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áo,喧扰。黄庭坚《仁亭》诗:“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创作的《仁亭》一诗,凝聚了其深厚的人生哲学和艺术造诣。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理想图景,更蕴含了在面对世事纷扰时如何保持内心平静的深刻智慧。下面我来为你详细解读这首诗。
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仁亭
无心经世网,有道藏空山。
养生息天黥,艺木印岁寒。
德人墙九仞,强学窥一斑。
张侯大雅质,结发闯儒关。
奇赢或谐偶,老大尝艰难。
筑亭上云雨,日月转朱栏。
床敷听万籁,我家颇宽闲。
牧牛有坦途,亡羊自多端。
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
诗句原文与注释
这里将《仁亭》诗的原文、重点词语的注释以及白话翻译整理成表格,方便你理解:
项目 内容
原文 无心经世网,有道藏空山。养生息天黥,艺木印岁寒。德人墙九仞,强学窥一斑。张侯大雅质,结发闯儒关。奇赢或谐偶,老大尝艰难。筑亭上云雨,日月转朱栏。床敷听万籁,我家颇宽闲。牧牛有坦途,亡羊自多端。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
关键词注释 - 市声鏖午枕: 指街市的喧嚣; 本义为激烈战斗,这里形容声音喧闹扰人;即午睡。此句描绘午休时市声扰人,却以静心观照。 - 有道藏空山: 指德行高尚、领悟正道;藏空山 即隐居于清幽的山林。 - 养生息天黥:
喻指世俗礼教对人本性的束缚,此句意指通过养生来消除这些束缚。 - 艺木印岁寒:
指种植树木;印岁寒 象征如松柏般经冬不凋、坚守节操。 - 牧牛有坦途,亡羊自多端: 牧牛坦途 源自佛教禅宗,喻修身养性有道可循;亡羊多端 化用歧路亡羊典故,喻世事纷繁复杂,易迷失方向。
白话翻译 对世俗事务的网络不感兴趣,只愿将身心寄托于空寂的山林。通过养生来抚平世俗的束缚,像岁寒的树木一样培养坚贞的品格。德行之人的学问有九仞高墙,我勉强学习也只能窥见一斑。张侯(指张澄)有着高雅的素质,从少年时就致力儒学。人生得失有时巧合,年岁渐长备尝艰难。筑亭于高山云雨之间,看日月交替辉映于朱红栏杆。在床榻上静听自然万物的声响,我的家很是宽阔悠闲。放牧牛群自有平坦道路,而羊只走失则因岔路太多。即使街市的喧嚣侵扰着我的午睡,我也常常用这颗宁静的心去观察和体会。
创作背景
《仁亭》诗的创作,与黄庭坚的经历及其对朋友隐逸生活的感触密切相关:
· 个人境遇: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黄庭坚时年四十岁。当时他因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卷入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调任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商河县)监镇官。这可谓他仕途的一次挫折。
· 政治与文化环境: 北宋中后期,党争激烈(如新旧党争),不少士大夫因政见分歧而遭受打击。黄庭坚目睹官场沉浮,自身也感受到现实政治的压力与束缚。这些经历促使他反思诗歌创作,其诗风逐渐从早期的讽谕现实,转向追求内在情性的抒发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 诗题由来: 此诗是黄庭坚为友人平阴张澄居士的隐居处所而作。张澄居士是一位隐居修道的士人。黄庭坚通过这首诗赞颂了张澄居士超脱世俗、追求道德修养的品格,也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 文学成就:
· 在诗歌方面,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黄庭坚为其中一宗),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他强调诗歌无一字无来处,注重字句的锤炼,同时又追求创新,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 他的词与秦观齐名,并称。
· 此外,黄庭坚还是着名的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书法风格中宫紧收,四面呈放射状,笔画长枪大戟,筋脉舒展。
· 思想特点: 黄庭坚的诗歌思想核心之一是情性说。他认为在不太理想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毛诗序》中所说的王道衰、礼义废变风变雅时代),诗歌不必过于强调直接干预现实的讽谕功能,而更应关注个人情性的抒发与内在精神的探索,以求达到内心的平衡与释然。这在他的《仁亭》诗中有所体现。
诗句寓意与现实意义
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黄庭坚的处世哲学,即使在今天,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 原意解析:
· 市声鏖午枕 形象地描绘了外在环境的喧嚣与干扰。字用得极妙,把市井嘈杂比作一场激烈战斗,凸显其扰人程度。
· 常以此心观此心,指的是一种超脱、平静、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心状态。这种心境,与无心经世网一脉相承,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
· 核心寓意:
· 处闹而常寂: 真正的宁静,不取决于环境,而源于内心。只要内心足够坚定与平静,即使在闹市中,也能如处空山般安详。这体现了黄庭坚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 化扰为静: 诗句教导我们,面对无法避免的外部干扰,不应只是被动忍受或烦躁抗拒,而是可以主动地以一颗平常心去观照、接纳,进而化解其影响。
· 现实启发:
· 应对信息过载: 现代社会,我们常被海量信息、各种通知提示音包围,不绝于耳。这两句诗启发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内心的定力,学会在纷扰中保持专注,避免过度消耗注意力。
· 缓解生活压力: 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如同般袭来。我们可以学习以此心观的态度,在忙碌中寻找内心的片刻闲暇,练习正念,接纳偶尔的纷乱,但心不随境转。
· 个人修养的锤炼: 这种于纷扰中修养心性的智慧,与黄庭坚推崇的道德内省与精神超越一脉相承。它提醒我们,修养的提升并非必须远离尘世,恰恰是在日常的、有时甚至是喧闹的现实生活中磨砺而成的。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仁亭》诗,尤其是市声鏖午枕,常以此心观这两句,传递了一种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独立与平静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宁静并非完全依赖外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内心的定力,这或许正是这首古诗在当下最能引发我们共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