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àn,崖。《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虚车:空车。)
我们来详细解读《荀子·宥坐》中的“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一句。
这句名言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着作,蕴含了深刻的治国与修身哲理。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1. 原文出处与背景
这句话出自《荀子·宥坐》篇。该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借以阐述荀子的思想。“宥坐”即“右坐”,指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提醒自己恪守中庸之道的欹器(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本篇以此开篇,讨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道理。
“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所在的段落,是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为政者应如何治理百姓的问题时所说的。
2. 原文节选
孔子曰:“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数仞之墙而民不逾也,百仞之山而竖子冯而游焉,陵迟故也。今夫世之陵迟亦久矣,而能使民勿逾乎?”
3. 关键词注释
· 三尺之岸:三尺高的陡峭崖岸。三尺,形容很低。
· 虚车:空载的车子。
· 不能登:无法爬上去。
· 百仞之山:极高的山。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七尺或八尺。
· 任负车:负载着货物的车子。任,负担。
· 陵迟:本文指坡度平缓,逐渐升高。这里引申为教化、法令的推行循序渐进、积渐而成。(注意:这个词后来引申为“衰落”、“败坏”的意思,但在此处是中性甚至褒义的。)
· 逾:逾越,翻越。
· 竖子:小孩子。
· 冯:同“凭”,凭借,这里指攀登、游玩。
4. 白话翻译
孔子说:“只有三尺高的陡峭堤岸,空车子也拉不上去;却有百仞高的巍峨大山,负载重物的车子能攀登上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大山)有平缓的坡度的缘故。”
(他接着用类比说)几仞高的墙,百姓不会翻越;但百仞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也是因为山势平缓的缘故。现在的社会秩序(如果像陡岸一样崩坏),也已经很久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百姓不逾越规矩呢?
二、句子寓意
这句话的核心寓意在于:成功在于积累,教化在于渐进。
1. “虚车”与“任负车”的对比:
· “虚车”代表没有基础、没有积累、内在空虚的状态。即使目标很低(“三尺之岸”),因为自身没有“重量”(积累和准备),且道路陡峭(方法错误或基础不牢),也无法成功。
· “任负车”代表有负担、有积累、准备充分的状态。虽然目标远大(“百仞之山”),但因为自身有“重量”(扎实的积累),且道路平缓(方法得当、循序渐进),最终能够登顶。
2. “陵迟”的智慧:
这是全句的“文眼”。它点明了实现宏伟目标的唯一正确路径:循序渐进,积微成着。无论是个人学习修身,还是国家推行教化政令,都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像大山一样有一个漫长而平缓的斜坡,让人们能够一步步攀登,让政策能够逐渐深入人心。
3. 对统治者的启示:
荀子借孔子之口,批判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世之陵迟亦久矣”)的状况。统治者没有建立一个像“大山斜坡”一样稳定、有序、循序渐进的社会规范和教化体系(即“礼法”),反而抱怨百姓像翻越矮墙一样轻易违法。其潜台词是:问题不在于百姓,而在于统治者没有创造出能让百姓自然遵循的、平缓的“道德之山”。
三、现实论述
这句两千多年前的古训,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应用于多个层面:
1. 个人成长与学习
· 现象:很多人渴望速成,追求“7天学会一门语言”、“一个月练出好身材”,结果往往半途而废,如同“虚车”面对“三尺之岸”。
· 启示:真正的成长是“任负车”攀登“百仞之山”。需要的是持续积累(给车子“负重”——每天背单词、坚持锻炼)和科学规划(找到“陵迟”的路径——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循序渐进)。扎实的日积月累,远比空洞的激情更有力量。
2. 企业管理与团队建设
· 现象:一些企业制定宏大的战略目标(“百仞之山”),却缺乏将目标分解到日常工作的路径(没有“陵迟”),导致员工无所适从,目标成为空谈。或者,公司文化浮躁,员工能力“虚”而不实,无法应对哪怕是小挑战(“三尺之岸”)。
· 启示:优秀的企业懂得搭建“斜坡体系”。通过完善的培训、清晰的职业路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让员工和团队能够一步步承载重任,最终实现公司的宏伟愿景。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同样需要“陵迟”,通过长期浸润,而非一纸命令。
3. 社会治理与政策推行
· 现象:某些政策出发点很好,但推行时过于刚性、急切,缺乏缓冲和引导,导致民众不理解、不适应,产生抵触情绪,如同面对“陡岸”。
· 启示:善治在于“陵迟”。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需要广泛的民意沟通、充分的试点和宣传,给社会一个理解和适应的“缓坡”。法治和德治的建设更是一个“百年树人”的漫长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引导,逐渐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从而建成即使山高路远也不会逾矩的文明社会。
总结而言,“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欲成大事,必须摒弃浮躁,注重内在的扎实积累,并找到或构建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径。空有志向而无积累,则小事难成;既有积累又得法渐进,则大事可期。 这正与《荀子·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思想一脉相承。