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àng,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
通过对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的解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首诗不仅记录了韩愈与张籍的深厚友情和动荡经历,更展现了古代士人在困境中的精神追求。其中“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这两句,尤为凝练地传达了诗人的心境。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深度解析
一、全诗故事与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当时韩愈在徐州。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记录了韩愈与弟子张籍之间的真挚情谊和动荡岁月中的个人经历。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贞元十五年二月,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韩愈护送其灵柩离开汴州。不久,汴州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被杀。韩愈家中妻小仍留汴州,他不得不仓皇逃离,前往徐州投靠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
· 个人背景:在此期间,张籍前来徐州拜访韩愈,但不久后辞别。韩愈为表达惜别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长诗。
为了帮助理解这首长篇古诗的脉络,下表梳理了诗歌的主要情节发展:
诗歌段落 主要内容与情感脉络 关键诗句举例
初识张籍 追忆通过孟郊结识张籍,欣赏其才华,延揽教诲。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汴州乱离 听闻汴州兵变,忧心家人,仓皇奔徐的艰险历程。 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
徐州暂安 乱后抵达徐州获得安定,闭门读书,与张籍重聚。 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
再度惜别 张籍辞别,抒发送别的无奈与对人生聚散的感慨。 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
原文与注释(节选)
节选一:初见张籍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
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
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
...
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
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
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
· 注释:
· :指诗人孟郊。
· 副所望:指张籍的言谈符合韩愈对他的期望。副,符合。
· :猖獗,猖狂。
节选二:徐州安定与张籍到访
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
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
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
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
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
· 注释:
· :小箱子。
· :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此处指粮罐。
· 连延三十日:指韩愈与张籍连续多日长谈。
节选三:再度离别感慨
...
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
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
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
· 注释:
· :水流舒缓的样子。
· :山峰耸立的样子。
· 百岁如风狂:人生百年如狂风般迅疾。
二、诗句翻译
· 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
· 直译:箱子里有足够的衣服,粮罐里有充足的粮食。
· 意译:箱中衣裳足,瓮里米粮丰。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
· 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
· 翻译:闭门研读经史典籍,不经意间窗外已透出凉意。 这句诗描绘了韩愈在徐州安定后,潜心读书的情景。
· 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
· 翻译:男子的壮盛年华一去不返,人生百年如同狂风般转瞬即逝。 这是韩愈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三、寓意与现实意义
1. 诗句的深层寓意
· 安贫乐道的士人精神: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 表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对基本物质生活的知足态度。在动荡环境中,能有衣暖食饱,便已满足,核心追求在于精神世界的充实,如诗中闭门读书史所展现的那样。
·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在混乱时局中,保障基本生存是维系尊严与追求理想的基础。韩愈历经汴州之乱、仓皇逃难后,对和基本保障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珍视。
2. 现实意义与启示
· 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两句诗提醒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生活所需,避免陷入无休止的物质追逐,学会在简单生活中发现满足与安宁。
· 精神追求的恒久价值:诗句启示我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更应关注精神世界的构建。如同韩愈在困境中仍坚持闭门读书史,知识、思想和内心的丰盈能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力量。
· 对基本生活保障的珍视:诗句写于乱离之后,这种对安稳生活的朴素描绘,也让我们体会到社会安定与个人基本生活保障的可贵,这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四、艺术特色
·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全诗在叙事中抒情,抒情中有议论,情景交融。
· 独特的用韵技巧:这首诗叶韵错杂,偶出生词险韵,显得高古不俗。欧阳修曾评价韩愈退之工于用韵,得宽韵则波澜横溢,泛入旁韵,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
· 真挚的情感表达:诗歌情感从心坎流出,对友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愤、对人生的感慨都表现得真切动人。
韩愈的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和个人经历,更传递了超越时代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保持精神的充实和对基本生活的珍视,都是应对人生起伏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