运粮的路不太平。他要朝廷派兵护送。
赵普接过信,看了一眼,苦笑:派兵?如今哪里还有兵可派?
那……
告诉谢家,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赵普说,实在不行,就雇镖局,或者找地方豪强护送。朝廷这边,实在抽不出人手了。
李昉犹豫了一下:赵相,这样说,谢家会不会……
会不会不高兴?赵普放下信,如今这局势,顾不上那么多了。谢家要是真想帮忙,就自己想办法。要是不想帮,那咱们也没办法。
李昉不再说话。
赵普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天色。
商丘这座小城,远离战火,看上去还算安稳。街上有百姓走动,商铺也开着门。可他知道,这只是表象。
汴梁已乱,河北将失,大宋的根基,正在崩塌。
而他,堂堂宰相,却只能坐在这里,束手无策。
先帝在上……他低声念叨,臣真的尽力了……
窗外传来鸟叫声,几只乌鸦飞过,落在屋檐上,聒噪地叫着。
赵普看着那些乌鸦,忽然觉得很累。
四
十月二十三日,青龙山。
天刚蒙蒙亮,营中就响起了集结的号角。
士兵们收拾行装,检查甲胄,整理火器。辎重队在营门口排成长龙,一车一车的粮草、箭矢、火药。
柴熙诲穿着一身银色的甲胄,腰间挂着战刀,站在点将台上。
下面是三万甲字军,列成方阵,旗帜招展。
弟兄们!柴熙诲高声道,今日出兵,直取沧州!
士兵们齐声应答:愿为荣王效死!
我知道,有人说义父的计成了,赵宋已经乱了,咱们是去捡便宜的。柴熙诲顿了顿,但我告诉你们,咱们不是去捡便宜的,是去打硬仗的!
曹彬虽困,但他麾下还有三万禁军。李重进虽围,但他只能牵制,不能全歼。真正能定局的,是咱们!
此去沧州,我不要你们偷袭,不要你们趁夜,我要你们堂堂正正地打!让赵宋知道,大周的军队,是靠武力取胜,而不是靠阴谋诡计!
话音落下,全军寂静。
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呼喊:愿随荣王!愿随荣王!
柴熙诲拔出战刀,高高举起:出发!
三万大军开拔,浩浩荡荡,旌旗蔽日。
魏铁山率领火器营走在最前面,八十架突火弩、五十架连发火弩,用布蒙着,装在专门的车上。辎重队跟在后面,三千发铁砂弹,五百枚轰天雷,整整装了二十辆大车。
李继隆骑马来到柴熙诲身边,低声问:殿下,真的要正面打吗?齐王的意思是迂回袭营……
我知道义父的意思。柴熙诲打断他,但我有我的打法。迂回是可以,但不偷袭。咱们光明正大地去,告诉曹彬,咱们来了。他想战,咱们接着。他想降,给他体面。
可这样……
这样会不会吃亏?柴熙诲冷笑,曹彬如今这个样子,就算咱们明着打,他也挡不住。我就是要让义父看看,不用他那套,我照样能赢。
李继隆不再说话。
队伍缓缓前行,渐渐消失在山道中。
营地里空荡荡的,只剩下几个留守的士兵,和被踩平的草地。
【章末】
崇德四年十月,圣旨北发,令荣王率甲字军北上。柴熙诲误以为陈琅之计失败,遂起争胜之心。三万甲字军开拔,携火器辎重,直指沧州。而商丘行馆中,赵普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河北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